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華為的墊子精神:只有奮斗才能改變自己命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 16:28 中國商業評論

  華為是一本書,華為是一個謎!

  18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艱辛歷程,成就了華為的今天。為防成功后的華為人沾上驕嬌二氣,任正非一直大張旗鼓地倡導著一種東西,這就是華為人的墊子精神。

  -整理/本刊記者 周攀峰

  華為正處在一個關鍵的發展時期,已經連續數年大量招收新員工,壯大隊伍。新員工進入華為,第一眼看到的、處處感受到的是華為艱苦奮斗。一些人對此感到不理解:華為為什么要艱苦奮斗?回答這個問題涉及到另一個根本的問題,那就是:華為為什么能活到今天?華為將來靠什么活下去?

  幸存的落后者

  企業中比較復雜難管的就是工業企業,而工業企業中最難管理的是電子工業。電子工業有別于傳統產業的發展規律,它技術更替、產業變化迅速,同時又沒有太多可以制約它的自然因素。相比

汽車產業的發展,受鋼鐵、石油資源以及道路建設的制約,而用于電子工業的生產原料是取之不盡的河沙、軟件代碼、數學邏輯。正是這一規律,使得信息產業的競爭要比傳統產業更激烈,淘汰更無情,后退就意味著消亡。要在這個產業中生存,只有不斷創新和艱苦奮斗。而創新也是奮斗,是思想上的艱苦奮斗。華為“不幸”地進入了信息產業,又不幸學習了電子工程,隨著潮流的波逐,被逼上了不歸路。創業者和繼承者為企業生存與發展頑強奮斗,絲毫不敢懈怠!一天不進步,就可能出局;三天不學習,就趕不上思科、愛立信,這不是一句玩笑,而是嚴酷的事實。

  華為在IT泡沫破滅后僥幸活下來,其實是當時的落后救了他們。落后讓華為沒有能力盲目地追趕技術驅動的潮流。而現在西方公司已經調整過來,不再盲目地追求技術創新,而是轉變為基于客戶需求導向的創新,華為再落后就死無葬身之地了。信息產業正逐步轉變為低毛利率、規模化的傳統產業。電信設備廠商已進行和將進行的兼并、整合,正是為未來應對這種挑戰而準備。華為相對還很弱小,面臨更艱難的困境。要生存和發展,沒有靈丹妙藥,只能用別人看來很“土”、很“傻”的辦法,就是艱苦奮斗。華為不戰則亡,沒有退路,只有奮斗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美國高科技企業集中地硅谷就充滿了艱苦奮斗,無數硅谷人與時間賽跑,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成就了硅谷的繁榮,也引領著整個電子產業的節奏。華為也是無數優秀兒女貢獻了青春和熱血,才形成了今天的基礎。創業初期,華為的研發部從五六個開發人員開始,在沒有資源、沒有條件的情況下,以忘我工作、拼搏貢獻的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為榜樣,大家以勤補拙,刻苦攻關,夜以繼日地鉆研技術方案,開發、驗證、測試產品設備……沒有假日和周末,更沒有白天和黑夜,累了就在地板上睡一覺,醒來接著干,這就是華為“墊子文化”的起源。創業初期形成的“墊子文化”記錄的是老一代華為人的奮斗和拼搏,是華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華為走到今天,在很多人眼里看來已經很大、很成功了。有人認為創業時期形成的“墊子文化”、奮斗文化已經不合適了,可以放松一些,可以按部就班,這是危險的。繁榮的背后,都充滿危機,這個危機不是繁榮本身必然的特征,而是處在繁榮包圍中的人的意識。艱苦奮斗必然帶來繁榮,繁榮后不再艱苦奮斗,必然失去繁榮。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來。華為必須時刻保持危機感,面對成績保持清醒頭腦,不驕不躁。

  艱苦奮斗是華為文化的魂,是華為文化的主旋律,任何時候都不能因外界的誤解或質疑而動搖,更不能因為發展壯大而丟棄。

  艱苦奮斗鑄就華為

  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成長之路注定充滿坎坷與荊棘。選擇了這條道路的人生注定艱辛與勞碌,同時也更有價值。

  華為的競爭對手是全球各發達國家的世界級巨子,他們有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積累,有歐美數百年以來發展形成的工業基礎和產業環境,有世界發達國家的商業底蘊和雄厚的人力資源和社會基礎,有世界一流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研發體系,有雄厚的資金和全球著名的品牌,有深厚的市場地位和客戶基礎,有世界級的管理體系和運營經驗,有覆蓋全球客戶的龐大的營銷和服務網絡。

