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消失的錢德勒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9日 17:40 21世紀經濟報道
·唐學鵬專欄· 趣味的流散 5月9日,美國著名的企業史專家錢德勒(Alfred D.Chandler)逝世,享年88歲。 錢德勒的死訊并沒有導致大規模的悼念、如潮般的贊譽、以及對其思想重新梳理和挽留,實際上,殘酷地說,錢德勒的企業思想已經“冷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錢德勒所鼓吹的美國式的“經理人資本主義”面臨著重大的破綻和顛覆、錢德勒所相信的“大企業集權型組織的理念已經被重新刷寫,而他所描述的“所有權、經營權兩權分離”的企業內部動力模式盡管風光一時、卻因過于簡單和粗糙不再占據知識的制高點。總之,對于21世紀來說,錢德勒失勢了。 錢德勒似乎一生下來就知道自己是哪塊料,他在6歲時就確定了一生的目標,成為一個歷史學家。他的三本著作《看得見的手》、《戰略與結構》以及《規模與范圍》奠定了其不可撼動的學術地位。其中以《看得見的手》最為著名,這本書既獲得了歷史著作最高獎———班克洛夫特獎,同時也因此詳盡的調查式的描述,獲得了傳媒界的普利策獎。 錢德勒在《看得見的手》講述了最早的經理人階層雛形是紡織業的監工。19世紀初的紡織業基本形態是外包,英國盛行“家庭件工制”,即訂貨商發工料,由家庭趕制,然后生產者回收成品。當時的財務和成本控制術一塌糊涂,訂貨商發的工料往往有很大的浪費,而家庭趕制的效率也低得驚人,訂貨商發現還不如組建生產單位,然后雇監工打理,監工具備溫和、激勵士氣、異常精明懂得生產的各種細節,于是,蒙哥馬利式的監工出現了,大大加快了生產效率,但這些監工往往是不穩定的,很多監工干完生產季的活就隨即被解雇。除非做類似于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的監工,兵工廠的軍隊屬性提供了這一職位的穩定性。只有穩定的職位才能迫使監工們思考會計公式和成本計算。從錢德勒描述的故事來看,黃仁宇所說的“中國歷史上沒有西方的數目字管理”看來有點虛張聲勢,至少,在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模式之前,西方也沒有所謂的“數目字管理”。 鐵路方面的技術革命刺激出現代工商企業的基因。鐵路運輸成本比河道航運和畜力都便宜,鐵路有著罕見的高利潤,這保持著對鐵路專業人士持久的吸引力,他們愿意為之奉獻一生的人力資本。于是,不僅鐵路引發出一個終身職業化的經理人階層的可能,而且由于鐵路最大的風險在于撞車,因此協調車流量以及對經理人的管理評價成為一個關鍵性的因素(麥卡姆勒原則),這些繁復和精密的知識讓鐵路產權所有者大傷腦筋,不得已發放給經理人階層更大的權限。 錢德勒極力制造“經理人資本主義”的歷史終結論,他稱之為“看得見的手”,意在同亞當·斯密那只“看不見的手”相區別。經理人階層可以運用其管理知識將技術的革命轉化為巨大的利潤,這一力度遠遠超過了市場自發帶來的供需匹配創造的價值,市場總是在經理人階層的力量下萎縮,就像英國過去紡織業的“家庭件工”一樣,訂貨商利用市場契約關系定制衣服和鞋子,存在巨大的效率損失,而監工們則帶來更多的收益,因為他們將這些市場關系企業化和內部化了。錢德勒部分認同經濟學家科斯所說的“企業的本質在于節省市場交易 費用”,但他認為這僅僅是某種經濟學的成本收益邏輯,他的核心觀點是“企業的本質是權力分離和經理人階層的獨立化”,而這是劃分資本主義的唯一科學方式。《規模與范圍》一書他這種核心思想的延續,通過對英德美三國企業內部權力生態和組織擴展和企業外部環境(法律、市場規模、技術推動力)的考察,他將經理人資本主義分成三類:美國是競爭性經理人資本主義、英國是個人式的經理人資本主義,而德國是合作式的經理人資本主義。 坦率地說,錢德勒對經理人階層過度贊譽是很膚淺的,錢德勒把經理人階層看作是一個穩定的、對企業長期價值異常呵護(比股東更為關注企業成長的長遠性)的群體是錯誤的。經理人階層的確是財富創造的發動機,是企業家精神的載體,但同時也有潛藏著各種機會主義、敗德行為以及掠奪權術,例如美國的安然事件,CEO的高薪丑聞以及中國一些國有企業的“內部人控制”案例。正確的做法是用人性化的觀點看待經理人階層,通過建立更為民主和敏感的博弈機制,來克服經理人階層的黑暗面,發揚企業家精神。 錢德勒被拋棄的另外一點是其對大企業擴張主義的認識,這同流行的交易費用經濟學(威廉姆森)的通病是一樣的。企業之所以擴張為大企業,是因為存在某種資產專用性,即資本不能隨意轉換它的物質形態,例如工廠主投資了大量的紡織輪(錠子),就是一筆沉沒成本,只有購買原料進行生產才能“補償”這筆成本,但如果原材料供應商突然撕毀供貨合同(威脅),資產專用性就變成了一種風險,錢德勒認為正確的做法是“縱向一體化”,紡織廠將上游的原料廠收購或者自己建立原料廠,這樣就消除了“敲竹杠”的威脅,平熨掉不確定性,這也是大企業誕生的一個動力學機制。錢德勒很自然地推導出,企業大型化(“做大必然做強”)是商業社會的趨勢,科層組織龐大的內因是消除生產中的不確定性,就像19世紀肉販子大亨古斯塔夫斯(Gustavus)為什么要開辦火車業務和冰廠資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控制肉類加工的質量和效率流程。如果向市場購買火車業務和冰柜業務,古斯塔夫斯會擔心被“算計”,因為仇恨他的對手太多了,他們會制造各種紕漏來擊垮他。 錢德勒的企業模型可以歸納為“企業科層的增加可以減少不確定性”,但他無法回避的是,市場競爭往往會要求企業扁平化,降低層級。實際上,致力于鼓吹消除資產專用性的錢德勒忽略了另外一種方式的存在,即“AMD模式”,電腦生產商心照不宣地聯合,通過扶植AMD,削弱了英特爾在芯片上的“敲竹杠”。也就是說,看不見的手也能比看得見的手更有效。 所以錢德勒應該跟斯密重新握手,拼湊出完整的思想景觀:當市場發育并不能滿足技術變遷新企業的需求時,新企業產出需要某個下游產品大規模穩定的供應,但在市場上達成的自由契約并不是穩定可靠的話,原企業必須兼并下游廠家,通過將市場上過高的交易成本內在化(錢德勒),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取代斯密型的市場交易。悲劇的是,當市場發育程度越過了錢德勒時代,當斯密魔棒繼續發揮作用的時候,當市場為新的專業化組織和新公司提供一度缺失的服務(經濟學家楊格),這個過程是:市場成長,通過貿易和人口發展,讓新的更多的專業化組織發現機會。市場擴展促進了分工,而分工則是效率的源泉。分工自然導致原來縱向一體化威權型的大企業瓦解。于是,錢德勒就暫時消失了,但如果世界上產生了人們沒有預期的巨大的系統性創新,這種系統性創新帶來了令人不安的不確定性,錢德勒會光榮地復活,來重新對抗這種不確定性。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