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省錢,用“熟手”還是用“新手”?
■ 文 / 蔡廷基*
金融風暴中,不少企業對于招聘一事,或減或謹慎。畢馬威(中國)仍將新招大學畢業生2000人,這個數據與去年基本持平。外界在質疑,在大衰退期,畢馬威為什么仍要拋出這么一張招聘“大單”?
就目前身處經濟動蕩中的企業來說,莫過于擔心自己的資產貶值,不過對于畢馬威這樣的企業來說,不存在這種情況。說到底,既然畢馬威是一家會計所,他就不是依靠投資資產來體現價值,而是依靠“智本的密集”來營利的企業。而畢馬威的“智本”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就是人和他的知識能力!
那么,在逆市招聘的背后,畢馬威又究竟算了一本什么樣的賬?
新人換舊人?
金融風暴中存在這樣一種爭議,企業用低成本的新人替代老員工,以求節約成本;反對的聲音則指出,培訓新人成本未必比用高薪老員工低。
對于這樣的爭議,畢馬威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新人和熟手是兩個不同概念。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謂“熟手”與“新人”是人才成長的不同階段。換句話說,兩者并不具有可比性,也就不存在使用哪一種人才更節約成本的問題。
這一觀點,基于畢馬威獨特的企業文化。舉例而言,一個大學畢業生進入畢馬威,從月薪5500元的基層開始做起,從審計員到助理經理最后到合伙人位置,每年都有升遷機會。而一旦員工在某一個層級止步不前,那意味著其在畢馬威的潛力已耗盡,換言之,畢馬威不再是適合其發展的地方。
畢馬威有一套成熟的考核體系配合這種企業文化。員工在接手每一個項目的同時都將接受該項目主管的考核。與此同時,該員工還將接受直接上司的定期考核。畢馬威的考核有兩個方面,一是關于任務完成時間、質量、客戶滿意度等硬指標。另一個方面則考量員工完成任務的軟實力,包括溝通能力、責任心等指標。
然而,在不停的考核中,能走上金字塔制高點的畢竟是少數。在這樣一種企業文化氛圍中,畢馬威不斷需要從基層補充人才,好比活水需要新鮮的源頭。即便在金融風暴中也不例外。
省錢的法子
2009年的校園招聘,畢馬威延續了上年的氣勢,校園宣講、假座酒店來招聘,一樣都沒有少。即使是金融風暴的當口,企業內審、金融風險管理、重組服務、法證會計以及轉讓定價等方面依舊有新的業務增長。
在整體而言業務量下降的背景下,畢馬威希望用一種溫和的方式讓員工和企業一起度過冬天。但大前提是:招聘投入,員工升遷以及培訓這些開支不能減免。當然,畢馬威仍能找到許多省錢法子。例如,在可選擇的資源較多時,畢馬威打算通過對招聘渠道作適當選擇,及減少異地招聘所需支付來減少部分招聘成本。
在節約成本的方法中,不僅減少使用獵頭,且對“智本”有著適應性的管理辦法。隨著工作總量的下降,加班的情況得以緩解。畢馬威目前要求經理仔細安排并認真審核每個員工加班安排,盡可能減少加班情況的發生,也為公司節約了加班費。當然,以往不停加班的員工也可享受下個人假期,并同時為公司的成本節約作貢獻。
* 作者系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華東、華西區首席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