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企業(yè)殺人游戲(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6日 06:50 《中國商業(yè)評論》雜志
角色:身份決定心態(tài) 上述案情是我朋友老蘇的親身經歷,這是一起典型的企業(yè)“殺人游戲”。而身為局中之人,他卻不知道身份是什么,游戲規(guī)則是什么,冤乎枉哉被人殺掉清除出場,實屬正常。 “殺人游戲”最早源于美國硅谷各大公司的培訓課程,通過游戲的方式培養(yǎng)邏輯能力、分辨能力和判斷能力,然后推出團隊中與大家設定的目標不一致的人。 它之所以在白領、企業(yè)中流行,是因為其反映了自身的真實生活經歷。在游戲中,每個人都有一個身份,要平衡自己與整個游戲之中的關系而辯論。這如同企業(yè)管理中,每個員工代表部門或派系。每個人的立場都是不一樣的,但實際上,大部分員工的立場和心態(tài)都是類似的,每到投票的時候,人就會分為幾個陣線。 而本案中的老蘇就是這樣的心態(tài),不同的是他獲得了一般平民所不具備的場外信息——無意中聽到了黃總竊取公司機密賣給競爭對手的情況。 雖然他在第一時間里,就想把這件事情告訴趙董事長。但一想到告黃總密的后果,老蘇的心里就猶豫不決:一來他沒有這種“告密”的習慣,這種行為不是他的做人原則所允許的。二來萬一他告密的事情讓別人知道了的話,那別人又會如何評價他。三來他知道現在黃總把趙董事長哄得團團轉,兩人好得合穿一條褲子,自己在這種情況下說出這件事來,趙董事長未必肯信。 如果他首先站出來指認黃總,也許會被黃總反咬一口,提前出局,所以他從自保的角度希望在不冒犯黃總的情況下留在公司中。 殺手:以他為主,引火燒人 心態(tài):殺手掌握的信息應該是最多的,因為除了同伴,都算得上是敵人,在沒有殺掉警察之前,殺誰都一樣。而如果其中存在特別有分析能力的平民(或警察),殺手的策略是,要么爭取這位聰明者的信任,從上而下獲得成功;要么先引導大多數平民把這個聰明者公投出去,以消除威脅。 所以很多殺手會偏向于分析其他人,“以他為主”,將矛頭引向同伴之外的任何人。而且因為殺誰都一樣,他會更多的選擇“見風使舵”,輕易不會保護誰,即使是同伴,也常常選擇“丟車保帥”的策略。 在本案中,黃總算得上一個稱職的殺手。他在泄密事情敗露后,“以他為主”,明智地提出了三個殺手候選人供趙董事長選擇,巧妙的排除了自己。并在其中安排了老蘇這樣一個自己希望除掉,而且極有可能刺激趙董事長神經的人物。 而當趙董事長憑個人恩怨匆匆判斷老蘇是殺手時,他又不失時機地予以贊同,加以論證,使老蘇的冤殺成了定局。 相比之下,老蘇卻忽略了一個基本的規(guī)則——在殺掉警察之前,殺手是不會罷手的,而對殺手威脅最大的平民肯定首當其沖。 事實上,當老蘇發(fā)現黃總泄密的那一刻起,就應該知道“自保”是不可能的。因為紙包不住火,企業(yè)遲早會知道出了“內鬼”,那么最短的時間內找出這個內鬼就是企業(yè)肯定要做的事情。而一旦企業(yè)出現了內鬼,就會人人自危,每個人都難免成為嫌疑對象,而“兇手”為了保護自己,冤殺平民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另外,老蘇也是所有的平民中最懂技術的,是一直不買黃總賬的平民,那么只有選擇將他踢出局。 警察:中間路線,公平判斷 心態(tài):警察掌握的信息比殺手還要多,殺手只知道伙伴,再去找出警察并殺掉,而警察還可以每輪證實一個人的身份,因此越到最后,驗證了的人數越多時,警察的目標就會越明顯。但比起殺手直接暗殺人,警察卻必須通過引導平民去公投才能實現,因此必須避免冤殺平民,減少支持自己的力量。 