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企業家:拜訪李嘉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9日 13:26 新浪財經
劉建強/邊杰 《中國企業家》2006年7月號 華人首富與內地30多位領袖企業家對話實錄 2006年4月,30多位中國內地著名企業家在香港集體拜訪了李嘉誠。這對每個參與者來說可能是一種終身難忘的人生體驗。觀摩最成功的商業樣本,與大師面對面“過招”,中國企業家在開闊眼界的同時,內心也萌動著學習甚至超越標桿的愿望。 “當我們夢想更大成功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更刻苦的準備?當我們夢想成為領袖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服務于人的謙恭?我們常常只希望改變別人,我們知道什么時候改變自己嗎?當我們每天都在批評別人的時候,我們知道該怎樣自我反省嗎?” 這是2006年4月,30多位中國內地著名的企業家在香港集體拜會李嘉誠先生時,李嘉誠向大家作的開場白。來自不同行業、如此眾多的著名企業家集體前往拜見一位商界前輩,并不多見。能夠與之相提并論的,可能有兩次:2000年5月,中國18位大型國企的領導者到美國GE管理發展學院聆聽杰克•韋爾奇的教誨;2004年7月,退休后的韋爾奇來到中國與眾多中國企業家進行為期四天的公開討論。 這六年來,中國商界著名的CEO們三次拜會兩位堪稱商界大師級人物的經歷,對每個參與者來說可能都是一種終身難忘的人生體驗,也可以看到中國企業家們希望在華人商業土壤上成長為全球大企業的強烈愿望。 不妨把與大師會面的歷次場景,當作中國企業家、中國企業成長變遷的一個側面。六年前,第一次親臨GE的中國企業家們對GE完善財務管理能力大感驚異;兩年前韋爾奇來中國時,中國優秀企業家與韋爾奇不失風度地當面論劍,彼時情狀,直可稱為躍躍欲試;今天,被這個集體拜會李嘉誠的CEO班學員談論得最多的,是國際化中的痛苦與希望——毋庸預言,僅僅幾年之后,這份痛苦與希望就會被現實超越。 觀摩最成功的商業樣本,與大師面對面“過招”,中國企業家在開闊眼界的同時,內心也萌動著學習甚至超越標桿的愿望,“要成為李嘉誠很難,因為他的時代具有獨特性,但是我們有可能學習和超越他。”阿里巴巴CEO馬云說。 當然,對于這樣的集體拜會,也有不一樣的聲音。來自北京錫恩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汝祥博士的聲音異常冰冷:“中國的企業家對韋爾奇和李嘉誠都是誤讀:韋爾奇的邏輯是西方職業化的邏輯,能把企業做大做強的不是個人,而是遵循邏輯的結果。大家都以為李嘉誠的成功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實際上,李嘉誠是以西方企業制度為軸、以中國文化為手段,他的成功是西方制度化的成功。”或許,這種不一樣的解讀會讓這兩位大師的形象更為豐滿。 坐落在香港維多利亞港灣的中環長江中心大廈第七十層。電梯門打開,陸續走出傅成玉(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李東生(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牛根生(蒙牛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復星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馬云(阿里巴巴網絡技術有限公司CEO)、朱新禮(匯源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江南春(分眾傳媒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等30多位中國內地著名的企業家。按照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的說法,他們都是各個行業的“領軍人物”。后來,在接受我們采訪時,這個隊伍中的人也大都如此稱呼這個團隊。 電梯門打開,李嘉誠出現在門口。很多人沒有想到,李嘉誠會親自站在電梯口迎接他們。李嘉誠謙恭地和每一位來客握手。從2006年4月8日中午11點開始,隨后的三個小時將被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未來的日子里津津樂道。 在局外人看來,這就像是一次朝圣。