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美國華爾街的金融風暴,到中國的“乳品風波”,世界都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機。這一波又一波的商業悲劇,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企業家的道德和信仰。面對企業倫理的普遍匱乏,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并推動企業建立良好的商業倫理觀呢?
2月4日,著名經濟學家、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趙曉走進貴州衛視《論道》,與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共同關注、探討商業倫理。
商業倫理是最短的一塊木板
2003年趙曉曾以《有教堂的市場經濟與無教堂的市場經濟》一文,開創了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關于市場倫理研究的先河。
他認為,缺乏商業倫理,假冒偽劣產品會層出不窮,各種各樣損人利己的行為也會出現;同時,企業缺乏商業倫理道德,還會引發勞資關系不和,甚至演變、積累成各種各樣壞的社會關系。
“這就是給我們社會帶來一個惡果,甚至會造成大的金融危機或者經濟危機”,趙曉說,“這次美國從表面上看是金融危機,其實背后是美國文化的危機。就今天的美國人,跟當初建國的那批美國人相比已經有很大的變化,當初的那批美國人很有理想,很有責任,有很好的個人信仰,那么今天的很多的美國人其實已經變了,他們追求享樂,追求個人主義,對他人不負責任。”
趙曉認為,從市場倫理,或者經濟倫理的角度來看中國這些年的改革,經濟改革單兵突進,政治、法律的改革較慢,文化的變革、商業倫理的變革也明顯滯后。
“政治、經濟、文化是一個整體、一個有機體,彼此之間相互支撐。就像一個木桶,某些板很長,某些板很短,肯定裝不了多少水”,趙曉說,“中國市場經濟的變革,除了經濟還要繼續變革,另外政府方面也要加強變革,將來我們可能還有商業倫理建構的問題,我們過去已有的這些文化資源,可能還不足以支持我們現在的商業。”
——主持人:這是不是最短的一塊木板?
——趙曉:對,我覺得它是最短的一塊木板。
龍永圖:沒有良心,市場經濟建立不起來
對于商業倫理的問題,龍永圖認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后所做的事情就是建立一套規范的市場經濟體系,但是有了這個規則以后,能不能實現,除了政府監控、輿論監督以外,要靠誠信,要靠企業自身的信仰。
“我們很多人在政府監管的時候,做得很漂亮,有些在輿論監督下,他做得也還不錯,但是在沒有人的時候,他就不能這樣做。比如說我去參觀過一個造紙廠,它建在湖邊,有一套非常先進的排污技術,但是只要是到了晚上,沒有城市里面的巡邏隊來巡查的時候,它就開始把它的整個排污系統關掉,開始排污”,龍永圖說,“這個就說明一套制度建立起來以后,有監管,有制度,但是沒有良心,沒有信仰,沒有誠信,那么這個市場經濟也搞不起來。所以市場經濟是規則經濟,是法制經濟,但是也是誠信經濟。”
更多精彩觀點敬請關注貴州衛視2月4日晚21:40,《論道》——《不可缺失的商業之魂》。重播2月7日中午12:40。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