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中國式管理的必要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3日 17:57 《培訓》雜志 | |||||||||
文/曾仕強 有一位馬來西亞的華僑,回到祖國經營企業,十分感慨地說:“剛開始看到大家都在研讀美國式管理的書籍,以為可以放心地運用美國式管理。沒多久便發現此路不通,完全不是想像中的情況。于是改采比較鄰近的日本式管理,以為同文同種,應該比較可行。想不到也行不通,完全沒有日本人那樣的團隊精神。索性把自己在馬來西亞所用的那一套管理方式
人世間的事情,不外乎“大同”、“小異”。管理學者,必須重視大同,才能夠從中歸納出一套理論。實際從事管理的人士,最好依據自己所處的環境,把小異找出來,做出合理的調整,以求符合實際需求,獲得最大的利益。 大同部分,形成管理的普遍性;小異部分,則是管理者必須面對的特殊性。兩者須兼顧,就是大家常說的,管理必須配合當地的風土人情,產生不一樣的企業文化,效果才能提升,效益也才會增加。 既然如此,在中國社會,自然有善用中國式管理的必要。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而美國開國迄今,不過兩百多年。我們怎么知道,如果美國歷史也有延續五千年的可能,會不會跟中國人的看法相同?若是美國歷史根本持續不了那么久遠,又當作何解釋? 特別是現代西方的文化學家,歷史社會學家,都對現代的文明危機不知所措,至今還沒有找出什么公認的有效對策,以致工業先進國家的大多數知識分子,已經有日愈嚴重的危機感。 我們更應該以老資格的文化人自居,透過中國式管理的實踐成效,給世人一些警惕! 我們所處的生存環境,復雜多變,可以說人類所能夠遭遇的各種災難,諸如風災、水災、地震、海嘯、酷寒、炎暑、干旱、饑餓與蟲害,樣樣都有,而且發生的頻率很高,使我們對大自然既畏懼又敬重,充滿了矛盾的心情。光是黃河的洪水,經常造成突發的、非理性的、十分強大的破壞,已經使我們覺悟到順應自然的重要性。 歐美的自然環境,天災地變相對少得很多。即使名為多瑙河,也很少有令人煩惱的地方。西方人勇于征服自然的觀念,自然和我們大異其趣。我們重視農業,主要食物為米和水果、蔬菜,民族性較為溫順,群性也較強。西方人重視畜牧業,主要食物是麥及肉類、乳酪,民族性較為強悍,獨立性也較強,發展出來的管理觀,當然不同。譬如高爾夫球,由于是西方人發明的,所以使用的球桿花樣繁多,各有不同的功能。他們的觀念,是善用外面的工具,來克服自然的障礙。如果高爾夫球是中國人發明的,我們相信會使用一支球桿,從頭打到底。我們的想法,是運用自己軀體的姿態,采用不同的打法,來順其自然的變化。大家的目標一樣,都想把小白球打進小洞。但是彼此的觀念不同,產生不一樣的打球方式。管理也是如此,目標盡管相同,方法也不一樣。彼此互相觀摩參考,應該都有相當良好的收獲。 歐美國家都有一種共同的傾向,喜歡打官司,動不動就告到官衙,要求法律解決。僅僅美國的加州,一年的訴訟案件,就遠多于一個日本國。美國人所到之處,訴訟的風氣就會受到鼓動而趨于旺盛。中國人對打官司,一向退避三舍。法院審理時,也盡量以庭外和解優先。年紀稍大的法官,更常以“這種事也來告”為由,對雙方加以勸導。喜歡訴訟的美國式管理,在這一方面,更不符合我們的國情,帶來許多不必要的困擾。公司打官司,就算勝訴,因此而訴訟數年,相信損失也很大。有一家企業,內部出現一名喜歡訴訟的員工,到處亂告,總經理被搞得頭昏腦脹,無心經營,終于宣告倒閉。可見訴訟對中國人的心理,有很大的負擔。 管理離不開合同、契約,西方人視為理所當然,內容巨細無遺,務求明確,對雙方才有保障。中國人則認為這是互不信任的表示,而抱有歉疚感。實在需要時,也希望愈簡明、愈簡短愈好,嘴巴上還要說明不過是形式上的手續,以表示信任。西方銀行的放貸契約,有時多達一千多頁,大多依據每一貸放條件的性質,訂定不一樣的契約內容,并沒有固定的格式。中國的銀行,只要是同類的貸款,一律使用先印制妥當的定型表格,填好資料,看起來有如我們使用一雙筷子,可以吃盡天下蒼生。西方人吃一餐飯卻需要動用好幾種刀叉。孰簡孰繁,大家比較之下,自然心知肚明。 接理說,在今日全球化的步調十分快速而積極的情況下,任何人都應該熱誠地投身于時代浪潮之中,不必再分彼此,遵循優勝劣敗的規律,向優的文化學習,以加速地球村的完成。