盡管并不是每一位到訪者都有這種感覺,但對于眼前的這位78歲的老人,大家心存尊敬應該是毋庸置疑的。關于李嘉誠的書籍和傳說在大陸廣為流傳,“李超人”的知名度堪比最當紅的明星,他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民間而不僅僅是商界。而這30多人中,絕大多數都是第一次和李嘉誠面對面。 CEO班心之所系:國際化 “我一年前就跟李先生請示,他說到時候如果在香港就沒有問題。一個月前把這件事定了下來。他很高興,能夠見到這么多國內頂級的企業家。”項兵說。拜會李嘉誠,是長江商學院首期“中國企業CEO課程”學員班“香港模塊”的一項內容。 在香港的課程為期5天,見到李嘉誠可能是整個活動最激動人心的部分。盡管項兵強調課程非常重要,但他也承認,與李嘉誠會談是“一個獎勵”,“一個亮點”。 “這次課程主要是討論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項兵對《中國企業家》說,“中國企業家的全球視野有待提高。李先生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在電訊、貨柜碼頭等外國人志在必得的領域里做到數一數二,不是容易的事。《經濟學家》曾說,亞洲華商很多,但都是本土的成功,李先生可能是很少的例外,如果不是惟一的例外。用全球資源對抗全球企業,李先生是做得最好的之一。我們的很多產品、經營模式,拷貝的多,創新比較少,知識經濟比較少,很多行業還停留在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水平。”李嘉誠的生意分布在28個國家,足稱國際化的楷模。 學員中有收購雅虎中國的馬云,有收購優尼科未成的傅成玉,有番茄醬生產做到歐洲第一的中基公司董事長劉一。對于這些來自身邊的案例,學員們興趣濃厚,討論也熱烈。傅成玉講的是如何在“中國威脅論”抬頭的情況下進入別的國家,“我們在國際上走得比較多了。拿開拓國際市場來說,過去我們一直比較注重的是‘術’,后來比較注重‘勢’和‘道’。盡管我們是資源型企業,但是畢竟資產在人家那兒,你也要在那兒管理。在‘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的環境下,‘道’是最重要的。要把我們的‘道’和不同文化對接,讓當地的人民和政府認為是對的,是對他們有幫助的,光是我們認為對沒用。我們的模式就是要共贏。我去那里投資,搞資源開發,要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有貢獻。將來各位走到國外可能跟我走到一塊兒去。我現在到一個國家,見總統也好,見總理也好,不是說你這兒有資源我來投資,問的第一句話是你有沒有需求,有什么樣的需求,有困難要解決我可以幫忙。能幫上你我就來,幫不上我不來。其實資源所有國,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他需求的不是誰給他去開發資源,他需要基礎設施,高速公路,電廠,通信,我幫他們解決。將來你們這些企業家,我給你們攬下活兒,你們來做。政府沒錢,我怎么設計呢?我拿錢給你開發資源,開發出來后,你用政府的份額還基礎設施的錢。政府不花錢可以做很多事。我們目前正在推這個模式。如果你們愿意,我帶你們去。” 兩年前,韋爾奇和李嘉誠都對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提出過忠告。韋爾奇說:“中國(企業)必須面對(反傾銷)這個現實。我預料,這會成為未來10年-20年中國必須面對的一個非常敏感的政治經濟問題。日本80年代曾經是很多反傾銷的對象,但最終取得了平衡。日本企業后來到美國開設了許多工廠,供應鏈也在美國,這才是可持續的。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到美國開設工廠。”李嘉誠說:“國內對此(反傾銷)尚無感覺,將來會有很大問題。歐洲很多國家失業率很高,中國貨價廉物美賣到那里,當地人職業受到影響,人家有反感是遲早的問題。國內企業應該自己想出一個辦法,辦法不是沒有。現在(中國的)制造賺的錢很少,錢都讓中間商賺走了。中國的企業機會很多,但要做一個成功的跨國企業,你的市場必須要靠自己建立起來。我50年代創業不久就直接找到國外市場,擺脫了代理商,現在國內企業有自己市場的并不太多,值得深思。” 馬云對自己所在領域的國際化前景相當樂觀:“我覺得我們作為新經濟的行業游戲才剛剛開始,而且我們也使用了‘顛覆性戰法’。