|
動態塑造企業核心競爭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 14:21 《經理人》
當企業經營環境變得更加動蕩和復雜時,打造核心競爭力的秘訣是什么? - 文/ 陳振燁 當中國市場日漸成為國際競爭的主戰場時, 我們或許要重新思考一個問題了—— 要想成為全球化的企業,海外擴張是惟一的途徑嗎?那些活躍在國際市場的知名企業—— IBM、三星、索尼等等,他們無一不是打牢本國市場的根基之后,才開始走向海外,繼而崛起于全球的。 那么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如今的中國市場既是決定生存的關鍵,同時也是培養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舞臺。因此很多企業已經開始慎重考慮,該如何走向海外,又該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本屆中國CEO 年會上,來自不同行業的領軍企業CEO,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精彩的論道。 其中很多觀點給我們極大的啟發。小肥羊餐飲集團不惜放慢擴張步伐,把加盟店從六七百家縮減到三百多家,這是出于怎樣的思考?國內音響第一品牌銳豐,放棄很多向其他領域擴張的絕好機會,12 年只專注于音響行業,這又帶給他們什么收獲?當企業經營環境變得更加動蕩和復雜時,他們打造自己核心競爭力有哪些獨到的秘訣?在多數中國企業希望通過擴張獲取競爭優勢和市場份額時,他們又該如何取舍呢? 論壇主題:中國企業擴張與在全球競爭中的躍進 主持人: 陳瑋:Hay 集團大中華區總裁 嘉賓: 陳明哲:動態競爭理論創始人、世界頂級商業戰略大師 奚君武:美國metrologic 公司北亞區執行總裁 徐風云:銳豐音響器材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王岱宗:小肥羊餐飲連鎖有限公司副總裁 你的競爭優勢在哪兒? 陳瑋:根據陳明哲博士的動態競爭理論,企業競爭優勢都是暫時的,它會隨著時間而消失,各位的企業都是行業內的領軍企業,你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優勢? 王岱宗:首先是大環境比較好,這幾年餐飲企業發展非常快,每年以20% 的速度增長;其次是小肥羊的商業模式適合擴張和復制,這樣的模式在中餐企業里并不多見;第三是小肥羊有比較好的品牌;第四就是管理團隊,有經驗而且心態開放,愿意去學習。 奚君武:metrologic 是家技術型公司,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我們的產品很常見,有些產品市場占有率在50% 左右,比如機場行李掃描的條碼,超市里商品的條形碼,飯店點菜使用的移 動設備,還有掌上電腦、移 動通信等等。 雖然我們公司的知名度不高,但是從產品和市場份額來看,我們的競爭優勢非常明顯。其實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在中國有非常強的研發和服務團隊。為什么說研發在中國有優勢呢?因為符合中國市場的產品是很有競爭力的—— 不僅要求價格低,而且質量要可靠。 徐風云:銳豐音響也是一家知名度不高的公司,但在中國,我們是這個行業的老大。北京奧運會主會場鳥巢的音響設備由我們提供,可能行業內的人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銳豐在很多大項目競標中,打敗過眾多國際知名品牌,而我們的優勢就是專注和勇敢。 在國際品牌中,銳豐是惟一的中國企業,而我們的價格只有他們的一半,所以我們敢和國際品牌競爭。另外,銳豐十幾年只做這個行業,積累下的實施和安裝經驗非常寶貴。 如何持續核心競爭力 陳瑋:很多企業曇花一現,半路夭折,也有很多企業歷經波折,但常青不倒。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你們在創造并持續核心競爭力上,有哪些獨到的做法? 王岱宗:大家可能知道小肥羊的加盟體制,通過過去七八年的快速擴張,加盟店最多時有六七百家。但是擴張過快的話,就會導致管理資源跟不上,而且全國性的餐飲運營體系和平臺還很不完善。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加盟店,未來將是很大的風險。 所以在過去一兩年里,我們開始收縮加盟店,終止與那些做得不好的加盟店的合作,現在小肥羊有三百多家店。雖然數量減少了,但是我們希望質量有個大的提高。下決心做減法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一步。 徐風云:12 年前我們代理國外的品牌,今天現場用的音響設備,就是我們最早帶到國內的。剛才我說到專注和勇敢,這是我們打造核心競爭力非常關鍵的因素。1994 年我們代理國外音響品牌時,每年可以做到12 個億。當時也有很多掙錢的機會,比如說房地產,我們在廣州番禺有五六百畝地,每畝都可以賣幾百萬元,前幾年很多開發商動員我們搞房地產,不過我們最終都放棄了,還是希望踏踏實實做自己的音響品牌。 說到勇敢,我的感觸很深。在2005 年南京十運會的時候,因為這次十運會是奧運會前的最后一次彩排,所以如果能夠成為音響設備提供商,就等于有了半張奧運會的入場券。當時有十幾個國際音響品牌去競標,銳豐是惟一的國內企業。剛去的時候,很多人都笑我們,認為我們沒有這個實力。但是經過半年的競爭,我們打敗了所有國際品牌,這也結束了中國大型運動會一直用國外音響品牌的歷史。 