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子弟兵到正規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 17:13 《管理@人》
文/陳顯榮(上海交通大學EMBA研究生) 百靈公司原來是一家只有一百多人,年銷售收入不足百萬元,而且瀕臨破產的地方小工廠,在搭上“中國改革號”大船后,經歷短短的十幾年發展,成為行業的領頭羊,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擁有一千多名員工,其身份也由無人關注的地方小工廠,變成當地最有影響力的國有企業。 由于在行業內的知名度,在隨后全球掀起的兼并熱潮中,百靈公司又被一家全球500強的美國公司購買,從而變成了由美國企業文化主導的跨國子公司。筆者在這家公司工作多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企業文化變遷。 地方小廠的家庭式簡單文化 90年前百靈公司屬于100%的地方國企,固定資產總值不到百萬元人民幣,屬于無人問津的地方小工廠。由于公司只生產單一產品,而且規模很小,工人加上干部也只有不到200 人,組織機構相對簡單,管理方式較為單一,員工素質相對不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在這種情況下,為忙于生計,不被殘酷的市場所淘汰,只能更多地考慮企業當前所處的位置和現狀,忙于追求自己的短期利益,而對長遠利益的戰略無暇顧及,公司并沒有重視或者著力建設一種什么樣的企業文化。但并不意味著這時的公司就沒有文化,只是這種文化更像是一種自然的產物,而不是企業的領導者有意創造的。 而此時我自己的感受是企業像一個和氣的大家庭,公司幾乎每個同事你都會認識,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你與領導間甚至總經理之間沒有明顯而森嚴的等級制度,大家在節假日時經常一起吃飯活動。那時我剛學校畢業,家不在當地,因此,一到周末和過年過節經常到領導或者同事家混飯吃。在這里同事就是朋友,朋友也是同事,許多老同事一家人都在公司上班。雖然公司的生意不景氣,收入非常低,但大家并沒有沮喪,好像非常享受這樣的和諧生活。當然在這期間,許多不接受這樣的現實的人離開公司另謀高就。這樣的企業文化我相信與許多中國的民營企業創業期相似。 這時全體員工思想非常統一,因為這時企業是通過共同的思想把員工留下,而不是物質的吸引。而企業的領導者有高度的權威,他們不僅是工作上的領導,也是生活中的裁判。這種高度統一的精神一旦在市場競爭中展現出來,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它可以形成企業巨大的凝聚力、親和力和戰斗力,這種效果,是單純的硬件設施和工資福利手段所達不到的,后來百靈的發展軌跡也確實印證了這一點。當然,這樣的文化也有不足的地方,在這種家庭式文化中,在工作中由于大家過分了解和熟悉,企業的許多規章制度得不到真正的實施,人情味比較濃,“重人輕事”的傾向十分明顯,這種文化更關心是誰,而不是在做什么。激勵的方式是表揚感謝勝過金錢;批評只能婉轉、悄悄地進行。如果將企業比作軍隊,這時的百靈更像一支子弟兵,而不是一支紀律嚴明的正規軍。 主人翁精神推動百靈高速發展 后來公司意外獲得政策性支持貸款,引進當時最先進的生產設備,開始向全球市場提供多種世界一流的產品,因此,百靈的發展也從此進入一個全新的篇章。公司充分利用先發優勢以及中國制造而帶來的巨大成本優勢,第一階段成功開拓國際市場,為企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到90年代末通過抓住中國國內市場的機會,一舉成為行業的龍頭老大。到2000年百靈的年銷售收入達到10億元人民幣,公司員工首次突破一千名,成為行業的一匹黑馬。結果非常出色,但過程卻有太多的艱辛。產品開始上市以后,由于受到質量問題的影響,銷售并非一帆風順,造成公司現金流緊張,更增加貸款的還貸壓力。 在這期間,公司提出“企業是我家,發展靠大家”、“勒緊褲腰帶,一切為還貸!”。通過領導人特有的號召力、影響力、和感染力,影響、同化、統一員工的思想、行為、價值觀,讓全體員工都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將決定著企業的未來,我們要以主人翁姿態對待企業,有著與企業同舟共濟、榮辱與共的思想境界,使大家意識到百靈的明天在此一役,每個人的貢獻都關系著企業的生死存亡。