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信息系統建立一個統一完整的理論是當前信息系統研究中面臨的一項既緊迫又嚴峻的任務。這方面的工作要求能仿真不同系統﹐子系統和維度的具備扎實理論基礎的概念和方法。在這一方面﹐系統科學和數學可提供合適的概念和方法來高度綜合所需的知識。就系統科學和數學的關系而言﹐研究指出系統理論可為大多數數學模型提供幫助。比如系統科學概念被用于系統動力學﹐仿真仿真﹐圖論和組合優化。系統理論中的方法可幫助建模者組織思維﹐并進行精確分析和綜合。從數學理論的組成來說﹐傳統的數學系統理論包括有限狀態機理論﹐離散自動機理論﹐基于微分方程和統計力學的幾乎所有物理和工程中所用的經典模型。研究指出其它的一些具有概括能力的數學分支如代數幾何學﹐組合理論﹐圖論﹐邏輯﹐集論和拓撲學也會加入到可用數學工具的行列。
目前在系統科學領域正在出現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幫助我們建立一項有關信息系統的統一完整理論。巨系統理論是一項用于研究復雜公開巨系統的理論。這一理論探討具有復雜結構的子系統及其相互作用。由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提出的這一理論旨在綜合許多學科的不同知識并把它們形成整體用于研究復雜系統。此外﹐有關系統理論與信息系統設計的邏輯映像理論正在研究之中。控制論﹐計算器科學和系統研究正在被綜合成基于計算器的系統理論。這些發展都將為建立一項完整的信息系統理論提供基礎。
3.2 定性研究
在管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定性研究也正在成為一種研究手段﹐主要是通過采用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建模來量化不易量化的信息系統中的管理變量﹐從而確定模型的組成及其因果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有關信息系統的管理理論。分析過程中采用假設檢驗和統計分析。一般來說200個樣本是可接受的采樣規模。這里舉一個例子。管理信息系統對工業企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為了從管理理論上證實這一點﹐定性研究是一種主要研究手段。最近一項研究涉及到管理信息系統對先進制造技術的影響。該項研究首
先提出一個理論框架用于闡述管理信息系統對制造技術的影響。通過以問題答卷形式收集數據樣本﹐建模和假設檢驗﹐最后得出研究結論。研究結果表明管理信息系統對高制造技術具有重要影響。該項研究并就制造業企業的管理提出具體建議。比如當企業的制造技術從低復雜性走向高復雜性時﹐對信息系統往往提出更高的具體要求。
4 信息系統學科的發展
4.1 學科演化
20世紀60至70年代﹐企業信息系統開始用于事務處理和電子數據處理。此后管理信息系統(MIS)的概念形成了。管理信息系統注重于給企業中層管理提供一定的決策支持﹐主要是提供一些預先設定的管理報表。到了1970年代中后期﹐由此類系統提供的預先設定的管理報表顯然不能滿足高層管理決策的需要﹐于是決策支持系統的概念出現了。此類系統的作用是為高層決策者提供非預先設定﹐即刻需要的有關決策信息。這類信息的特點是能滿足特殊專門需要。進入1980年代﹐對信息系統又有了新的要求。如前所述企業高層往往并不直接使用管理信息系統產生的報表﹐同時盡管決策支持系統可提供適合于高層決策的分析建模工具﹐但高層管理層實際使用此類系統的并不多。于是高層管理信息系統(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s)出現了。該系統的目的是為高層決策者隨時提供他們所需的重要信息﹐并特別注重使用方便并具有可提供高層決策者喜歡的報告格式的特點。此后由于人工智能在企業信息系統中開始得到應用﹐專家系統和知識系統開始相繼出現。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之交﹐由于認識到信息系統的戰略重要性﹐信息系統被管理信息系統學者賦予一種新的色彩﹐戰略信息系統(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的名稱出現了。把信息系統稱為戰略信系統的學者認為當信息系統發揮一種企業戰略作用時﹐信息系統的地位應被提高到企業戰略的高度。具體來說﹐信息技術是企業過程﹐生產和經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爭取竟爭地位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到了1990年代計算器網絡技術的發展迅速改變了信息系統在企業中應用的形式和格局﹐隨之電子商務出現了。電子商務無論是對當代企業的運作還是管理都是一場革命﹐把信息系統推向了集成信息系統時代。
4.2 信息系統的分類