說實話,過去我們與國際品牌競爭的時候,的確感覺到有很大的差距,完全是憑借一種勇氣。鳥巢的項目也是如此,成為鳥巢音響提供商以后,很多國外的廠商專門來買這套設備。所以銳豐一路走下來靠什么?靠的就是專注和勇敢。 奚君武:在打造核心競爭力上,還是我剛才說的兩點—— 研發和服務。我們的研發隊伍敷衍都在中國,因為符合中國市場的產品很有競爭力,我們全球95% 的產品是在中國生產。現在很多跨國公司把生產和研發轉移到中國,甚至是印度。雖然成本下降了,但是對品質的要求卻沒有降低。所以本地化的研發具有優勢,如果客戶要求開發個性化的產品,我可以比競爭對手用快得多的時間,給客戶拿出解決方案。 另外要特別談談服務。很多跨國公司在本地比較注重品牌優勢,可能在服務方面考慮得不多。 而服務恰恰是我們的競爭優勢,比如在“五一”和“十一”,我們會派技術人員到現場為客戶的設備進行維護和保養,即使設備沒有故障,我們也希望通過這種服務,防患于未然。還有就是本地化的貨源優勢,客戶的設備出現故障,我們隨時可以更換,當天可以把備用設備寄到客戶手里。 海外擴張并非惟一途徑 陳瑋:正如陳明哲博士所說,中國“再崛起”已經將中國企業引導到一個關鍵的時刻。一方面本土市場有很多機會,另外是準備進軍海外,你們是如何看待海外擴張的? 王岱宗:小肥羊獲得風險投資以后,如何進行海外擴張,是我們一直考慮的問題。如果我們不去推展海外市場,可能喪失了好機會,如果要去,也將面臨很大的風險。所以分析各種因素之后,我們決定放慢進軍海外的步伐。主要是不希望管理資源太過分散,這與在國內收縮加盟店的考慮是一樣的。 另外也考慮到,目前海外市場還不太成熟,而且從財務的角度,我們在國內投資一家店,回報率在30% 左右,三年可以收回成本,但在海外投資一個店的話,成本至少要五年才能收回。如果海外拓展具有戰略意義的話,當然也可以做,但是要非常謹慎。 徐風云:我們海外拓展可能算比較早的,1996 年我們在美國買斷了全球最大的兩條音響生產線,同時還獲得了品牌,我可以說,這就是銳豐自己的品牌。很多老外來中國就是幫我們賣貨的,設計、畫圖都是中國人自己做。我很贊同陳明哲博士的觀點,中國現在就是最大的國際化市場,我們已經身在其中了,需要在中國本土把自己的實力展現出來。 奚君武:我過去任職于兩家比較大的跨國公司,第一家公司已經被摩托羅拉收購,第二家是現在的metrologic 公司。如果從跨國公司的角度來看國際化的問題,我們會看到,不同的公司,不同的產品,不同的品牌,都有不同的策略。比如我任職的第一家公司是行業內的老大,它的產品和品牌優勢很明顯,那么到了中國市場以后,它的做法就是找中國最大的分銷商合作,更多的是在本土與其他跨國公司競爭。 metrologic 公司同樣具有競爭優勢,但是品牌不那么強。我們在本土也是與跨國公司競爭,當然與國內企業也有競爭關系,同時也希望競爭伙伴能夠成長。如果我們把研發放在美國,主要是與美國的企業競爭,那么放在中國,就可以同中國或者亞洲的企業競爭市場。 其實從跨國公司的角度,它們都在不停地研發,因為競爭會不停地逼著它往前走,只能開發更高端的產品。跨國公司總會有一系列的辦法,把自己的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 陳明哲:我本身對專注特別有感受,所以很贊同徐風云先生的觀點。我覺得策略和戰略,講來講去就是專注,執行,講來講去就是毅力。如果再加上勇敢,就更不得了了,他就有辦法走出去。 小肥羊給我的感覺是,這家企業知進退。我們通常只知進,而不知退。其實我很擔心,一些國內企業在不該出去的時候走出去。如果能夠抵抗各種誘惑,這是很不容易的。包括徐風云先生提到,他們因為專注而放棄很多掙錢的機會。 再就是如何走國際化的問題,其實是有一定步驟的。首先是先走所謂文化同質性很高的區域。比如中亞,與中國的文化比較接近;然后再往所謂地緣比較遠的區域,這樣一步一步走下去。 剛才奚君武先生講到和跨國公司競爭,這就是競爭的不對稱性。道理很簡單,從A 到B的距離,跟B 到A 的距離不一樣,也就是說,甲公司把乙公司當主要競爭對手,但乙公司不一定把甲公司作為主要競爭對手。這就是讓對手不太注意你的威脅性。 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國際市場。要想成為一家全球化企業,海外擴張并非惟一途徑,中國不僅是你本國的市場,也是培養你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場所。 附文 對 話 王岱宗:傳統文化在中國企業走向國際的時候,能夠起到什么作用,應該起到什么作用? 陳明哲:我覺得中國文化要從幾個層面來看,比如在西方有一個長期和短期問題。西方企業家說要考慮長期,我說長期是指多久,他說是兩個季度、六個月。 再就是文化的特色。今天我們談到產品文化、企業文化,還有國家文化。聯想跟IBM 是個很有趣的現象,企業文化比國家文化更重要。怎么說呢? IBM 和聯想整合過程中,中美文化沒有沖突,但是后來聯想引進一批戴爾的高管,戴爾文化卻和IBM 文化有了沖突,所以麻煩就出來了。 對 話 徐風云:我們國內的企業家最需要向國外的企業家學習什么? 陳明哲:互補的地方很多。西方企業家有個共同點是,他們重視分析能力。中國企業家的執行力比較強,回到文化、戰略和執行這三個環節。如果中國企業要跳躍式前進,就要把西方的長處——完整的理論體系跟文化的優勢、執行力結合在一起。 陳瑋:我也有同感,中國CEO 跟西方CEO 相比,過于重直覺,而輕視搜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因為過去機會太多,靠拍腦袋就可以了,往往重于進攻,疏于防守。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