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者報(記者曾郁蘭)近日,中國產業型公司在海外的并購交易不斷涌現。6月24日,中集集團(000039.SZ)公告,收購盧森堡TGE GAS INVESTMENT SA(以下簡稱“TGE GAS”)60%權益。同一天,中鼎股份(000887.SZ)公告,出資450萬美元(約合3091萬元人民幣),收購美國Allied-Baltic Rubber Inc.100%股權。6月25日,中聯重科(000157.SZ)公告:共同出資2.71億歐元(約合29億元人民幣)聯合高盛、曼達林基金和弘毅投資,購買意大利CIFA 100%r股權。
由于整個國際市場出現變動,美國經濟衰退,越來越多的海外并購機會向中國敲門,希望獲得中國的投資,而中國企業又期望創建全球性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大大小小的海外并購行為,會越來越多。
而在此之前,中國企業界還鮮有成功走出去的案例可效仿,在海外并購的新一波浪潮即將來臨之時,期望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確實需要在海外并購戰略上,做出更多的改變和創新。
中集集團“對賭”協議
中集集團這次海外收購,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于:要求被收購公司業績在未來兩年達到約定目標,才追加支付收購款。
中集集團總裁辦劉小姐向《投資者報》表示:中集集團收購盧森堡TGE GAS 60%權益,收購的代價為2000萬歐元。雙方約定,2009年和2010年TGE GAS業績達到約定目標后,中集集團還要每年再支付500萬歐元。 也就是說,收購的總代價是3000萬歐元(約合3.22億元人民幣),但是其中1000萬歐元,是在業績達到約定目標后,追加支付。
原因在于,TGE GAS公司的資產狀況和經營效益也不是太好。公司截至2008年5月31日的凈資產僅為3585萬歐元,而至去年6月15日以來已經累計虧損384萬歐元。中集集團對TGE GAS60%的權益作價2000萬歐元,主要考慮了其先進的天然氣接收站和大型深冷儲罐技術,以及該公司在天然氣行業市場中的影響力。
在多元化經營戰略下,中集集團通過收購張家港圣達因、荷蘭博格、安瑞科等多家LNG(液化天然氣)公司業務,力圖打造新的業務增長點。
而TGE GAS公司在LNG和LPG(液化石油氣體)等石油化工氣體的存貯、處理領域,擁有較為先進的核心技術,并購后,與中集集團現有的LNG下游應用業務,可以形成業務上的一條龍。而簽訂未來兩年的業績目標,在不熟悉被并購方業務的情況下,可以控制管理風險,真正實現協同效應。
平安證券機械行業研究員葉國際認為,3000萬歐元的收購價,可能是收購雙方妥協的一個價格。可能對方覺得2000萬歐元比較便宜,不是很愿意以此價出售,而中集集團也不愿接受更高的價格,因為TGE GAS過去一年內業績不是很好,凈利潤是負的,所以再設定1000萬歐元的追加付款,如果未來利潤達到約定目標,總付款會達到3000萬歐元,這也是在風險上的控制。
“簽訂追加付款的條款,來控制收購風險,是國際收購比較好的方法。”交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海外投行專家溫天納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很多時候,我們進行并購的時候,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被并購的企業都是要有盈利保證的,通常做法是先給,做不到后再退回給并購方,但是真的要退回來倒不容易,所以追加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
簽訂追加條款的“對賭”協議,是否也有規避未來業務管理風險上的原因?溫天納告訴記者:“上游并購,不是為了市場占有率,更多的是戰略,是為了形成一條龍,確保生產的完整性,究竟并購后企業能否起到協同效應,這些都是需要事先考慮的。”
中聯重科的“銀團收購”
在目前金融市場特殊的情況下,銀團方式并購企業在全球流行,但是如果是作為非金融投資者的企業,對銀團收購方式,要審慎考慮。中聯重科在收購公告中稱,引進關聯方——弘毅投資作為此次收購的共同投資者,可以形成“文化緩沖地帶”,保證重組整合的順利進行;同時弘毅也可對中聯重科提供財務方面的支持。
但是華歐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在獨立財務報告中提到:在本次交易完成后的3年屆滿之后,各共同投資方均可行使向中聯重科出售40%CIFA股份的期權,屆時,中聯重科面臨一次性支付大量現金和股權的風險。
“銀團并購有幾種,有一種純粹是作為財務性的投資人,視野比較短,中間就退出,賺差價,所以中國企業作為一個非金融投資人,是否想走銀團收購的路,是要考慮的。” 溫天納說。
在企業初期階段,跟境外投資機構合作,不失為一個學習投資的路,也可以分散投資風險。并且,在對被收購企業的管理上,也需要共同投資人在中西方思想和文化上形成緩沖。特別是在以人為本的行業中,管理緩沖很重要,如果被收購企業的人全部走光,買的這個企業就會變成空殼,不值錢。
溫天納表示:“所有的并購當中,不適宜勉強,如果真的為了并購,導致自己陷入困難的話,是不值得的。為了控制財務風險的情況下,而連同其他投資人,不能說得太細。不過和財務投資人合作的好處是他們比較少去管理實務,不會干擾企業的運作,可以提供意見,以后從資本市場的退出也更熟悉。”
但是,溫天納個人強調:“和歐美金融機構合作,還是要堅持自己做盡職調查,不可以依賴人家,因為本身來講,他們賠得起,我們中國企業是自己的錢,未必賠得起,要注意。”
可借鑒的海外并購新策略
“境外金融市場在2008年都不會好轉,海外并購機會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走出去,應該借鑒境外企業走進來的方式,變換思維,保障我們的投資利益。” 溫天納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強調。
回望中國過去幾年的海外收購,鮮有可借鑒的成功案例。比如TCL并購湯姆遜,結果令TCL包袱沉重,至今仍在掙扎。聯想,當年買IBM的PC業務,當時雖然考慮得很周密,但是買這個企業之后,這個企業變成一個中國資本的企業,客戶和市場對這個企業的看法會改變,客戶就會離開。
在新的境外并購潮來臨之際,看境外企業是如何進入中國企業,或許中國企業能學習到如何走出去的新途徑。
“可換股債券是海外并購的一種創新思維,還有各種特別的優先股,變來變去,都是保障投資者利益的投資方式。”溫天納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可換股金融戰略投資人都很現實。以可換股債券進入企業有兩個步驟,首先是有一個固定的利息。然后,當這個企業業績不好的話,就要企業還錢。在現在的金融市場環境下,溫天納個人認為以可換股債券進入企業的方式會是大勢所趨,中國的一些企業,現在也有這種實力,采取西方企業走進來的方式,去談判收購國外企業,并在收購時簽訂保障條款。
另外,采用購買特別優先股的方式進入境外企業,則能在企業倒閉清盤時,清償順序排在普通股之前,保障自身的投資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