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中國并購路線圖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 09:43 《法人》
和以往德隆、格林科爾、太平洋建設以及大型國企的并購活動不同,國美、萬科等企業的并購體現了全新的時代特征和潮流趨勢 中國并購路線圖 文/本刊記者 柯浪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地產巨頭或許將從此誕生。 2006年8月3日,萬科集團以17.6566億的總價受讓南都集團持有的(南都房產60%的權益,以及南都集團在上海、江蘇剩余地產業務的權益。在此次交易后,萬科將擁有南都房產80%的股份,成為南都房產的控股股東。 “這樣的戰略并購會很多,將成為萬科今后發展的常規手段。”萬科總經理郁亮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把戰略并購作為企業發展常規手段的,還有最近風光無限的黃光裕。他領導的國美電器剛剛以54億元的價格收購了同行業中的老三永樂電器,一個龐大的家電連鎖帝國就此形成。 而試圖通過并購來實現“帝國”夢想的,又豈止國美和萬科呢?陳天橋的傳媒帝國,李東生的家電帝國,柳傳志的IT帝國,江南春的廣告帝國,其最普遍的實現手段,無一不是大規模的并購。 “民營企業已經看到,單靠簡單的積累不行,必須依靠資本的積聚和集中,而并購則是推動企業做大、做強的主要動力。” 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在最近的一個并購論壇上指出。 他表示2006年以來,在中國并購市場上,民營企業的影響越來越大,民營企業并購和民營企業呈日益增長趨勢,實際上市場的一般并購性活動及中小企業的并購活動,大多數是民營企業完成的。 標準普爾也預料今年將會是中國企業并購活動的另一個高峰年。標準普爾信用分析師白培睿表示:“中國的頂尖企業通過境內外并購活動,有的以尋找資源或提升技術為目的,有的為尋找外資入股,以此推動企業成長及強化實力,來應付國內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 實際上,并購活動在中國早已司空見慣,然而并購的主體和方式卻在發生著悄然變化。 行政主導 中國最早的并購活動始于1984。是年7月,河北保定紡織機械廠和保定市鍋爐廠以承擔全部債權債務的形式分別兼并了保定市針織器材廠和保定市鼓風機廠,開創了中國企業并購的先河。 從1984年到1987年是中國并購活動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國家開始對經濟進行治理整頓,中央提出了轉變企業經營機制的方針和政策。根據國家資產管理局科研所的研究,中國企業并購重組接下來又經歷了四個階段: 1987年以后,由于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企業并購的政策法規,國內掀起了第一次并購高潮。 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經濟進入全面治理整頓階段,虧損企業的增加使政府加大了在產權轉讓中的作用,一些地區出現了行政強制性的企業合并,同地區、同部門內部無償劃轉的合并方式有所增加。 1992年我國確立了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企業并購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階段中國的企業并購伴隨著產權市場和股票市場的發育,并購形式更加豐富,出現了上市公司、外商并購國有企業以及中國企業的跨國并購現象。 1997年開始,隨著中國投融資體制的改革,證券市場逐漸成為企業并購、資產重組的主戰場,股權有償協議轉讓成為并購的主流方式,并逐漸打破了地域限制,出現了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并購行為。 “從中國并購活動幾個發展階段的特點不難看出,無論是為處理虧損企業還是國企改革而進行的并購重組活動,行政主導的痕跡都非常明顯。這種現象在近年的并購活動中表現得依然十分明顯。”從事企業并購業務的德盛投資首席分析師盧鋒對《法人》說。 “近年來,中國出現了企業并購重組的浪潮,但是行政主導的傾向大于市場主導的運作。很多時候是由政府的主管機關來做,導致政府主導的成分多于市場主體自主運作的成分。”黃孟復說。 2003年初,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成立后,利用行政力量推動并購重組成為一項重要方針。國資委成立之初,監管的央企達196家,通過近三年的重組后,央企名錄已縮減至169家。在國資委頒布的2006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五項措施中,依然將積極推進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列在首位。 國資委的意圖在石油、電力、鋼鐵等領域貫徹得尤為明顯。通過并購重組,在這些領域都出現了巨無霸型的企業,他們在市場競爭中也形成了絕對的強勢地位。 民企之殤 毫無疑問,行政色彩濃厚的并購是中國并購史上一條清晰的主線,而1997年以后,民營企業間的并購開始大行其道。但是,這種以民營企業主導的并購,帶給我們的卻多是苦澀的回憶。 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靠并購成名的風云人物,德隆的唐氏兄弟,格林科爾的顧雛軍,華晨的仰融,太平洋建設的嚴介和等等。 