正是由于這樣的精神支持,在這三年期間公司銷售收入每年以超過50%的速度增長,員工卻沒有加過薪,而且還經常為了趕出貨加班加點,行政人員也經常被要求在周末加班參加生產工作。這種主人翁精神,使我真正感受到,所有員工是以一種與公司血肉相連、心靈相通、命運相系的感覺,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去面對每一個客戶,在我們每一個成功或者失敗的經驗里面,滲透著企業以及我們個人這種共同的精神氣質。 最后,百靈不僅順利渡過這段困難時期,而且,提前償還所有的貸款。由于良好的信譽,銀行繼續提供貸款支持,公司不斷引進新的設備,來擴充生產規模和能力,到20世紀末公司已經成為全球第五、中國第一的全球領先的制造商,在這期間,每一個百靈人都感到無比的自豪,都覺得百靈的奇跡與自己的貢獻分不開。 “職業精神”取代“主人翁精神”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百靈也被卷入其中,2000年百靈公司被一家 過去在百靈工作,公司就像另一個家。這里有朝夕相處的同事、苦樂參半的環境、鍛煉心智的挑戰、賴以謀生的工作。員工與公司榮辱與共,都把自己看作企業的主人。但改制后的企業文化,使大家真正回歸“打工者”的位置,才真正意識我們不是企業的主人。新的企業為我們提供了豐厚的薪酬,基本上大家的薪酬都翻倍增長,但我還是很留戀過去的工作和生活。現在公司來了許多陌生的身影,增加了許多繁瑣的流程,同事之間不茍言笑。好像在突然之間,你對“這個家”的感覺是那么陌生和有距離。老一代領導者一個個離去,被換成一個個“職業經理人”。公司的文化也由過去強調的“主人翁”精神變成“職業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誠實、正直被隨處可見的員工行為手冊、各種規章制度所強調。 我們來看企業前后的不同: 重物質,輕精神: 新企業的管理者認定物質是激勵員工的最好的方法,所以對員工給予很高的待遇水平。事實上,這種基于“經濟人”假設的激勵思想認為人勞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物質生活。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導致企業在物質方面滿足員工的需求,甚至是過剩,而精神需求被忽視。原來企業經常舉行的文化娛樂活動沒有了,原來公司領導與普通職工上下一家的關系,被越來越多的崗位職責、越來越明確的等級制度所取代,原來家庭式的親密關系也就蕩然無存。 管理制度的差異: 企業文化是企業價值觀在員工中的內化,它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個地區自身文化習慣的影響,又通過員工的行為表現出來。受傳統價值理念的影響,原來企業在員工治理上更注重以“情”治人:一張龐大的關系網維系著企業的運轉,公司規章制度在制定時更多的考慮感性因素,以“情”治人是企業的一大特色;而新公司則更注重“法”治:公司的規章制度是最根本的。在員工治理上,理性因素占絕對統治地位。 員工激勵的差異: 表現在員工具體激勵方法上是,現在的公司注重激勵的原則性:按照企業的規章和雙方簽署的 雖然,這樣巨大的企業文化變遷和沖突,給全公司的老員工的思想上帶來了不少的沖擊和陣痛,但新的管理者憑借國外母公司的強力支持,以及完善的企業管理制度,在經歷三年的整合后,已經使百靈脫胎換骨,由一家典型的中國公司,轉變成一家優秀的外企,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征程。去年被母公司評為全球效益最佳,增長最快的明星子公司。 任何跨國的兼并,其中成敗的關鍵就是企業文化的整合。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要求整合者充分把握好中外文化的共性和個性、優勢和劣勢,吸收雙方文化的精髓,做到“取長補短,共同吸收,開創特色”,注重結合企業實際,形成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生產經營組織、技術、產品和管理等多方面組成的整體文化;形成企業統一的經營理念,統一的企業宗旨和企業目標,統一的管理思想,統一的企業倫理道德與行為規范,這樣不僅能消除中外文化的差異與沖突,而且能更好地融合這種差異,形成共同的奮斗目標,和諧的工作氛圍,較強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從而實現整個公司的快速整合。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