第一種分類方法是把信息系統主要分為供企業運作用的系統和供決策用的系統。供企業運作用的系統中主要有三個子系統﹐事務處理系統﹐企業過程控制系統和企業內部工作協調系統。供決策用的系統主要分為管理決策系統(MIS)和決策支持系統(或稱聯機分析處理系統)。企業運作系統可提供為企業內外部所用的信息﹐但這類系統往往不專門提供可為管理層直接所用的信息。管理層直接所用的信息往往需要用管理信息系統加以處理方可得到。企業運作系統的目的是有效地處理企業事務﹐控制企業過程﹐促進企業內部的信息交流。事務處理系統的一個典型例子是銷售網點系統﹐過程控制系統的一個例子是煉油廠的計算器電子傳感器連續性地監測化學過程并隨時就控制煉油過程做有關調節。企業內部工作協調系統的一個例子是辦公自動化系統。當信息系統的應用主要是為決策目的所用時﹐則稱為決策系統。管理信息系統為企業中層管理提供有關報告。比如銷售經理可從系統中獲得產品銷售報表和日銷售分析報告等。而決策支持系統或聯機分析系統則可直接為高層決策層提供信息。
第二種分類除了列入上述系統外﹐還包括了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知識管理系統(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和戰略信息系統。專家系統是把專家知識轉化為計算器代碼用于介決許多實際問題的一種計算器系統。專家系統既可用于事務處理系統也可用于決策系統。知識管理系統是基于知識的一種新一代信息系統﹐用于收集﹐整理和傳遞企業內外部以知識形式存在的信息。這種系統可同時用于事務處理和決策支持。這是一種較新的系統﹐有望成為本世紀信息產業的一項主要產品。戰略信息系統的目的主要是把信息系統用于改進企業產品﹐服務以及企業過程使企業面對竟爭取得戰略性的優勢。
第三種分類是根據信息系統如何支持企業部門功能為標準來劃分信息系統。根據這種分類﹐分類對象主要為企業部門信息系統(Functional Business Systems)﹐如會計系統﹐銷售系統﹐制造系統等。
從上述不同分類可以看出﹐盡管對系統可有種種較詳細的分類﹐但對一個企業的日常運作來說﹐需要的往往不僅僅是單一系統﹐而是若干個系統的集成。換言之信息系統在企業實際應用中往往要求以集成系統的形式出現﹐在這個意義上上述分類只是說明不同系統在企業內部所起不同作用而已。在實際應用中﹐信息系統以跨部門﹐跨功能的集成系統的形式出現。比如在設計一個企業信息系統時往往希望系統可為各管理層所使用﹐為各運作部門所使用﹐這就決定了企業信息系統的集成性或稱整合性。在一定意義上﹐信息系統的范疇應該是企業與跨企業信息管理(Enterprise Informatics/Cross Enterprise Informatics)﹐其特色是在企業內外有效收集﹐傳遞和利用信息。特別是在電子商務和供應鏈環境下﹐這種需要尤為突出。鑒于這種客觀需要﹐近十年來企業信息系統正在加速朝集成化方向發展﹐企業越來越傾向于發展一種真正的高度集成的企業信息系統﹐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是這一趨勢的集中表現之一。
4.3 信息系統定義的演化
有關管理信息系統的定義有許多。但隨著管理信息系統細分為用于生產運作層的事務處理系統﹐用于中層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統﹐和用于高層決策的聯機分析處理系統(含決策支持系統﹐高層管理信息系統)﹐狹義的管理信息系統(MIS)定義開始向廣義的信息系統定義發展。阿吉利斯(Argyris)早在1991年把MIS定義為﹕“MIS系統用規范的手段﹐根據企業內外數據來源﹐向企業所有層次的管理人員提供有用信息﹐使他們可就企業規劃和管理作及時有效的決策”。這一定義實際上已把MIS的定義廣義化﹐把MIS看成是適合于企業所有層次的信息系統。目前在信息系統的定義﹐學科和研究范疇方面出現較明顯的兩大學派。其中一個學派為經典學派﹐主要研究管理信息系統中涉及的管理內容。由于傳統的管理信息系統是中層管理所用的系統﹐因而該學派的研究對象就系統使用對象來說往往缺乏全面復蓋。這一學派仍沿用MIS的名稱。另一學派則把傳統的MIS改稱為信息系統(Information System﹐IS) 或信息技術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IT包括了供企業各管理層所用的各種系統及其技術﹐其中包括MIS。可以說MIS學派主要研究對象為管理信息系統﹐而IS和IT研究對象面較寬但也包括管理信息系統﹐所以在管理信息系統這一塊上其教學和研究對象有重迭之處。比如從系統角度出發探討企業信系統的開發﹐使用和維護﹐ 企業信息系統開發中諸多管理因素的考慮﹐管理信息系統提供的信息對企業用戶的有用性和相關性等。在管理院校中﹐根據人才市場需求﹐一般本科教學偏向于技術內容﹐即企業信息系統的開發﹐使用和維護﹐培養方向為系統分析設計人員和編程人員﹐因而教學方向偏向于IS或IT。但對本科MIS或IT學生來說﹐計算器和管理知識同樣重要﹐因為開發企業信息系統同時需要企業運作知識和編程技術。博士點的教學和研究在目前階段較偏向于MIS﹐培養方向為管理院校MIS師資。但隨著MIS朝IS和IT過渡﹐今后博士點的教學和研究會出現更多的IS和IT內容。碩士點教學與本科生教學有相似之處﹐即注重于信息技術和管理內容的中間點﹐培養方向為兼有管理和系統知識的中高層系統管理人員。