  面對這樣的競爭格局,面對如此的技術及市場壁壘,沒有背景的華為,也沒有任何稀缺的資源,除了勵精圖治、開放心胸、自力更生,最多還能再加一個艱苦奮斗,別無他途。公司高層管理團隊和全體員工的共同付出和艱苦奮斗,鑄就了今天的華為。

  華為在GSM上投入了十幾億元研發經費,不計其數的研發工程師、銷售工程師為之付出了心血、努力、汗水和淚水。在1998年就獲得了全套設備的入網許可證,但打拼了8年,在國內無線市場上仍沒有多少份額,連成本都收不回來。

  2G的市場時機已經錯過了,華為在3G上又展開了更大規模的研發和市場開拓,每年近10億元的研發投入,已經堅持了七八年,因為收不回成本,華為不得不到海外尋找生存的空間……

  自創立那一天起,華為就歷經千辛萬苦,一點一點地爭取到訂單和農村市場;另一方面華為又把收入都拿出來投入到研發上。當時,華為與世界電信巨頭愛立信、朗訊、阿爾卡特、諾基亞、摩托羅拉、西門子等的規模相差200倍之多。通過10多年的努力,2005年,華為銷售收入首次突破了50億美元,但與通信巨頭的差距仍有好幾倍。最近不到一年時間里,業界幾次大兼并:愛立信兼并馬克尼,阿爾卡特與朗訊合并,諾基亞與西門子合作,一下子使已經縮小的差距又拉大了。華為剛指望獲得一些喘息,直一直腰板,拍打拍打身上的泥土,卻不得不開始更加漫長的艱苦跋涉……

  華為茫然中選擇了通訊領域,是不幸的,這種不幸在于,所有行業中,實業是最難做的,而所有實業中,電子信息產業是最艱險的;這種不幸還在于,面對這樣的挑戰,華為既沒有背景可以依靠,也不擁有任何資源。唯一幸運的是,華為遇上了改革開放的大潮,遇上了中華民族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華為的高層領導雖然都經歷過公司最初的歲月,意志上受到一定的鍛煉,但都沒有領導和管理大企業的經歷,直至今天仍然是戰戰兢兢,誠惶誠恐的,因為十余年來他們每時每刻都切身感悟到做這樣的大企業有多么難。多年來,唯有更多身心的付出,以勤補拙,犧牲與家人團聚、自己的休息和正常的生活,犧牲了平常人都擁有的親情和友情,銷蝕了自己的健康,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沮喪和受挫的痛苦,承受著常年身心的煎熬,以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和毅力,才帶領華為走到今天。

  18年來,華為的高級干部幾乎都沒有什么節假日,24小時不能關手機,隨時隨地都在處理問題。現在,因為全球化后的時差問題,華為總是夜里開會。

  為了能團結廣大員工一起奮斗,公司創業者和高層領導不斷地主動稀釋自己的

股票,以激勵更多的人才加入。華為高層領導用自己生命的那縷微光,在茫茫黑暗中,帶領并激勵著所有華為人艱難地前進。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因此,世界巨頭都云集中國。華為創立之初,就在自己家門口碰到了全球最激烈的競爭,不得不在市場的狹縫中求生存;當華為走出國門拓展國際市場時,放眼一望,所能看得到的良田沃土,早已被西方公司搶占一空,只有在那些偏遠、動亂、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他們動作稍慢,投入稍小,華為還有一線機會。為了抓住這最后的機會,無數華為人離別故土,遠離親情,奔赴海外,無論是在疾病肆虐的非洲,還是在硝煙未散的伊拉克,或者海嘯災后的印尼,以及地震后的阿爾及利亞……到處都可以看到華為人奮斗的身影。華為員工在高原缺氧地帶開局,爬雪山,越叢林,徒步行走了8天,為服務客戶無怨無悔;有的員工在國外遭歹徒襲擊頭上縫了30多針,康復后又投入工作;有的員工在飛機失事中幸存,驚魂未定又救助他人,贏得當地政府和人民的尊敬……

