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春梅
阿拉善基金之所以能在2年時間里風生水起,讓那么多企業家對其保持激情和關注,最重要一點是,它是由企業家群體發起的活動,讓他們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在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從峰巒重疊的賀蘭山到茫茫無際的黑水流域,極目晴空、大
漠蒼茫、云山渺遠,這就是廣袤而壯觀的、總面積居國內第二位、世界第四位的阿拉善沙漠。27萬平方公里大漠的壯美風光令人震撼,但這里也是傳說中京津地區沙塵暴的源頭。2004年,“治理荒漠化”的社會責任心驅使著一群充滿激情的企業家走進阿拉善。于是,一個完全由企業家自發創建的非政府組織(NGO)——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成立了。
今年3月,倍受社會各界關注的“2005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國際論壇”中獲得最受尊敬NGO獎的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首創總裁劉曉光說:“我們以防沙塵暴為宗旨,目前有序地開展工作。我們意識到這些企業家是靠激情和責任走到一起的,這是一個階層的崛起,但是我們也感覺到我們在治理沙漠的同時,也在治理我們企業家心靈上的沙漠。”
尋找參與型組織
阿拉善基金之所以能在2年時間里風生水起,讓那么多企業家對其保持激情和關注,最重要一點是,它是由企業家群體發起的活動,讓他們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接受采訪的企業家都承認,平時會有各種各樣的NGO組織打電話、寫信或者找上門來“化緣”,但他們也不約而同地表示這些組織“真真假假,大家都難以辨認”。伊文企業集團總裁夏華表示:“很多NGO組織不難找,但找到了會發現他們很官僚,只希望你捐錢,不需要你干別的,而且捐了錢我們也根本不知道他們用來做什么。這些捐錢的企業家們以后也沒有相互的交流,這時大家就覺得這樣的組織可加入、可不加入。”
慈善是一種自愿承擔的行為。有時遇到有的基金會打電話來說“你們應該怎么樣”,夏華對這種帶有強制性的勸募很是反感。一次拍賣會上,伊文集團將世界頂級、瀕臨滅絕的3萬多元一米的羚羊毛料,經過剛果總統的同意,制作成衣,進行拍賣。“所得款項我捐給了阿拉善基金,我拒絕了之前希望得到我這次拍賣款項的那個慈善總會。我的原則是:我認同的。”
而企業家們尋找的恰恰是能夠參與型的組織。能參與和關注,這對企業家是最震撼的。阿拉善基金的企業家們還與全世界最好的NGO組織美國大自然協會開會,向那些世界知名的大企業家借鑒做慈善的經驗,而大自然協會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參與的企業家們有很強的主動性和參與性。
在阿拉善基金正式成立之前,作為發起者的企業家們開了很多座談會,一起溝通并發展會員。自2004年6月4日舉辦成立大會后,又相繼選舉產生理事會、監事會、戰略委員會、秘書處等,還邀請專業的環保專家加入到理事會中。平均每一個月有一次企業家參與的論壇活動,每年開一兩次理事會,每個月給會長、副會長發財務報表,每半年會向其報告半年度的決策報告,運行非常規范。頻繁的會議據說不需要動用基金內的資金,而是企業家會員們輪流坐東。
這兩年阿拉善基金著力于治理沙漠、退耕還林、退草還林、減少養羊數量或者安排就業渠道等項目,活動大概一個月一次,論壇以宣傳為主,普及環保知識。還有戰略委員會,每年開一兩次理事會。去年的理事會在香港舉行,并吸納了一些更專業的環保專家加入到理事中。
夏華認為,阿拉善基金最大的進步是,把它變成社會化問題,“比如我們計算需要多少錢可以讓牧民放棄養羊,需要多少錢可以讓他們就業,用什么方式改變他們用地下水澆田的方式,運多少煤炭能解決砍伐樹木的問題,這樣我們看到了解決方案,而不只是資助。”
自主慈善的回報
去年一年捐獻600萬現金用于慈善活動的德龍集團董事局主席丁立國告訴本刊記者,他的企業之所以這么做,除了“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的信念之外,也因為十分看重這種慈善行為給企業帶來的長期影響力和回報。
為了在員工中確立對企業慈善行為的認同感,在德龍集團,丁立國每年都組織員工去看望那些貧困的農民家庭,還把受捐助的人請到公司來演講。在集團的各個分公司、分廠中,上至高管、下至普通員工都參與捐助農村的貧困家庭和學生。丁立國說,在做了幾年的慈善捐助之后,自己和員工的最大變化是:內心平靜下來。 “當看到那些貧困的家庭時,員工內心會得到平衡,有助于他們的學習、成長,有助于公司的穩定。”
伊文企業集團也是一家因慈善行為而讓自己深入人心的企業。這家設計、生產男裝服飾的企業從1994年創立起就一直關注社會情感和責任,特別是三次極具特色的靜態展,使自己成為業內有名的不通過廣告就做成名牌的企業。第一次靜態展名為“俺爹俺娘”,當時正值社會浮躁期,很多大學畢業生進入城市生活后就忘了本,伊文當時就在中國美術館用膠片播放了數幾千副的爹娘老照片。2003年,又用了上千副陌生人在非典中相互扶持的照片做了“風雨中的美麗”靜態展。去年,做了“卡在喉嚨中的欲望”靜態展,呼吁男人對欲望和釋放要有所節制,這也正和伊文的男裝業務相吻合。“應該說,我們從一開始的品牌策劃上就沒有離開社會責任的概念。”伊文總裁夏華說。
慈善事業在打造企業外在影響力的同時,也為企業本身源源不斷地創造著無形價值。伊文集團每年跟團中央合作,支援800-1000名學生志愿者去西部、包括泰國、老撾等偏遠地區支教。夏華告訴記者,她每年也會帶很多企業家到那些支教的地方去挑選學生。在企業支持和鼓勵這些學生去支教的同時,也在他們心中樹立了高尚的企業形象和影響力,從而為企業自身儲備人才打下基礎。
在夏華看來,做這些慈善行為會給企業自身帶來兩個收獲:一方面提高了企業的層面;另一方面,對員工的帶動性和心態感染很大。夏華認為,員工的社會責任也很重要,員工內在有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之后,他們對企業的發展和未來、對企業支配財富的方式才會更認同。
同樣接受采訪的北京白領時裝有限公司董事長苗鴻冰也持相同觀點:慈善行為一定會影響員工,讓員工感覺在這樣的企業工作開心、驕傲,讓他們的忠誠度更高。“這種長期的投資目前可能看不出結果,但一定要做,而且我相信它的回報一定是非常大的,因為它是精神層面的滿足。”
管理低效的遺憾
當然,阿拉善也并非盡善盡美。在采訪中,丁立國也指出,阿拉善最大的問題是太多時間用在“爭論”上,總是開一天會、爭論一天,缺乏效率。他建議非盈利性的組織在決策時,也應該按照企業的決策模式,講究效率、講究執行力。先小范圍決策,然后下面人去執行,所有的理事、會員去監督。
此外,NGO組織對項目的選擇和策劃要專注,“不能什么都做,不要為影響而鋪攤子,也不能為了壯大隊伍一味地什么人都進,要關注一個調子,有共同的文化和思想寓意,杜絕其他帶有個人目的的人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