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市場份額不等于高盈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4日 17:05 和訊網-紅周刊
-紅周刊特約作者 王成 前一段時間我聽過這樣的故事, 就是盡管國內的普通制造企業在很多領域現在都沒有定價權,但是不要緊, 因為隨著國內企業互相降價爭奪市場份額,最終,全球主要的市場份額全部會被國內企業獲得,因為目前中國勞動力成本低,最后只有幾個最大的國內企業統治某一產品,獲得相對壟斷,大家和解可以共謀提高價格,最終這幾家“壟斷型”企業就可以獲得很高的利潤,因此也就非常值得投資。 很多投資者將這樣的故事稱作: 中國幾家企業奪取全球定價權的成長故事。 并且盡管這些企業現在看起來還沒有奪得定價權, 但是遲早會這樣, 因此現在就可以把股票炒得高高的。 這里的假定是只要幾家企業奪取了市場最大多數的份額, 然后提價,盈利就滾滾而來。 可是,我研究了上百年的商業競爭史, 也沒有找到這個成長模式可以成功的案例。 首先,單純從市場份額來說,最大的企業并不一定就是盈利強的企業。美國的投資機構研究了 3000 多家上市公司 ,70%擁有最大市場份額的企業并非是行業內最有盈利能力的企業,并且,即使在高度集中的行業或者資本密集型行業里, 占有最大市場份額的企業也基本上就是與行業平均盈利一致, 并沒有展現出其作為領導者的威風。 另外占據了市場最高份額但是并沒有獲得投資者滿意的收益增長的案例也多如牛毛。 我這里找了幾個經典的案例: 美國泛太平洋鐵路公司和其他幾個鐵路大亨 20 世紀初壟斷了美國鐵路經營權, 但是他們沒有辦法提價, 結果是平均每英里的運費率不斷降低, 大亨們盈利慘淡, 直到21 世紀的現在 ,巴菲特等投資者才開始重新關注這些鐵路股, 估計也并不是看中其長期投資價值, 而是看中這幾年全球化和貿易繁榮帶來鐵路運輸的需求增長。 比如, 美國制罐公司曾經打敗了眾多對手, 擁有了美國金屬器皿80%的市場份額, 然后它希望借助其基本壟斷的市場份額來控制行業價格。 可是當它將價格上漲 25%的時候 ,迅速就丟掉了 30%的市場份額,它認為自己的控制力度不夠,于是繼續不斷收購競爭對手, 可是每次價格都很快回到沒有提價前的薄利水平, 而不斷的收購導致其債務開始堆積如山。 最夸張的是 19 世紀 90 年代的時候,美國煉糖公司擁有落基山脈以東 100%的市場份額。 并且糖屬于家庭必備品, 美國經濟當時也非常繁榮,市場需求持續增長。 按理說它有決定價格的能力。 事實是,它也提高了價格,但是,低價糖紛紛從加利福尼亞涌入落基山脈以東市場,結果不到兩年時間,糖價跌到了比美國煉糖公司提價前的價格還要低。 比如, 香港上市的一家國內原料藥企業股票價格近期出現大跌,一方面或許是市場原因, 但是我認為主要還是因為, 盡管這家企業把國內競爭對手都打敗了, 占據了全球某種原料藥的主要市場份額,但就是不盈利, 現在覺得終于能夠提價了———而國內也確實沒有對手和它競爭, 但是印度的幾家企業見到產品提價,馬上復工生產,并且定價比這家企業的價格要低一些, 該企業只好繼續降價,把價格戰打下去。于是投資者終于明白了, 這家原材料藥企業靠不住, 市場份額在分析股票漲跌上遠不如競爭優勢和業務模式重要。 競爭優勢和業務模式決定企業的成長性 問題就是出在, 隨著經濟越來越全球化,企業希望通過激烈拼殺,壟斷一個產品, 然后再提價獲得暴利的想法根本不切實際, 你面臨的疆界越大, 你的壟斷力越不值得一提。并且全球化也令供給能力更大,消費者也越來越挑剔——客戶的權力開始超出生產者的權力。 特別是在大宗商品領域, 采取壟斷后提價模式是一種失敗的發展策略。 并且即使一家公司壟斷了市場,不主動提價,而是根據市場供求定價, 它的業績也是隨著市場需求的波動而波動,這不是成長公司,而是成為一家周期性的公司。 一個行業內總是有最大的公司和最有特色的公司。 最大的公司站在研究的角度是必須關注的, 因為機構投資者講究的是配置, 一般將資金都配置在這些大公司上。另外,分析這家公司的財務和經營情況就對整個行業有了大體了解, 如果覺得行業向好, 就投資這家最大的公司。 在全球化時代, 競爭從價格戰轉向了利益點和功能質量方面的較量,在大眾市場之外,分眾市場不斷出現,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客戶都要求買到專為自己設計的產品,而不是所謂的大眾化產品。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具有把握周期性能力和行業判斷能力, 則投資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就是好的投資盈利模式,但是具有核心優勢,成長更有持續性的企業一般都是行業內具有特色的公司, 因此投資者在研究企業上,市場份額要放在第二位,在對企業的特色與競爭優勢的關聯上要付出更多關注, 這是長期投資盈利之道。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