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藍
英國政治學家帕金森揭示過一個全球知名的官場效率帕金森定律:一個有能耐的官員,在不斷得到提拔擢升的過程中,總有一個坎兒,即使提拔上去了,也沒有能力當好那個官,因為那個坎兒就是他的能力邊界。
按照哈佛大學等國際一流大學二戰后的學科劃分和細分,管理分為公共管理和企業管理,或者是行政管理和商業管理兩大類。前者以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為代表,后者則以哈佛商學院、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MIT的斯隆管理學院等為代表。
既然在管理大類中,公共行政管理人員亦即官員有能力的邊界,那么企業家和經理人,肯定也有能力邊界。有的人做小老板非常出色,想把企業做大的時候,怎么做都力不從心,因為種種原因,不是把企業搞砸了,就是不得不承認自己不行另選高人管理,自己退到幕后。
當然,反向的案例也是有的,比如讓杰克·韋爾奇來掌管一個1000人的企業,他不一定干得過王志東;倪潤峰要是去干一個夫妻店,估計可能連街道聯防和城管都沒有辦法應付就得關門大吉,歇菜。
有一條工商界的新聞,清楚地說明了企業家的能力邊界問題。一度擁有固定資產30億元的溫州籍“鞋王”,因涉嫌1400萬元的詐騙案而出逃,遭到通緝,一年多后落入法網。
故事情節不復雜,窮苦農民出身的“鞋王”,高中畢業就出來討生活,在天津的鞋店當學徒。滿師后湊了4000元租門面經營皮鞋,自己創業,當年就凈賺400萬元。第二年開始自產自銷,盈利更大。第三年也就是1996年,咬牙關了4家小鞋店,開了4家每個面積都比原來大十倍的大鞋店,經營依然順風順水。到2000年,他名下的商店擴張為80家。這時問題來了,資金流動出現重大問題,自有資金包括流動資金在擴張中被耗竭,他不得不拖欠供貨商的大量貨款。因為現金流狀況始終沒有改善終于挺不住了。2001年,捉襟見肘的“鞋王”用了下策,為減少現金流而偷稅漏稅,結果被查處并罰款,令他雪上加霜。這時,供貨商索款時他又拿空頭支票應付,沒有幾天即被訴詐騙。到了這個時候,呼啦啦大廈將傾,“鞋王”窮途末路,拋棄一切潛逃,遭遇警方通緝。
從媒體的報道中,我看到了幾點。“鞋王”機敏過人,善于捕捉商機,尤其長于識別細分市場,這是他當年成功的關鍵之一。另外一個關鍵,是創業之初他肯吃苦也有信用。要是供貨商沒有得到及時回款,“鞋王”不會有源源不斷的貨源來擴大經營而增加利潤;要是沒有商品的質量控制和售后服務,“鞋王”也不會取得一定的品牌效應而實現相當大的銷售量。
這個溫州“鞋王”作為企業家,各方面能力的邊界顯然超出4家小鞋店。事實也證明,他的能力邊界也小于那80家連鎖大鞋店。在發展規劃、管理、人才、資金和抗風險等方面,他的所作所為均超出了自己的能力邊界。但是他并不自知。
官場的帕金森定律說的是,官員一級級受到提拔,總有一天會被放到超出他能力的位置上。官員要是弄出大麻煩,無非是上級出面撤他的職。但老板資格是資本換來的,無人能撤,只有市場能夠淘汰他。
初步的成功,讓“鞋王”以為無所不能而剛愎自用,一切憑老經驗辦。問題在于,隨著他控制的半徑逐漸擴大,風險也悄悄地提高了。他的連鎖店經理人是否負責,他的管理能力是否足以承受如此高速的擴張,市場競爭持續加劇對自己的經營策略是否有重大不利影響,現金流會在何處出現問題,這些問題如不能解答,也沒有解決的預案,企業必然隨時隨地遭遇“地雷”。果然,非惡性危機升級成惡性危機,經濟糾紛變成刑事犯罪,連鎖反應導致“鞋王”出逃,一個鞋業巨頭最終以如此不堪的結局收場。
我國有過“紅高粱”、“亞細亞”等失敗案例。這些企業的發跡,及后來無節制擴張導致的潰敗,都是創始人被初始的成功沖昏頭腦的結果。以為自己的經驗可以無窮復制而無往不利,不知不覺中自己的能力邊界被突破,一場不大的風雨暴露泥足巨人的真相。這就是我國部分國有企業高級管理者和民營企業家的悲劇。企業家和經理人也都有自己的能力邊界,只有學習和借助外腦才有可能擴大這個邊界。
(作者系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