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不支持Flash
|
|
|
專業適應是變量 文化適應是常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6日 12:57 《職場》雜志
關于如何選擇第一工作場所的焦點話題之二: 企業擇人“專業適應”不如“文化適應”? ——專業適應是變量,文化適應是常量 文/王默 幾乎和每個采訪對象閑聊時,他們都會抒發自己對記者職業的想象,比如你們想上班就上班,不想上班就不上班;比如每天都和不一樣的人打交道,“一定很爽”;比如寫文章對你們來說肯定簡單極了。 我每次都要略帶較真地解釋:“你說的不一定、不全對。”無論對方是一個初涉職場的新人,還是一個在他自己行業摸爬多年的精英,他對我的工作都難以真正了解。我想說明的問題是——隔行如隔山。 前兩天去采訪新浪人力資源總監段冬,他還肯定地告訴我,新浪為了招收到專業對口的實習生,放棄了只把搜索目標對準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的做法,進而選擇傳媒大學、郵電大學一些相關專業的學生。“學生嘛,沒有什么經驗。所以考慮專業,無論對于他們自己的成長還是公司,都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把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做一個羅列的話,我們發現它有點像一個流行色指標:前兩年是誠信,后來強調團隊合作、忠誠度,未來有向Professional(專業)、專業精深發展的趨勢。已有不少管理學家著書立說,說明未來世界是一個多么需要專業人才的時代,專業可以讓員工和企業發展起來都身輕如燕。 專業適應—變量 但是,如果說專業重要,那么我們的真實職場中又的確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說我們在高中畢業就面臨著選擇今后專業發展方向的問題,而那個時候我們對該專業的情況根本一無所知,只能望文生義,以為會計就是“做做賬”;父母也受報紙等各種熱門職業預測的騷擾,根據他們的期望指點我們的選擇;或者有些人干脆為了上一個錄取分數低的專業而“鋌而走險”。 專業熱門與否本來就是一個由“供需市場”控制的變量,根據變量做選擇總是有風險的。而且受每個個體差異的影響,如果你非要進入一個熱門的和自己本身條件不符的專業,只會讓你“先天”站在落后的起跑線上。那么如何把這個變量變得能夠以一貫終呢?一些做職業規劃的專家告訴我們——興趣和天賦。 興趣和天賦是在人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顯現的特點,也是相對于撲朔迷離的專業容易觀察出的特點。因為社會會變,但你是不會變的。也許你在學了幾年會計學后,具備了做會計的一些能力,但這只是反映了你的知識和技能。如果你的興趣和天賦不在于此,即便專業對口,這個工作場所也不是你的“最佳”。因為: 如果這個職業不能發揮你的興趣和天賦,在這個職業上你不能高速成長。也就是說這至少不是你職業發展的最佳路徑,你很難通過它達到很高的層次。 你沒有競爭優勢。專業上的優勢也許能暫時彌補缺乏興趣和天賦帶來的不足,但是假如大家都從事同樣的工作一段時間后,有興趣和天賦的人進步得會更快,在知識和技能上逐步趕超你,讓你的后天專業優勢也逐漸消失。 你根本就不喜歡這個職業,它只能讓你越來越感到無法滿足、厭倦甚至痛苦。 企業文化適應—常量 如果說專業對口的重要性在一些特定條件下可以不遵守的話,那么企業文化適應在任何條件下都必須遵守。因為企業文化就像一個人的脾氣秉性,是很難改變的,我們做任何事情時,都應該把遵守常量作為自己的底線。 無論你是否專業對口,深入了解你即將去往平臺的“氣質秉性”都非常重要。企業文化有三個層次,可以用一個睡蓮模型來解釋。最上面經常可以看到的是“花”和“葉”,即通常說的組織結構、框架、制度和一些流程;第二部分是“梗”,價值觀、使命、目的以及行為規范屬于這個范疇;第三個部分是只有鉆到淤泥里才能發現的“根”,也就是各種視為想當然的下意識、觀念直覺和潛規則。 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區域副總裁、人力資源總監張國維認為,很多人到企業中無法生存的原因,就是無法適應“根”的部分。新員工樂于和老員工交流,其中收獲最多的,也是這個部分。 對于一個第一次進入職場的人來說,文化無疑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精神系統”,很多時候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我們必須通過親身體驗、耳濡目染地去了解,看看身邊的老員工是如何工作的,他們具備什么樣的品質,有著什么樣的共性,公司在一些細節問題上的決策標準、主管的處事方式、原則和風格是什么。 說到底,無論是專業對口還是文化適應,真正代表的實際就是“適應”這兩個字。面對窘迫問題的適應能力、進入高速實踐學習狀態的適應能力、人際文化適應能力和壓力管理適應能力,這四個方面是公司始終關注的問題,富有適應性的員工才是企業爭相獲取的關鍵人才。反過來對于那些尋找“第一最佳工作場所”的人來說,找到那個能讓你適應的環境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總是躲開硬釘子 適應需要時間,適應也需要磨合。如果把“不適合”當成了借口,那么再優秀的人才,也沒有企業愿意與之相配,因為他把它們都丟了。 根據《職場》與北森測評和新浪網聯合推出的調查問卷的數據顯示,有50%的大學生選擇在一年內更換工作;兩年內大學生的流失率接近75%;還有近三成的大學生先就業后擇業,第一份工作僅僅是由學校到社會的跳板。如果你抱著“騎驢找馬”的心態,總是遇到硬釘子就躲開,往往容易陷入“惡性循環”,挑挑揀揀不全身心投入,不需要多久,你就會把“最佳第一工作場所”這個詞從你的字典里面刪除。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