五年十年后,我相信我們這個行業里面老外未必能贏,他們徹底敗給我們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或許是行業的關系,江南春對國際化有自己的看法:“長江商學院非常樂意說中國企業如何殺出國門,其實我們在座的大多數企業還是立足國內的,盡管都是各行業領軍人物,目前為止國際化程度不高。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已經進入國際競爭的中國市場中生存與發展,建設自己的壁壘。中國市場本身已經是一個國際化市場。” 在很多學員看來,“CEO班”的主要價值在于大家能有機會彼此聚在一起,而見到李嘉誠無疑是增值。“中國企業家CEO課程”學員班由長江商學院和沃頓商學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聯手開辦,共分四個模塊,后三個模塊將分別于今年6月、9月和11月在美國費城、法國楓丹白露和北京進行。 李嘉誠的開場白:華人首富的彬彬有禮 前一天(4月7日)晚上,每一位企業家都收到了李嘉誠的請柬,請他們到長江中心大廈午餐。“李先生吩咐必須送到每一個人手里,還要我們親自簽字。”朱新禮對這一點印象深刻,“實際上以他的地位,通知大家一聲也就完了。” 午餐前,大家得知還需要抓一個號碼按順序落座。“中國人講究排座次,我們的企業又有大有小,年齡也老少不齊,這個辦法確實好。”朱新禮認為,李嘉誠的細心讓每一位受邀者都受到了尊重。朱說,有幾位年輕的企業家覺得弄這么復雜沒有必要,但幾個小時過后,他們完全改變了自己的看法。 “老先生說,今天我有這個榮幸能夠接待各位,整個長江集團蓬蓽生輝,讓你聽起來好舒服啊,其實跟人家都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江南春回憶,“李先生對我們說,你們都是內地做得很好的企業家,我要向你們學習。他真的是發自內心地說,不像有些人,有了些錢,目空一切,不知道自己有多重了,讓人心里不舒服。”朱新禮說。對類似的“朝圣”(他也使用了這個詞)冷眼相看的姜汝祥博士也表示:“見到一個巨人,一位獲得世界承認的精英,這可以讓中國的企業家們有所收斂——有很多人一旦做成功了就成了神。” 2005年9月25日,長江商學院首屆畢業典禮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李嘉誠做了題為《強者的有為》的演講。“你們諸位先生女士,都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在你們選擇的行業內也曾付出努力、爭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前途也一定是無可限量的,你們才是最懂得掌握和有能力主宰自己生命的人,因此我認為我不應該告訴你們應該做些什么,或者不應該做些什么。”相信這樣的開場白會讓在座的每一位都感到“好舒服”。 李嘉誠的彬彬有禮甚至比他的財富更讓人稱道。當然,是以巨大財富為背景的彬彬有禮。 寒暄過后是一個小的茶歇,企業家們開始要求和李嘉誠合影。“這么多CEO過去,爭著和李先生拍照。這些CEO也不白給(不簡單)呀,都是很牛的同志。偶像就是偶像,厲害。”二十多天過去后,談起這次拜會,江南春依然很興奮。 在牛根生的記憶里,李嘉誠稱自己對三個企業很熟悉。一個是中海油,因為跟李嘉誠有生意往來。一個是阿里巴巴,李嘉誠對馬云說“名氣很大”。第三個就是蒙牛。“如雷貫耳,李先生說,接著又重復了一遍。”牛根生說,蒙牛進入香港市場后很受超市歡迎,李嘉誠旗下有百佳超市連鎖,所以對蒙牛熟悉。“做企業再苦再累,能聽到李先生這么說,值得。”后來,CEO班的學員們在香港模塊學習結束后總結時,牛根生說:“蒙牛是養牛、賣牛奶的,李先生都這么說,我半宿沒睡著。”同學們哈哈大笑。 平易近人,是企業家們對李嘉誠的共同印象。馬云也是第一次近距離地見到李嘉誠:“做得最出色的人往往很平凡,這樣的人非常值得尊重。” 午餐:宣講平凡與常識 午餐開始。企業家們分成四桌,按事先抓好的號各自歸位。李嘉誠從第一桌開始,每桌坐半個小時。朱新禮和江南春很幸運,剛好都挨著李嘉誠,因此,他們與李先生的合影最多。 “我們都很崇敬您,”朱新禮對李嘉誠說,“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您的人生感悟?”“建立自我,追求無我。”李嘉誠回答。 2004年6月,在汕頭大學的一次題為《奉獻的藝術》的演講中,李嘉誠比較了中國古代的范蠡和美國的富蘭克林,認為富蘭克林“利用他的智慧、能力和奉獻精神建立未來的社會”要比范蠡的隱逸生活偉大得多:“今天的中國人是幸運的,我們經歷著中國歷史從來未見的制度工程,努力建設持續開放及法治的社會,擁抱經濟動力和健康自我概念的發展,盡管未盡完善,亦不必像范蠡一樣受制于當時社會價值觀,只能以‘無我’為外衣,追求‘自我’,今日我們可以像富蘭克林建立自我,追求無我。”