由于信息系統是一個跨專業﹐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科﹐研究的內容和題材的變動幅度可以相當大﹐因此往往有許多不同的學術刊物提供發表機會。迄今為止有關這些刊物已作過一些評比研究﹐盡管這些研究其數據可能不全。隨著MIS朝IS和IT過渡﹐對發表研究成果的學術刊物的評價也會產生相應影響。
4.4 信息系統的未來發展
信息系統的未來發展是不可估量的。這里主要談談其中兩項主要發展﹐即知識管理系統和企業集成型信息系統。
近年來隨著企業信息管理的發展﹐知識管理作為一門新的學問誕生了。知識管理指的是企業有能力收集知識﹐或從信息中歸納產生知識﹐利用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有效地開展企業活動。企業信息管理已發展多年﹐許多企業已有相對較全面的信息系統。但針對企業內外運作和決策知識以知識系統形式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才剛剛開始,與此有關的新方法新手段也正在開發之中。在當前來說如何開發和利用企業知識成為企業竟爭性的一個標志﹐這方面的工作需要信息
技術和其它學科的協作攻關。目前的一個趨勢是在現有信息系統的基礎上使其逐步轉變為知識系統。這些系統的設計與前有所不同﹐主要區別在于注重在知識管理的框架下設計系統。
知識是為介決問題或作決策而被加以整理和轉換的信息。知識可分為兩類。一類稱為顯式知識(Explicit Knowledge)。顯式知識可用形式語言編碼表示。這種知識易于表示﹐儲存和使用。另一類知識稱為隱式知識(Tacit Knowledge)。隱式知識一般難以表示和交流。在知識管理中﹐隱式知識可通過對案例﹐經驗﹐介決實際問題時的知識產生進行分析而獲取。企業知識的產生可有多種形式﹐如獲取新知識﹐知識的聚變﹐知識的更新﹐知識網絡等。知識管理涉及到許多方法問題。知識管理不僅僅涉及技術問題﹐還包括系統的環境﹐如何表示顯式和隱式知識。
知識管理的目的之一是從企業的無形資產中創造價值。在具體實施時﹐知識管理都有一具體目標和對象。比如說知識管理用于企業規劃制定。知識管理可促生創新思路﹐促成企業策略的實施﹐改進企業過程并加強在企業范圍內的知識傳播。目前信息系統的設計正在朝如何有利于集成和分享知識的方向發展。
集成型信息系統是當前企業信息系統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在當今激烈竟爭的國際市場中﹐電子商務正在成為一種新的商務手段。電子商務的全面實現需要信息基礎設施的支持。ERP系統是電子商務所需的信息基礎平臺。目前ERP系統正在朝協助企業向集成化轉型并在實質水平上支持電子商務運作的方向發展。可以說ERP應運而生正是迎合了現代企業對集成化的需求。在企業集成化的概念之下﹐ERP系統把與企業活動有關的數據﹐運作模式和系統功能聯成一體﹐支持和促進企業集成化管理。ERP系統支持的功能有許多其中包括客戶關系管理(CRM)﹐供應鏈管理(SCM)和電子商務等。
ERP系統的前身是物料需求規劃系統(MRP)﹐制造資源規劃系統(MRPII)以及計算器集成制造(CIM)。目前開發的ERP系統主要是在供應鏈環境下通過整合企業內各功能部門如生產制造﹐工程研發﹐運輸﹐財務﹐會計﹐倉儲管理等更有效地實現企業運作。從系統角度來說﹐ERP已從傳統的聯機事務處理系統轉而成為一種高度集成的企業信息系統。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十多年中﹐為適應電子商務時代的企業集成化需要﹐美國許多企業正以ERP系統取代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統。統計數據表明作為企業集成型信息系統代表的ERP系統是1990年代信息產業最大單項投資之一。這一趨勢意味著市場對傳統的信息系統包括生產運作系統﹐管理信息系統以及決策支持系統的需求正在減少﹐而對集成型的企業信息系統如ERP的需求有所上升。目前開發的ERP系統確實已包含了原生產運作系統﹐管理信息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的功能﹐并使原先獨立的單一系統更具整合性和集成性。由于ERP系統正在取代企業現有的信息系統﹐ERP正成為信息系統學界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一個完整的ERP系統應為企業提供所有功能﹐能把企業各功能部門無縫整合起來﹐從而為企業各層次提供決策支持。但由于企業的整合以及系統的整合其本身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所以研發和運行ERP系統同時對ERP制造商和用戶來說是一種挑戰。目前有關ERP系統的兩大研究課題是從管理理論探索運行ERP系統的經驗并開發為研制高效ERP系統所需的企業運作建模工具。