所以,作為警察的心態(tài)是,既要保護自己,避免暴露身份而被殺掉,又要說服平民相信自己,盡量引導平民去投殺手的票,而不要冤殺平民。例如當大家都把矛頭指向一個已經驗過的平民時,警察的選擇就很重要。警察的發(fā)言,自然而然流露出第三方的心態(tài),例如會分析誰誰可能是殺手,誰誰可能不是殺手。 在本案中,作為所有者,找出殺手是趙董事長的天職,但他卻放棄了警察所需要的手段和權利,完全是一個失職的警察,最終只能被殺掉。 首先,他放棄了引導平民找出殺手的權利。他只是憑直覺確定“殺手”,并利用警察的職權使其強行出局,并沒有展開充分的調查分析,也沒有其他平民的證據佐證,就根據以往的經驗匆匆做出了決定。而在殺人游戲中,經驗往往最有可能誤導自己。 其次,他沒有以平和的第三方視角公正地看待其他人,先入為主地確定了對黃總的信任,將自己的警察職權授予了他,同時又主觀地認定老蘇的殺手身份,錯殺了平民。事實上,除了趙董事長天然的警察身份外,黃總并非股東,也不是所有者,與老蘇一樣只是職業(yè)經理人的身份,從邏輯上看應該一視同仁的。 第三,沒有給當事人以“遺言”的機會,喪失了最后“驗證殺手”的可能。游戲中前幾位的“死者”還有權力提供一些證據指控兇手——那怕他的指證與懷疑是錯誤的,至少他有一個辯解的機會。而現實中趙董事長根本就沒給老蘇這個機會,這使老蘇被“冤殺”得沒有任何價值。 平民:以我為主,明哲保身 心態(tài):由于沒有特定的目標,大多數平民都想留下來慢慢玩,再加上沒有額外的信息,他們也往往顯得無知,關注的是自己的利益,只要自己不被公投出去,就達到目的了。 所以,他們的表現是,大都從自己的角度去分析、辯白,例如因為什么什么原因,我不是殺手。而相對較少去主動分析誰是殺手,誰不是殺手。 法則:尋找同盟者 在企業(yè)中,事實上是在人類社會所有的組織中,每天都在上演著殺人游戲。當然,并非都那么血腥和鮮明的功利。但是,游戲之中的角色心態(tài)卻是完全一致的。 平民員工:誰會被列入裁員名單? 平民的數量在游戲中總是占多數,如果不能產生一兩個觀察能力很強的平民,其他的平民是很容易被誤導的,所以拉攏有影響力的平民成為了所有警察或殺手獲勝的手段。 在企業(yè)內部,普通員工都是大多數,而當員工中間產生了有領導能力的人,企業(yè)高層就會思考對策:你是希望通過引導庸才員工的權利來扼殺這位領導者,減少競爭對手;還是通過拉攏這位領導者而達到加強管理,提升效益的目的。不同的決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yè)高層的角色定位。 企業(yè)最常見的殺人游戲是裁員,主因通常是業(yè)績不佳。這時,誰不利于業(yè)績的改善,誰就會被認定為“殺手”,而被“公投”出去。這一過程中,殺人游戲中的最基本法則“尋找同盟者”就成為一個人能否勝出的關鍵,誰會出局,誰又會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起決定作用的就是一個人在公眾中的影響。 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人和最不受人注意的人,都會被列到“死者”的名單上。后者是毫無疑問要出局的,因為不符合被拉攏為同盟者的要求。而前者則要取決于企業(yè)高層的組織博弈。如果企業(yè)擔心一個人的影響而傷害到系統的穩(wěn)定性,那么較有影響力的員工就有可能被清除,常見的說法是“功高震主”或“樹大招風”。但更常見的是,較有影響力的員工會在這一輪游戲中脫穎而出,畢竟企業(yè)無時無刻不在尋求更優(yōu)秀者的加盟。
【發(fā)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