截至2006年2月,成立于1980年的李嘉誠基金會已捐出及承諾款項超過76億港幣,90%用于教育和醫療。 近年來,李嘉誠多次在內地演講,簡單、平實、穿透力極強是他的一貫風格。演講時間一般都不長,但足以讓國內的很多論壇相形失色。“過去的六十多年,滄海桑田,但我始終堅持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公平、正直、真誠、同情心,憑仗努力和蒙上天的眷顧,循正途爭取到一定的成就,我相信,我已創立的一定能繼續發揚;我希望,財富的能力可有系統地發揮。”(《奉獻的藝術》)應該仔細讀一讀李嘉誠的演講稿——所謂“超人”,不過是一個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自己人生理想的人。 朱新禮接著問:“國外的經濟環境跟中國有什么區別?”“中國有太多的機會,到處是金礦。中國企業家應該好好抓住這些機會。”朱新禮說,這和他自己對中國經濟的感覺一樣:“很多人抱怨環境不好,實際上他是沒有靜下心來認真去找機會。”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李嘉誠在內地的投資涉及地產、酒店、能源、港口、超市、飲料、中藥甚至玩具,他對中國大陸經濟形勢的判斷可能比很多內地的企業家更為準確。很有可能,人們在贊嘆李嘉誠的大筆捐款時,忘記了他本來是一位杰出的商人,一位能夠在70多歲高齡“豪賭”3G的企業家。 交談中,李嘉誠時不時拍拍朱新禮的肩膀,就像是兩個老朋友。“李先生這樣的年紀,兩三個小時,幾乎一直在講,精力真的非常充沛。”朱新禮說。 鼎天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兵問李嘉誠:“您有兩個兒子,我也有兩個。您是怎么管理他們的?”李嘉誠想了想,說:“應該讓孩子吃些苦,讓他們知道窮人是怎么生活的。”李嘉誠一直不避諱自己早年的艱苦經歷,他曾說:“我從十二歲就開始投身社會,到二十二歲創業時就已經過了十年非常刻苦的日子。”當年李嘉誠的兩個兒子到美國斯坦福大學讀書,他只給他們買了兩輛自行車。他給兒子開了兩個銀行賬戶,“一個他們絕對不能動用,但已經準備足夠他們完成博士課程的費用。至于使用另一個戶口的金錢,他們必須寫信給我報告,我會在24小時內回復。后來因為他們功課太多,才接受他們要求改用電話說明。這才是有用的疼愛,我個人認為太多的物質反而有害。” “我以前只是感覺他在商業上很成功,這次面對面地交流,感覺他的成功是在做人上。”朱新禮說。從香港回來,他一直想寫篇文章登在企業內刊上,“給廠長經理講講這么大的企業家,有那么多財富,卻是這么謙虛細心,注重禮節。” 江南春做了朱新禮想做尚未做的事。他是一個善于學習的人,每有感想必要寫下來。關于這件事,他寫道:“與李先生會談有三點印象深刻,與大家分享:第一,李先生開場問我們四個問題,當我們夢想更大成功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更刻苦的準備?當我們夢想成為領袖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服務于人的謙恭?我們常常只希望改變別人,我們知道什么時候改變自己嗎?當我們每天都在批評別人的時候,我們知道該怎樣自我反省嗎?李先生說,這些問題沒有人可以為你回答,只有你自己知道怎樣找出答案。 “第二,我們問李先生,他認為成長為一個企業領導最重要的素質是什么?李先生講一個領導要懷著寬容的心、公平的態度去對待同事、股東、下屬以及任何人,沒有容人之量,凡事以敵意揣測別人,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判斷事物一定會失去機會,并且會使人生不快樂。要敞開胸懷、善意誠意待人,懂得舍、懂得不爭就會爭取到成就。而且,領導一定要有責任感,當困難出現,危機出現,要勇于擔當,分配利益的時候要善于讓,出現失敗的時候要承擔責任,這才是做人,做領導更應如此。 “第三,我們問李先生,為什么企業如此之大、財富如此之多,每天還如此努力,6點起床一直忙碌到晚上10點,甚至12點?李先生說,一個人一生能用的錢是十分有限的,他一直喜歡勤勉節儉的生活,不與別人去比。當他的兩個孩子還只有10歲多的時候,有一個冬天他領他們到路邊去看一個7歲的女孩。由于父母很窮,女孩下午放了學就在馬路上鋪了個報攤,坐在地上、坐在寒風里一邊賣報紙、一邊做功課。他對他的兒子們說,如果他們能做到這樣就一定會成功。