  18年的歷程,10年的國際化,伴隨著汗水、淚水、艱辛、坎坷與犧牲,華為一步步艱難地走過來了。面對未來的漫漫征途,華為人肯定還要堅定地走下去。

  虔誠地服務客戶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

  1990年代初,在資金技術等各方面條件都匱乏的情況下,華為咬牙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依靠集體奮斗,群策群力,日夜攻關,利用壓強原則,重點突破,終于拿出了自己研制的第一臺通訊設備——數字程控交換機。1994年,華為第一次參加北京國際通訊展,在華為展臺上,“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新的生活,全靠華為自己”這句話非常地與眾不同,但對華為員工來講,這正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盡管設備出來了,但業界知道華為的人仍然很少,了解華為的人更少。當時有一個場景,一直深深地印在老華為人的腦海:在北京寒冬的夜晚,華為的銷售人員等候了8個小時,終于等到了客戶,但僅僅說了半句話:“我是華為的……”客戶就被某個著名公司接走了。望著客戶遠去的背影,華為的小伙子只能在深夜的寒風中默默地咀嚼著屢試屢敗的沮喪和屢敗屢戰的苦澀。

  由于華為人廢寢忘食地工作,始終如一虔誠地對待客戶,華為的市場開始有起色了,友商看不到華為這種堅持不懈的艱苦和辛勞,產生了一些誤會和曲解,不能理解華為怎么會有這樣的進步。還是當時一位了解實情的官員出來說了句公道話:“華為的市場人員一年內跑了500個縣,而這段時間你們在做什么呢?”當時定格在人們腦海里的華為銷售和服務人員的形象是:背著華為的機器,扛著投影儀和行囊,在偏僻的路途上不斷地跋涉……18年來,尤其是1990年代初中期和海外市場拓展時期,華為始終如一對待客戶的虔誠和忘我精神,終于感動了“上帝”,感動了客戶!無論國內還是海外,客戶讓華為有了今天的一些市場。本著一份感激之情和一顆感恩之心,華為永遠都是以宗教般的虔誠對待客戶,這已經成為了華為奮斗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進入海外市場,華為的差異化優勢主要是滿足客戶需求比較快。比如泰國AIS,華為因為比友商項目實施周期快3倍,才獲得了服務AIS的機會。因此,海外合同要么交付要求比較急,要么需求特殊,需定制開發,研發、供應鏈等只有趕時間、搶進度,全力以赴才能抓住市場機會。

  在資金缺乏、競爭激烈的獨聯體市場,華為人忍辱負重、默默耕耘了10年,從獲得第一單38美金的合同起,集腋成裘,到2005年銷售額6億美元,成為華為重要的市場。在要求嚴格的歐洲市場,經歷3年的認證,華為終于通過了BT的考試,成為BT重要合作伙伴;為獲得中東某電信運營商的認可,面對世界級電信設備商的競爭,華為人冒著室外60℃的高溫進入現場作業,長達數月,靠著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的誠意,經過2年多的堅持不懈,終于開通了華為全球第一個3G商用局……

  沒有客戶的支持、信任和壓力,就沒有華為的今天。客戶對華為的信任,是依靠華為不斷地艱苦奮斗得來的。現在華為的客戶也在不斷地進步,來自客戶需求的壓力越來越大,華為沒有理由停下來歇一歇。

  不讓雷鋒吃虧

  拼搏的路雖然艱苦,但苦中有樂,樂在其中。當復雜的3G網絡芯片一次投片成功時,當新機器接通,機器上的信號燈如繁星般閃爍時,當華為人翻山越嶺,克服高原缺氧,為西藏最后一個縣墨脫縣實現了通話,藏族同胞載歌載舞,獻上潔白的哈達時,華為人為之歡呼雀躍。創造的歡樂撫平了歲月在華為人額頭上刻下的皺紋:華為使最封閉的山村一步跨入了現代文明世界,使世代窮苦的村民借助現代通信手段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即便是華為人為某個非洲國家安裝通信網絡設備而長途顛簸,頂著赤道的烈日,走戈壁,穿沙漠,但這種經歷未必不是一種值得津津樂道的人生體驗。

  一代一代的華為人,他們是敬業的,又是樂觀向上的,這種樂觀不僅表現在工作生活上,還表現在對待困難和壓力上。是什么支撐著他們?正如一位員工所說:“是因為心中有愛。這個愛,不僅表現在對客戶、同事和家人的關愛、真誠上,也表現在對祖國、對公司的熱愛與忠誠上。”

