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斌飛
新產品開發已是企業競爭的主戰場,但企業對新產品開發的管理明顯滯后:產品開發質量低劣,設計引起的ECR(工程更改請求)如雪片,開發進度延遲司空見慣。
產品開發的問題,與企業的技術基礎、開發人員的素質、依據的流程密切相關,其中
流程的問題占了很大部分,對一些關鍵性的活動沒有定義流程、規范,沒有制定相應的操作模板。如:需求沒有經過評審、需求的制定沒有充分的信息輸入,設計時沒有充分考慮制造的問題以及物料采購的問題,也沒有成本分析,沒有規范的評審。
于是研發人員強烈呼吁流程規范化,質量部門(往往是由質量部門負責制定,而這實際上也隱含著很大的風險,如:與業務脫節、只關注流程的管理者而忽視流程的使用者,等等)滿懷熱情地制定了一系列的流程、規范、工作模板。但推行過程困難重重:研發人員抱怨工作量比過去成倍增加,開發效率下降了,進度大大落后于市場部門的要求。迫于壓力,這些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規范就被無情地拋棄,一場轟轟烈烈的流程變革就這樣無疾而終了。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一是流程本身的特點。與制造不同,產品開發是帶有較強創造性的勞動,需要在規范化與靈活性之間取得一種平衡(或者叫結構化與非結構化之間應取得平衡):沒有規范,過于強調靈活性,就成了無序狀態、放任自流,質量、進度等目標沒有保證;而過度的規范化(過于結構化),又變成了僵化,滋生官僚主義,效率低下,也無法保障項目目標的實現。ISO9000在很多企業的實施往往就這樣成為反面教材:體系只是存放在柜子里的紙上文件,目的是為了通過第三方認證,而第三方認證也只強調體系文件覆蓋ISO9000條文的要求,形式多過精神,無法有效指導和規范實際的產品開發工作。
所以,要有效實施研發流程管理,不管是IPD研發管理體系、CMMI體系還是ISO9000體系,都需要在正確理解體系的精髓、準確認識自身的現狀特征的基礎上,取得規范化與靈活性之間的平衡,真正做到“神是”而非“形似”。
要取得規范化與靈活性之間的合理平衡,主要需考慮以下因素:
l企業的發展階段。對于創業期的企業,產品(項目)很少,應強調快速開發產品,抓住市場機會,這個時候,產品開發就沒有也不必要有太多過細的規范。當然,這個階段企業的生存風險也是最高的;而對于發展、成熟期的企業,產品(項目)逐漸增多,有很多經驗教訓可供借鑒,運作也已有一整套模式,但可能這些經驗、教訓、模式只存在于少數老資格的員工頭腦中無法共享,這時候就需要建立詳細的流程、規范和操作模板,以共享經驗、避免犯重復的錯誤,指導后續的產品開發,尤其是指導大量新進員工的開發工作(這個時期,往往有大量新員工加入)。當然,規范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次性做到最優,一勞永逸。要避免各種體系文件一下子定得過細,讓執行者感覺非常煩瑣而根本不會去執行,而應結合實際,漸進式地細化、優化。
l組織規模。不同人員規模的組織,由于溝通的復雜性和頻度不同,對過程的規范性要求也是不同的。極端情況:一個人的個體作坊,大可以隨心所欲,在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后,形成自己得心應手的規范,這些規范可能只存在于個人的頭腦中。超過二個人,就需要交流,規模越大,交流越復雜,以至于文件化成為必需,否則就無法保持一致性和有效傳承。
l產品的復雜性。產品本身的復雜性不同,對規范的詳細程度要求也不同,產品越復雜,規范應越詳細。通常,產品越復雜,項目組織也越龐大。
研發管理體系制定與推行是個系統工程,流程的規范化與靈活性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還需要從產品戰略、流程、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等各個方面進行優化或變革,需要公司最高決策層、各部門主管、基層員工的全員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