第一個課題主要就影響供應鏈環境中實施ERP促成企業集成決策的關鍵因素建模并作理論分析。通過研究將尋求的答案包括企業實施ERP系統的成功失敗原因分析﹐運行ERP系統時企業應如何開展企業過程重組﹐企業如何縮小企業現有運作模式和ERP系統中內設企業運作模式之間的差距等。第二個課題主要是開發可較好描述企業過程的工具手段從而為企業過程和ERP系統相匹配提供方便。在這方面的研究中﹐企業運作模型(Enterprise Modeling)為較好模擬企業運作并為ERP系統與企業過程相匹配提供一個較好的框架。企業運作模型起源于生產運作管理﹐用于描述企業過程和功能。在這一框架下已有的方法包括ARIS﹐CIMOSA﹐GERAM﹐GRAI﹐NIAM﹐PERA﹐SADT和TOVE等。目前的研究方向是用多學科方式建立切合實際的企業模型從而為研制和成功運行ERP系統奠定基礎。研究主要涉及建立一個新的方法學框架其中包括現有的企業建模方法﹐技術-非技術因素方法﹐解釋性方法和其它復雜系統方法。除了上述有關ERP的兩大研究課題外﹐其它研究課題包括ERP的普通管理理論研究﹐ERP的知識管理研究﹐ERP的信息技術研究﹐ERP和供應鏈管理的關系研究﹐ERP在電子商務中所起作用等。
除了上述兩大研究課題外﹐在信息系統學科中目前有許多課題正在被研究。這些課題包括﹕從信息需求與企業過程的關系來定義企業﹐信息系統戰略規劃﹐如何有效利用作為企業無形資產的數據資源﹐信息系統專用人才培養﹐利用信息系統發現新市場﹐如何使企業信息系統和企業結構相匹配﹐軟件開發的質量問題﹐開放系統﹐數據安全問題﹐如何計量信息系統的效率和效果﹐分布式系統﹐計算器輔助軟件工程﹐信息技術基礎建設等。
5 結束語
信息系統除了在工業企業中被廣泛應用﹐在許多其它領域中的應用也非常普遍﹐這些領域包括醫療衛生﹐環境保護,軍事國防等許多方面。本文主要探討了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定義﹐信息系統對企業的重要性﹐有關信息系統的學術研究﹐以及當前信息系統作為一個學科的發展方向。
毫無疑問﹐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包括信息系統的發展在許多方面已深入影響企業的運作。信息系統和技術已成為企業成功運作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信息技術可幫助各種各樣的企業增進企業運作的效率和效益﹐提高管理決策水平﹐加強其在國際市場竟爭中的地位。無論是在產品開發﹐客戶關系管理﹐還是在電子商務事務處理方面信息系統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由于供應鏈和企業運作集成化正在成為企業運作演化史上的一個新階段。所有企業都必須
順應潮流﹐更新企業基礎設施﹐更新企業運作過程﹐同時開發適合這種需要的新一代企業信息系統。研制新一代企業信息系統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要求我們開發高性能的信息技術﹐高性能的信息系統來打造具有高竟爭力的企業。
參考文獻
錢學森﹐論科學技術研究的組織管理與科研系統工程﹐系統工程與科學管理﹐1(1980).
李令遐,建立具有競爭力的供應鏈,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
Adeoti-Adekeye, W (1997) The importance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Library Review,46(5),318-327.
Barron, T., Chiang, R., and Storey, V (1999) A semiotics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clas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5,1-17.
Cheng, C., and Holsapple, C (1994) The impact of periodicals on expert systems research. IEEE Expert, 9,7-14.
Jan, T., and Tsai, F (2002) A systems view of the evolution in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 19,61-75.
Li, L., and Li, H (2000) Integrating systems conceptsotni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 systems. 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 17,135-147.
Liu, Ziming (1996)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synergetic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47(2),129-135.