  奮斗就是付出,付出了才會有回報。多年來,華為秉承“不讓雷鋒吃虧”的理念,建立了一套基本合理的評價機制,并基于評價給予激勵回報。公司視員工為寶貴的財富,盡力為員工提供好的工作、生活、保險、醫療保健條件,為員工提供業界有競爭力的薪酬,員工的回報基于崗位責任的績效貢獻。

  創業之初,華為根本沒有資金,是創業者們把自己的工資、獎金投入到公司,每個人只拿很微薄的報酬,絕大部分干部、員工長年租住農民房。正是老一代華為人“先生產,后生活”的奉獻精神,才讓華為挺過了最困難的歲月,支撐起了華為的生存、發展,才有了今天的華為。當年他們用自己的收入購買了公司的內部虛擬股,到今天獲得了一些投資收益,這是對他們過去奉獻的回報。沒有他們當時的冒險投入和艱苦奮斗,華為不可能生存下來。更重要的是,他們奠定與傳承了華為優秀的奮斗和奉獻文化。

  為了適應未來的發展,華為正在推行人力資源變革。這次人力資源管理變革的目的是為了要建立一支宏大的,能英勇奮斗,不畏艱難困苦,能創造成功的干部員工隊伍。華為將推行“以崗定級、以級定薪、人崗匹配、易崗易薪”的工資制度改革,實行基于崗位責任和貢獻的報酬體系,為更多新人的成長創造空間。任何員工,無論新老,都需奮斗。從高層管理團隊到每個基層員工,只有保持不懈怠的狀態,華為才能活著走向明天。

  華為的牽絆與未來

  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企業,是難以長久生存的。華為現在的成就,讓一部分華為人沾染了驕嬌二氣,開始樂于享受生活,放松了自我要求,怕苦怕累,對工作不再兢兢業業,對待遇斤斤計較。這將會牽絆住華為前行的腳步。華為要更多地尋找那些志同道合、愿意與華為一起艱苦奮斗的員工加入。

  華為要勤奮,但也要巧干。這就是要通過堅持不懈地管理改進和能力提升,提高華為的工作效率和人均效益。這些年來,公司一直在流程、組織、IT建設等方面持續地變革和優化,努力推動管理改進。但與西方友商相比,在全球化管理體系的成熟度上,在管理者自身經驗和能力上,華為仍然有著明顯的差距。華為從青紗帳里出來,還來不及取下頭上包著的白毛巾,一下子就跨過了太平洋;腰間還掛著地雷,手里提著盒子炮,一下子就掉進了海外工程的一些大窟窿里……華為還無法做到把事情一次做正確,很多工作來不及系統思考就被迫匆匆啟動。

  管理效率的低下,也造成了華為壓力大、負荷重的問題。面對國際化的殘酷競爭,華為必須提升對未來客戶需求和技術趨勢的前瞻力,未雨綢繆,從根本上扭轉華為作為行業的后進入者所面臨的被動挨打局面;華為必須提升對客戶需求理解的準確性,提高打中靶心的成功率,減少無謂的消耗;華為還要加強前端需求的管理,理性承諾,為后端交付爭取到寶貴的作業時間,減少不必要的急行軍;華為要提升在策劃、技術、交付等各方面的基礎積累,提升面對快速多變的市場的準備度和響應效率。

  2005年春節晚會上,《千手觀音》給了華為人很大震撼。那些完全聽不到聲音,也許一生都不知道什么是聲音的孩子,在沒有任何音樂協調的情況下,形成那么整齊劃一的動作,那么精美絕倫的演出,其中的艱辛和付出可想而知。

  華為數萬名員工,正同她們一樣,歷經千辛萬苦,才取得今天的一點進步。但華為人始終認為他們還沒有成功,華為的國際市場剛剛有了起色,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比以往更嚴峻。全球超過10億用戶使用華為的產品和服務,華為已經進入了100多個國家,海外很多市場剛爬上灘涂,隨時會被趕回海里;網絡和業務在轉型,客戶需求正發生深刻變化,產業和市場風云變幻,剛剛積累的一些技術和經驗又一次面臨自我否定。在這歷史關鍵時刻,華為決不能分心,不能動搖,不能因為暫時的挫折、外界的質疑,動搖甚至背棄自己的根本,否則,華為將自毀

長城,全體員工18年的辛勤勞動就會被付之東流。-

  (本文根據華為內部資料整理)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