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企業10大海外并購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25日 09:21 中國經濟時報 | |||||||||
中石油收購PK石油 2005年10月26日,中石油獲得加拿大當地法院的最終裁決,100%收購PK石油公司,這標志著迄今為止中國企業最大的海外收購案圓滿落幕。根據中石油提出的收購條件,中油國際以每股55美元現金要約購買PK公司所有上市股份,這一報價總價值約為41.8億美元。至此,中石油海外并購油氣資源計劃初戰告捷。
近年來,中石油實施一整套新的發展戰略,瞄準國際石油同行業先進水平,加快建設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跨國石油企業集團。 收購PK石油是中石油海外拓展的重要一筆。收購成功不僅有利于促進中石油在哈業務的發展,另外,中石油將因此增長1.5%的儲量,產能也將增3%。 中石油中石化聯手 將南美石油資源收入囊中 2005年9月,經過歷時一年多的談判,中石油和中石化共同組成的中國石油投資集團——安第斯石油公司,以現金形式收購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厄瓜多爾的石油資產和管道資產,總代價為14.2億美元。 中石油、中石化是國內兩大石油巨頭。在業內,素有中石油上游為王,中石化下游稱霸的戲說。然而,中石化在海外收購方面一直顯得縮手縮腳,而中石油、中海油則大膽許多。有分析人士認為,中石化這次與中石油聯手,很可能就是想借助其海外競購的成功經驗試一把,收購的成功給中石化在海外的并購帶來信心。 此次,中石油與中石化聯手攻下南美石油資源,將進一步加強中國與南美洲的能源聯系。目前,雙方在國內市場上又轉為爭奪客戶的競爭對手。兩家石油大戶在策略上亦敵亦友,合作與競爭并舉,可謂成功的雙贏戰略。 網通收購電信盈科 2005年年初,中國第二大固定電話運營商中國網通集團宣布它已經同意用10億美元收購香港電信盈科20%的股權。這筆交易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公司向香港特區的公司進行的最大的一筆投資。 在香港和紐約上市的網通公司的母公司中國中通集團在聲明中稱,它將以每股5.90港元的價格收購電信盈科13.4億股新票。這個價格比電信盈科股票星期三的收盤價高25.5%。 這筆交易將使在香港面臨市場萎縮的電信盈科把寬帶網業務、固定電話業務和付費電視業務推向祖國大陸市場。電信盈科還表示,它已同意將這筆交易中獲得的50億港元(6.41億美元)投入到祖國大陸的業務中去。 聯想收購IBM PC業務 2005年5月1日,聯想集團對IBM PC業務的收購才塵埃落定。完成收購后,聯想以年銷售額130億美元的規模成為全球第三大個人電腦企業,同時從一個中國公司,一舉轉變成全球公司。華爾街的觀察家指出,此舉象征著科技制造業再次向亞洲轉移。 聯想2005年公布的幾份財務報告顯示:截至2005年9月30日,聯想營業額達285億港元,增長404%。2005年12月8日,聯想的股價已升至每股3.675港元,同期飆升了61.9%。 2005年12月20日,聯想集團宣布,董事會任命威廉·J·阿梅里奧為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阿梅里奧此前在戴爾公司擔任高級副總裁,兼任亞太以及日本業務總裁。 TCL、阿爾卡特好聚好散 2005年5月17日,TCL宣布,將以換股方式取得阿爾卡特在TCL&Alcatel Mobioe Phone Limited 公司(下稱T&A公司)45%的股份,使T&A公司變成TCL通訊的全資子公司。阿爾卡特則變為持有TCL通訊4.8%股份的一個“公眾股東”。 就在一年前,TCL通訊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與阿爾卡特公司一起組建了T&A合資公司。雙方總投資達1億歐元,其中,TCL出資5500萬歐元,占55%股份。但自2004年9月正式運營以來,公司截至2005年一季度虧損已超過6.6億元,不到3個季度便蝕光了TCL拿出的5500萬歐元,這是促進雙方分手的主因。 海外并購在給企業帶來效益的同時,也隱含風險。能夠為企業的發展、市場開拓或成本控制帶來明顯的協同效應的并購才是成功的。有資料顯示,過去100年世界商業史上的并購案例,成功的不到20%,40%的協同效應不明顯,其余40%則不成功。 華為放棄收購馬尼 2005年8月初,有消息披露華為欲以6.82億英鎊的金額收購英國馬尼可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然而,10月底,愛立信以12億英鎊收購馬尼可宣告成功。至此,華為欲借馬尼可駛進歐美的計劃徹底夭折。 目前,華為在全球建立了8個地區部、55個代表處及技術服務中心,銷售及服務網絡遍及全球,服務270多個運營商,產品已經進入德國、法國、西班牙、巴西、韓國等70多個國家。 此次華為欲借收購馬尼克進入歐美市場,雖然失敗,但對華為的影響并不大。