O'Brien, J (2002)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cGraw-Hill, New York, NY.
Qian, X., Yu, J., and Dai, R (1993) A new discipline of science: the study of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and its methodology.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4(2),2-12.
Rahmatian, S (1999)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from a systemic viewpoint. Systemic Practice and Action Research, 12(4),399-408.
Ritter, O (1996)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complex systems: a case study in genomics. Neuroimage, 4, S53-S54.
Rubenstein-Montano, B (2000) A survey of knowledge-based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urban planning: moving towards knowledge management. 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4, 155-172.
Schoderbek, P., Schoderbek, C., and Kafalas, A (1985) Management Systems, Business Publications, Plano, Texas.
Small, M., and Yasin, M (2003)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department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14(5),409-422.
Vessey, I., Ramesh, V., and Glass, R (2002)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systems: an empirical study of diversity in the discipline and its journal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2),129.
Warfield, J.N., and Christakis, A.N. (1987) Dimensionality. Systems Research 4(2),127-138.
Warfield, J.N. (1990) A Science of Generic Design, Intersystems Publications,Salinas, CA.
Wybrow, D., and Cameron-MacDonald, P (1996)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do they give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s what they want?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61,207-210.
Xu, L (1987) Toward escape from the limitations of economic systems analysis: introduction of dimensionality. Systems Research,4,243-250.
Xu, L (1992) Systems characteristic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design. Systems Research, 9(1),67-78.
Xu, L (1995) Systems thinking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Systems Practice,8,577-589.
Xu, L (2000) The contribution of systems science to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17,1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