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屋村紀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9日 17:19 《商界》雜志 | |||||||||
楊昌作 工業反哺農業,包含了兩個隱含的命題:其一是工業和農業如何和諧相處;其二是如何提高生產效率,一方面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把更多的村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為工業提供合適的勞動力。工廠環立的東莞周屋村,就有一大塊年產50萬公斤的稻田。
有人說,東升農場也許更適用于經濟欠發達而又無污染的地區。那么對于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如何發展農業呢?或者說,工業和農業如何并重發展? 在采訪中,有一個小村子的案例引起了記者的興趣。這個村子就是東莞郊區的周屋村。 周屋村很小,全村土地2000畝左右。由于大量外資進入,周屋村將其中1000畝土地開發成工業園區,供工廠使用。到目前為止,已有50多家外企進入,其中最大的一家是生產糖果的徐福記。當然,收益也是巨大的,這些外企每年上交給村里的費用達幾千萬元,而全村也就2000多人而已。所以,周屋村是珠三角地區一個典型的富村。 但是,就在工業園區旁邊,卻有一大塊500多畝的水稻田。4月底的珠三角,一陣暴雨過后,青綠的秧苗在風中搖曳,陣陣清香不斷飄出。很難相信,在一個工業發達的地方,還能保持如此大塊、耕作得如此精細的稻田。 據了解,這個總面積有500多畝的基地,是周屋村將各家分散的田塊集中起來平整而成的,只有兩個人承包管理。平時就是幾個人維護,即使是忙的時候,比如插秧和收割,也就17~18個人左右就夠。但是這塊稻田的產出卻驚人。一年收兩季,總產量大概有50萬公斤。每年上交村里25萬公斤。于是村里的2000多人每人每月能免費領到10公斤大米。也就是說,這500多畝地基本上能保證村子里2000多人每年的口糧。 除去上交的25萬公斤,余下的就是承包者自己的,扣除各種費用,如人工、肥料等等,每年大概有10~20萬元的收入。 當然,由于全部耕作是靠機械化進行,所以前期的基地建設、機械購置,以及相應的工業排污管道,都是由村里出錢解決。正如周屋村人所言,他們為什么要花這么大的代價留下這塊土地,就是要給后人留點血脈。換言之,這就是一種現實的工業反哺農業的模式。 除了工業和農業的和諧相處之外,對于其他地區的農業投資者而言,周屋村值得他們借鑒的還有他們的生產效率。兩個人管理500多畝土地,年產50萬公斤稻谷,這無論如何都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范例。據村民介紹,東莞的農業管理部門正在研究如何把冬天也利用起來,增種一季作物。如果是這樣的話,這500畝地的利用率就更高了。 告別周屋村的時候,記者抓了一把他們出產的大米,顆粒飽滿、色澤圓潤,一股濃濃的米香撲面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