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陸伍
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在經濟蕭條的時代,常常給文化創意企業帶來機遇。比如,1929年至1933年,美國經濟大衰退時,好萊塢借機崛起,進而滲透進世界各國的文化中;20世紀70年代,日本動漫產業在西方經濟危機后蘇醒;1997年,亞洲遭遇金融風暴,韓國飽受沖擊,但隨后“韓流”風靡亞洲……有人對這個現象做了平民化的解釋——文化消費可以幫助人們躲避經濟危機帶來的窘迫、熨平心理創傷。所以,文化消費產品在經濟不景氣時顯示了特有的生命力。
是不是文化產業真有消抵經濟困境的理論意義,筆者不敢妄評,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性經濟危機背景下表現出的生命力,卻可圈可點。近年來,“創意產業”作為國家和地區經濟競爭力和文化向心力的重要內容,成為各地發展“新經濟”的切入點。有數字表明,目前,國內約有一萬家與動畫有關的公司,每年生產10萬分鐘動畫節目,數量已經超過了日本,今年將達到12萬分鐘。中國動漫企業對原創性的追逐,正拉動該行業從創作到營銷的就業水平。
然而,文化創意產業并不是絕對的避風港。創意的核心是創新。比爾·蓋茨說,好的創意才是價值之源。英國學者約翰·霍金斯在《創意經濟》一書中則認為,“創意經濟”指從個人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產業。如果文化創意企業失去創新的銳利,一樣會被經濟寒潮席卷,一樣會在經濟動蕩中蒼白。曾經,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遠遠落后于別人,彼時,我們的大眾娛樂載體充滿著日本的動畫產品;我們一度太多地自戀已有的經典,最終觀眾被一點點從《大鬧天宮》的輝煌中拉走。2006年初,我國提出“創新型國家”目標,讓中國文化創意企業找到了煥發活力的鑰匙。于是,有了原創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的風靡,有了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從“四大發明”到“文房四寶”,從太極萬象到“記憶之塔”的創意抒寫,有了對中國創意經濟的無盡想象……歐洲安博斯咨詢公司一項調查顯示,目前上海的創意產業已具規模,極有可能繼倫敦、紐約、東京之后成為全球第四大創意產業園地;南京市計劃在三年到五年內打造10個創意產業基地;無錫市早在2002年即創建了國內首家工業設計專業園區;杭州則喊出了“中國動漫之都”的口號……
創新正使一個文化大國的文化創意產業找到一條明確的發展路徑。
春寒料峭。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性經濟低迷仍在蔓延的大背景下,該如何利用機遇加快成長,需要我們的文化創意企業表現出大智慧。如今,雖然中國的文化創意產業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三,但是存在資源整合、品牌打造、內容原創三大軟肋,大而不強的現實凸顯。從《花木蘭》到《功夫熊貓》,好萊塢動畫大片在利用中國元素方面的能力,讓中國同行遺憾。面對金融危機已經有人預言,“資本時代已經過去,創意時代已然來臨。”雖然絕對,但對創意經濟的展望卻有思考意義。希望我們的文化創意企業對未來的把握更有“創意”,真正成為經濟嚴冬中的創新行業。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