這些民營并購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利用資本市場作為產業整合的手段。這無疑是并購中國并購模式的一次重大進步,但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結合,卻成為一把雙刃劍,它讓許多民營并購者迅速做大,達到企業規模的高峰,卻也讓他們在一夜之間崩塌,墜入深淵。 德隆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這家原本從事彩相沖擴、服裝批發、食品加工、計算機銷售等業務的新疆企業從1992年開始迅速擴張,十二年形成了220億的資產規模。 學者郎咸平分析,德隆的戰略目標無疑和其他民營企業一樣,是要“做大做強”,其模式是以產業和金融為兩翼,互相配合,共同前進。但是,實業與金融業畢竟性質不同,產業整合效益的速度,總體上說無法跟上金融的速度。因此,這就產生了結構性的差異。風險的把握,全在于兩者之間的平衡。 德隆所謂“產業整合”的全部運作都是圍繞著“融資——并購新的強大融資平臺(增發、擔保、抵押、質押、信用)——再融資進行更大的并購(產業整合)”的螺旋式循環進行的。但是德隆所進行的整合并沒有以提升傳統產業的價值為基礎,這就使實業與金融的平衡被打破,而這最終導致了德隆的崩盤。 作為去年胡潤富豪榜的榜眼,嚴介和提供了另一個版本的并購故事。嚴介和的暴富模式就是墊資為政府建造暫時無力上馬的基礎設施項目,從中獲利。 2002年,太平洋開始采取零價格、零資產的方式大肆收購國有企業。嚴介和第一次出手,就在江蘇省內一次性收購了17家、資產達40億元的國有企業,條件就是承擔17.8億元的企業債務。到目前,太平洋已經累計收購了31家國有企業,資產總額達60多億元。 這種模式在2006年春節前夕受到限制。2月27日,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日前聯合下發《關于嚴禁政府投資項目使用帶資承包方式進行建設的通知》,要求今后政府投資項目一律不得以建筑業企業帶資承包的方式進行建設,不得將建筑業企業帶資承包作為招投標條件。 細細分析唐氏兄弟、顧雛軍、嚴介和們的并購活動,或許能找到一些共通之處,那就是他們的并購活動的展開都與不健全的制度環境有關系。德隆的擴張得益于金融監管的漏洞,顧雛軍和嚴介和則鉆了國資監管不利的空子。 “地方權力‘廉價投票’是一種制度性腐敗,經常在貌似合法的外衣下制造出驚人的財富黑洞。”經濟學家趙曉的觀點或許可以解釋這些民企并購者形成的原因。 市場化開閘 “并購是企業對外投資和對外擴張的一種方式,是企業進入新行業和新市場的首選方式,也是進行產業整合的重要手段。民企通過并購,可以整合資源,快速建立起新的組織,收購瓶頸資源,占有核心技術,成本相對較低,可以實現快速甚至跨越式的發展。”香江投資公司分析師黃齊軍對《法人》說。 但是,“行政性并購和以德隆為代表的民企并購是時代的產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制度的健全,市場化的并購將占據主導地位。”德盛投資首席分析師盧鋒對《法人》說。中國企業改革的主題一直是擴大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從剛開始的利改稅到承包制,直到公司制改革,其目的在于讓企業真正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內在動因要求并購行為走向市場化。 “國美和永樂并購正是在某種程度上詮釋了這種市場化并購的真正內涵。”盧鋒認為。 作為國美的決策人,黃光裕通過國美在借殼上市,迅速疏通了順暢的融資渠道;并且通過介入房地產行業,使資本負債率相對較高的電器零售企業財務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時,還通過一系列的新建和并購,使國美店迅速分布在包括港澳地區在內的全國大部省市,使經營風險和經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可以看出,國美的整體運作戰略清晰、成熟,使有節奏的擴張和發展變得有條不紊。此次并購,也不屬偶然,可以說,沒有此次永樂的合并,也會有下次的與大中電器或其他企業的合并。 “國美只是一個開始。”盧鋒說。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和競爭程度的加強,我們的產業組織,必然會從相對分散走向相對集中,在這當中,市場的內在規律自然會發揮應有的作用。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中國產業逐步到今天,大量的產業已經需要從規模化的快速發展階段進入到積聚階段,所以說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和市場機制是有能力催生大量的市場并購行為的。 長江證券分析師張發余認為,在一個典型的市場經濟體中,并購活動隨時都可能產生,中國目前正處于并購活動相對頻繁時期。在經歷了產業的高速增長過程之后,現金流的積累以及產業集中度的弱勢為龍頭企業通過并購消化過剩的產能提供了條件。 他認為,股權分置的改革為投資者通過二級市場采取并購活動提供了便利,而隨著《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和《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出臺,大規模市場化的并購活動更是指日可待。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