李先生說一個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暫的,一個人的價值不在于他擁有什么,而是在于他干了什么,付出了什么。他的座右銘是‘建立自我,追求無我’。他認為我們都很年輕,應該全身心投入創造更大的成就,同時為家人為朋友為別人為社會奉獻更多的價值,并提醒我們要堅持不要松懈,要努力追求更高,創造不平凡的自我,實現人生的意義與目標。最后,李先生送給我們一句話:栽種思想,成就行為,栽種行為,成就習慣,栽種習慣,成就性格,栽種性格,成就命運。” “他講的都是很平凡的東西,”江南春對《中國企業家》說,“但是他講出來你就覺得這個故事不普通了。要是我講的就沒啥意思了,影響力就在這兒。”他問李嘉誠這些年投資上最成功的思路是什么,李嘉誠說,要永遠相信:當所有人都沖進去的時候趕緊出來,所有人都不玩了再沖進去。李嘉誠再次講了那個從小聽到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洛克菲勒與擦鞋童的故事。“我說你們在互聯網上投資也很兇猛啊?他說互聯網需要的錢比較少。”江南春笑著回憶,“這個錢對他來說是太少了,沒所謂啊。但是他說在房地產上面很慎重,講究四個字:步步為營,一定不冒進。” “我覺得,”江南春對《中國企業家》說,“他就是記住了一些真實的道理,這個道理誰都懂,給誰講都理解,但是做起來不容易。比如炒股票,大家都知道高拋低吸,但是做的時候都不是的,都是反方向操作的。而他相信了這個原理之后,就永遠都按照這個原理做。” 類似的話韋爾奇也說過。2004年,他到中國來,原華潤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問他:“你的成功已經成為一個神話。如果有人想重復你的成功,即使是在很小的規模上重復,如何做到?”韋爾奇說:“一個首席執行官的任務,就是一只手抓一把種子,另一只手拿一杯水和化肥,讓這些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讓你周圍的人不斷地成長、發展,不斷地創新,而不是控制你身邊的人。你要選擇那些精力旺盛、能夠用激情感染別人并且具有決斷和執行能力的人才。把公司的創始人當成一個皇帝,從長遠來說這個公司是絕對不會成功的,因為它沒有可持續性。” 韋爾奇認為,“可能中國企業領導人比較欠缺的是,很多的企業家不能夠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應該多從下屬的角度考慮問題,讓他們感到激動,為他們所取得的成績慶功,如果是這樣,我相信它會極大地改進中國企業的管理。” “我想你們應該有一個秘密的配方,但是你提供的只是常識。”寧高寧追問。 “這是最基本的常識,”韋爾奇說,“最重要的是你要身體力行。每個人在報告中都寫到感謝我的員工,并不是這么簡單。他們從來沒有走到員工中去,從來沒有征求過他們的意見,從來沒有祝賀他們的成功。” 告別 每桌只有半個小時,所以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向李嘉誠提出問題。馬云沒有問題要問,但是很認真地聽別人的提問。“商業才能很多企業家都具備,但是只有像李嘉誠一樣,具有好的人品,才有可能做大。毫無疑問,李嘉誠是華人世界最受尊重的企業家,要成為李嘉誠很難,因為他的時代具有獨特性,但是我們有可能學習和超越他。”馬云說。 牛根生也沒有提問:“我都‘如雷貫耳’了,就不好意思再占用別的同學的時間。”他沒有老老實實坐在座位上,而是像項兵一樣,跟著李嘉誠在各桌間走動。“他做到今天用了50年,我們有這個時間,一定會出現更多的李嘉誠。” 姜汝祥認為,中國企業家把眼睛盯在李嘉誠的人格上實在是一個誤會,“中國企業家大都喜歡李嘉誠的為人,所有關于他的‘秘笈’都是講他怎么做人,宣揚這個其實是極大的誤導。大家都以為李嘉誠的成功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軸心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實際上,李嘉誠是以西方企業制度為軸、以中國文化為手段,他的成功是西方制度化的成功。中國人最不缺少的就是仁義道德。我們應該問,如果是李嘉誠自己向李嘉誠學習,他會學什么?我們缺少的是好的制度,赤裸裸的利益制約機制。” 如果中國企業家真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那不是李嘉誠的錯,因為他不止一次說過:“我們公司一向是以西方的經營模式來管理的。我作為公司的領導,對同事和經營的方針都會摻入一點我們中國人的人情味。