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以華為目前在海外市場上的份額,完全可以自己開拓歐美市場,自主開拓的過程雖然會艱難,但是收購海外企業一樣會面臨巨大的風險。此外,對華為來說,12億英鎊的收購價相當于其海外市場一年的銷售額,現金支付壓力太大。因此,華為的退出是理智的。 海爾并購美國泰克公司失敗 2005年6月下旬,海爾財團提出以每股16美元的價格并購美泰克承擔債務,美泰克公司表示了出售意愿。 1893年問世的美泰克公司是生產農業機械的公司,在上世紀初率先生產了洗衣機。后來,冰箱、吸塵器、洗碗機等成為該公司的標志性產品,而且以質量優秀著稱。但在激烈競爭之下,美泰克公司近年的經營陷入困境,拖欠債務近10億美元。 美國一些公司也有意收購美泰克,其中包括RiPPlewood公司,其報價為每股14美元,總金額為11.3億美元。而海爾競購的報價為每股16美元,總金額為12.8億美元,明顯高于前者。但7月17日,惠而浦公司突然表示愿意出每股17美元的價格并購美泰克。最后,惠而浦以每股21美元、總計約1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泰克。海爾并購美泰克計劃宣布徹底失敗。 此前,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曾表示,在美國站穩,就等于進入到全球最有競爭力的大流通渠道中。然而,并購計劃告吹加大了海爾進入美國市場的難度。 海航收購香港中富航空 2005年11月,海航與香港中富航空就收購中富航空60%股權進行深入談判。海航集團董事長陳峰正式進駐中富航空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海航將成為內地第一個擁有香港基地的航空公司。 這次航空領域的京港聯姻據稱“中富航空主動投懷送抱”。中富航空在香港航空市場業績平平,一直想打造廉價品牌贏得市場卻沒有足夠的資金拓展業務,但是以它在香港本地的名聲、多年運營經驗和重要的航權資源,無疑對海航有著無可抗拒的吸引力。 不過海南航空的收購香港中富的計劃背后,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目的。海南航空一直期望組建新華航空集團,迫于《公司法》的規定,目前旗下擁有4家子公司的海南航空需要湊足5家子公司才有資格掛牌,收購香港中富無疑是實現這個偉大目標的一步好棋。一來,海航可以憑中富的航線權介入從香港出發的航空市場,又因中富的小規模而在合作中投入較低的成本,可謂一舉多得。 中海油放棄收購優尼科 2005年1月,中海油有意收購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的消息首度傳出,意向價格為130億美元。6月23日,中海油斥資185億美元現金正式向優尼科發出要約。然而,由于競爭對手雪佛龍使出政治手段施壓,中海油無力面對強大的政治阻力,于8月2日宣布撤回對優尼科公司的收購要約。 中海油是中國三大國家石油公司之一,負責在中國海域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海油目前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勘探與生產企業之一。在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海油成功登陸國內外資本市場。其控股企業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于2001年在香港和紐約成功上市。隨后,中海油進行了總計15.53億美元的6次跨國收購。其中5次成功的收購都在亞太地區的印尼和澳大利亞。 此次,中海油欲收購優尼科在東南亞的油氣儲量資源。這種交易在空間上的密集分布,使人相信中海油在有意營造一個區域性網絡。這是中海油的企業戰略,但最后卻以失敗告終。 萬向欲購德爾福 2005年12月,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稱,萬向集團正與德爾福談判,擬收購其在美國的部分資產。如果這項收購最終成功,將意味著萬向由二級零部件供應商升級至一級零部件供應商。之前兩個月,由于不堪雇員年金及醫療費用重負,已有112年歷史的德爾福與其部分美國子公司,已正式向當地法院提請“破產保護”。 從以往的并購軌跡看,萬向一向采取“以股權換市場”的策略,即通過收購進入整車公司的供應體系。1999年,萬向旗下的萬向錢潮公司通過收購成立武漢萬向汽車制動器有限公司,直接進入二汽神龍富康配套體系。2003年,萬向連續收購兩家美國汽配公司——洛克福特(Rorkford)和GBC的股權,與TRW、DANA等國際汽配商亦形成戰略合作關系。目前,萬向已持有六家美國制造企業的股權。 一旦萬向和德爾福的買賣談成,這部分資產將成為第二個舍勒。2000年4月,萬向美國公司收購了美國舍勒公司,正是借助后者品牌、技術和銷售渠道,萬向才得以順利在國際市場大步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