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征信業的發展歷史 現狀和趨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4日 18:06 新浪財經 | |||||||||
張世卿 中國企業征信業的發展歷史 中國征信業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初,當時上海已經有5家外國投資者開辦的企業信用調查機構,包括日商辦的上海興信所、帝國興信所和東京興信所,有美商辦的商務
1932年6月6日,由著名民主人士和銀行家章乃器先生牽頭發起、由多家中資金融機構共同發起的專職征信機構“中國征信所”,在上海圓明園路1號宣布成立。到1936年7月,中國征信所在4年中總共發出調查報告3萬份。這一段時間,是中國征信所最為興旺的時期。可惜的是隨后的日本侵華戰爭和抗戰勝利不久爆發的內戰使中國征信所越來越限于困境,勉強維持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 抗日戰爭后期,1945年3月,由多家官辦金融機構合作開辦的“聯合征信所”在大后方重慶正式成立。抗戰勝利后,聯合征信所總部由重慶遷往上海,并陸續在漢口、南京、平津、北平、南昌、沈陽等地開設了分所或辦事處。并一直延續到上海解放。 無論是中國征信所還是聯合征信所,都曾經為當時的經濟運行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信息。盡管由于戰爭和解放后的中國實行計劃經濟,這兩個征信機構都沒有能夠按照其固有的規律得到充分的發展,但中國征信業的先驅們所做出的努力仍然值得我們回顧。 中國(未包含港澳臺地區)現代企業征信業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1995年前、1996年至2001年、2001年至今。 第一階段(1995年前):中國企業征信業起步 中國大陸的現代企業征信服務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當時,經過1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對外經濟合作取得了很大發展。越來越多的海外投資者和出口商需要了解中國合作伙伴的情況,中方也需要對國外合作伙伴進行了解。為了促進國際貿易和外國投資,當時的對外經濟貿易部決定由所屬的計算中心和世界著名企業征信機構“鄧白氏公司(Dun & Bradstreet)”合作,互相提供中國和外國企業的信用報告。后來,與海外的合作擴展到香港的“日新公司(Daily Credit)”、臺灣的“中華征信所”等海外機構。 1992年11月,中國第一家專門從事企業征信的公司“北京新華信商業風險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其相關業務于2001年改制為“北京新華信商業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成立,并于1993年2月開始正式對外提供服務。新華信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企業征信行業開始進入市場化運作階段。 1992年至1995年期間,中國經濟又進入新一輪高速發展期,大量外資涌入中國。由于經濟繁榮,絕大部分企業(包括外資企業)在日常交易中遇到的信用風險問題很小。新華信等企業征信服務公司所服務的對象主要是那些準備在華投資的海外公司和外國政府性的出口保險機構。這些海外公司在選擇中國的合作伙伴和進行談判前習慣首先了解其基本情況和經營狀況。外國出口保險機構則是基于促進本國產品出口的目的在出口信用保險決策時了解中國進口商的信用狀況。 國內企業征信機構的大量訂單也來源于鄧白氏等海外知名企業征信公司和其他中介機構(國際律師事務所、國際投資咨詢機構、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外國企業行業協會等)。只有極個別跨國公司在中國的代表處直接使用新華信等國內企業征信機構的信用調查服務。 企業信用信息獲取的難度很高,信用報告的內容簡單。除了一些促進外商投資和國際貿易的政府部門能夠提供一些有關信息外,幾乎沒有任何其他官方信息渠道。甚至企業的基本注冊資料的獲取都要費盡周折。大部分信息需要調查人員向目標公司及其關系機構直接訪問獲取。一份普通信用報告往往需要15個工作日才能做出,有時甚至需要1個月。 第二階段(1995年~2000年):中國企業征信業趨于成熟 隨著經濟進入調整期,大部分企業都感受到了經濟調整帶來的信用風險壓力,企業大量應收帳款不能按時收回,甚至變成呆壞帳。跨國公司開始在其投資的子公司中引入他們在本國和國際上非常成熟的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機制,對中國國內客戶的信用報告需求明顯增加。可以說,到這個階段,企業征信機構才開始大量服務于國內貿易中的信用交易。 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型外資企業增加對企業信用報告的需求,除新華信、華夏等成立較早的企業征信服務公司外,大量新的企業征信服務公司在市場上也非常活躍,如上海中商商業征信有限公司、中貿遠大商務咨詢有限公司(原外經貿部計算中心附屬公司)、北京中征征信咨詢服務有限公司(臺灣中華征信所子公司)、北京華通人市場信息有限責任公司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國際最知名的企業征信公司“美國鄧白氏公司(D&B)”通過其在上海成立的全資子公司,于1995年開始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帶來了國際先進的企業信用管理和營銷理念。 信息渠道得以進一步拓寬,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統計部門、行業主管部門等政府渠道也開始對外提供各種企業信息查詢服務。企業信用報告的內容越來越豐富,部分報告都能夠提供較為詳細的財務數據。 但由于競爭的加劇,企業信用調查報告的價格不斷下降,企業征信業的經營開始步入微利階段。甚至一家企業征信公司若不能形成規模從而提高信息的重復利用,則越來越難于盈利。 但直到這個階段,企業征信服務機構大都是民營和外資性質,基本上沒有政府機構直接投資興辦的公司。 第三階段(2001年至今):中國企業征信業在競爭中發展 從2001年開始,信用問題開始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大量關于社會信用問題的文章見諸報端。盡管大部分人并沒有搞明白企業征信作為一個行業所涉及的“信用”和我們一般意義上的“信用”(用 “誠信”表述更準確)之間的區別,“信用”問題仿佛突然之間成為中國市場運行過程中所有問題的根源。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也紛紛開會討論“信用”問題,并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目標和時間表。 隨著社會各界對“信用”問題的關注,征信服務,包括企業征信服務,作為一個行業也備受政府和民間資本的關注。投資者忽然發現國際上知名征信公司的年營業額達十幾億美元。甚至有人預言,中國的征信市場正在孕育著一個千億元人民幣的大蛋糕。 隨即,許多政府和民間投資的企業征信機構攜帶大量資本雨后春筍般出現。如上海資信有限公司(主要業務為個人征信)、北京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金城國際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廣東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甚至某些一直從事資信評級業務的公司也對企業征信市場虎視眈眈,如中國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專門把名稱改為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以涉足這一領域。 關于企業征信行業的發展現狀在下一部分詳細描述。 相比較大陸的情況,現代企業征信業在我國臺灣地區和港澳地區的發展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相對也比較成熟。比較知名的企業征信公司包括臺灣的中華征信所、香港的日新公司(Daily Credit)、香港的AGA公司等。美國鄧白氏公司在香港和臺灣的發展也已經分別有20多年和10多年的的歷史。本文針對企業征信業在大陸地區的發展進行回顧,對港澳臺地區的企業征信業的發展不予祥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