當你看到員工對你的企業有貢獻,同時對公司忠心并盼望在公司長期服務的,而你也感到他的品格正直,那么你就要留意他,要令到他覺得前途有保障。在信任員工的同時,亦必須有一個制衡制度。如果單憑個人的意愿,覺得某個人不錯,就隨便任用,最后出了問題,不止害了自己、企業,還害了這個人,如果你早有一個制衡制度,就不會出這個大毛病。” “美國科學化的管理有它的優點,可以應付急速的經濟轉變,但沒有人情,業績不太好時進行大規模裁員。我們做不出,因為會令員工沒有安全感,也會導致許多人突然失業。我們糅合兩者的優點,以外國人的管理方式,加上中國人的管理哲學,以保存員工的干勁和熱誠。我相信可以無往而不利。”這些話應該與姜汝祥所說的“西學為體中學為用”一個意思。 三個小時很快過去,到告別的時候了。又一輪拍照高潮掀起,李嘉誠仍然笑容可掬地滿足大家的要求。 電梯門打開。李嘉誠與每一位企業家握手告別。 “這么大年紀,做到今天的地步還非常親和,親自在電梯口迎接,然后再親自送到電梯口,我們大家都非常感動。當然,人跟人不一樣。像馮侖、張文中他們到蒙牛,我把他們從飛機上接下來再送到飛機上,他們也不會感謝我。”牛根生在總結會上的發言引來了預想中的大笑。 李嘉誠向來訪的企業家問道: 當我們夢想更大成功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更刻苦的準備? 當我們夢想成為領袖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服務于人的謙恭? 我們常常只希望改變別人,我們知道什么時候改變自己嗎? 當我們每天都在批評別人的時候,我們知道該怎樣自我反省嗎? 中國企業家請教李嘉誠之問題 問:商人與好人矛盾嗎? 答:正正當當做一個商人是不容易的,因為競爭越來越大。如果個人沒有原則,從一個不正當的途徑去發展,有的時候,你可以僥幸賺一筆大錢,但是來得容易,去得也容易,同時后患無窮。“知止”是非常重要的。 問:怎樣平衡奉獻社會與回報股東的關系? 答:作為一個公眾公司,你一定要為股東創造你應該創造的利益,這一點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基金不同,基金是你個人拿出來的。成功之余能拿出一筆錢貢獻社會,做讓自己一生都覺得永遠高興的事情。這兩個是不沖突的。 問:對于人才,能力和品德哪個更重要? 答:用人最主要是看其忠誠可靠程度,與企業結合在一起的意向、期望及工作能力有多大。對于忠誠的員工,企業將會給其最大的發展機會。在信任員工的同時,亦必須有一個制衡制度。如果單憑個人的意愿,覺得某個人不錯,就隨便任用,最后出了問題,不止害了自己、企業,還害了這個人 問:宏觀調控下民營企業如何發展?中國企業家要成為世界級的企業家,要經歷哪幾個階段? 答:宏觀調控政策是重要的,國家無論推行什么政策都不會讓經濟出現大波動的。事業要成功,自己要投入。有興趣力量就有了。要按部就班,不要投機取巧,有困難時更要培養自己的興趣,來為改變環境而努力。 國內的企業家應該自己想出一個辦法去直接尋找市場,現時由于中間經過多重轉折,工廠制造的產品所賺的都是蠅頭微利了,出口商賺得反而更多。如果要做一家跨國成功的世界企業,市場是要靠你自己建立起來的。 中國企業家請教韋爾奇之問題 你如何使GE保持多年持續的增長? 答:最重要的是要擁有偉大的企業、成功的員工,而且要保持足夠的靈活性。 變革是永恒的,作為企業領導人,我們的工作不是要準確地為你的員工預測,你的責任是帶領你的團隊讓每一次變革成為機遇。 問:怎樣才能做一個百年的老店?三年之后的事情我就不能很清晰地看見,到底怎么做我的戰略管理? 答:哪怕預測一年后的情況都是很難的,更不要說預測十年后的情況,預測十年是愚蠢的。計劃應該是盡可能的短期,應該具有靈活性,并且應該具有足夠的適應性。 問:怎么來做董事長?你在這么大一個企業,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你知道你不了解所有專業的知識或者部門,這點承認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但是你知道在哪個方面進行投資;你知道哪些人是好的;而且你看到一個好的思想,你知道這是一個好的思想;你知道怎么樣建立一套健全的財務體系。這就是你所要做的工作,你的工作就是要找到最優秀的能做這些事情的人才。 問:一個企業如何保持變革創新的熱情? 答:商業并不是嚴肅的、枯燥的、毫無樂趣的事,商業是一場游戲,是每天我們都想打贏的一場游戲。有人要在游戲中打敗你,有人要把你的飯碗搶走——這就是我們為什么每天都要創新的原因。 (《中國企業家》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