話雖沒錯,問題是孰優孰劣,實在很難判斷。就以日本為例,我們總以為日本明治維新之后,在很短的期間內,巧妙地西方化,才獲得今日的成就。然而,真正了解日本真相的人,都會感受到日本在二次世界大中戰慘敗后,重加反省,發覺所學習的東西,不過是片面的,而且是表面的。日本的有識之士,大力要求對西方文化做出更深一層的評價,他們覺察到西方思想雖然在一般知識分子的腦海里有相當的理解,而且也視為必需的教養,但并不能全面地規定,實際上也無法做到全民加以實踐。何況大西洋的優勢,已經逐漸轉移到太平洋,世界經濟重心,由歐美轉到東亞,更是值得正視的事實,這一片屬于儒家文化圈的新興地域,不論在經濟、社會建設方面都有不凡的表現。 我們回顧一下歷史的演進:自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鐵路發展所引起的第一次產業革命,為英國人帶來了一百年的繁榮,我們不妨稱之為英國人的世紀。從十九世紀最后二十五年,到二十世紀前七十五年,以汽車為中心的第二次產業革命,為美國人造成一百年的繁榮世紀。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第三次產業革命,以資訊發展為中心,太平洋地區的表現,在世界上最為引人注目,也是不爭的事實。 現代化的理論,主要是德國社會主義經濟學者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所說的“清教徒主義”(Protestantism),以禁欲和勞動意識為核心價值,肯定現在,也確認營利的必要性。但他也表示,清教徒和儒家相似,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兩種合理主義精神。 不幸的是,這種清教徒精神,在現代工業化國家大規模企業組織的推動下,由于經濟政策大多只重“企業雄心”而不重視“企業良心”,所產生的瘋狂貪婪已經達到史無前例的程度,導致地球上的資源逐漸枯竭,生存環境普受破壞,全球三分之一的成人和兒童將因營養不良、長期饑餓而加速死亡。 英國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Yoynbee)早已提出警告:全人類無限制的經濟發展和致富的目標是不道德的,因為這無異是在禮贊貪婪。這種自私自利的天性,若是不趕快加以限制,將會為人類帶來致命的苦難。無限制的擴張經濟,最后所得的懲罰,將是人類的自我毀滅。他并且具體地指證:地球生物所賴以生存的三大要素土壤、空氣和水。在過去兩個世紀,由于人類竭澤而魚、濫用取之有盡(而不是取用不盡)的天然資源,已經嚴重地污染了這三種資源,人類的生存環境岌岌可危。人類應該如何自救,以克制這種危機?湯因比堅信從儒家的智慧可以獲得救援。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是生物求生存的必要條件。物欲的無限擴張,必將引導人類走向滅亡,精神生活的充實,品德修養的提升,才能夠獲得永恒的福祉。儒家所倡導的“義利之辨”、“為富不仁”,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觀念,已經成為現代挽救人類于危亡的必要警語。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擴張,其本質正如孟子當年所提示的:“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厭。”改革開放的用意,是讓少數人先富起來,然后回過頭來,幫助更多的同胞,共同過著小康的生活,并不是向西方資本主義看齊,走上他們那種為求滿足無限經濟欲望而強奪豪取的偏道。 儒家文化在法治之外還重視德治。儒家文化圈各國從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在經濟發展的道路已經證明儒家所倡導的“合理適應現世”——超越西方清教徒所奉行的“合理支配現世”,已引起全世界的矚目。 美國式管理,重視附加價值的工業產品在智慧財產權上面賺取厚利。中國式管理,重視地緣、血緣關系的橫向交流,由促進物資交易而獲得利益。前者很容易造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象。后者才有可能互助互惠而彼此抬舉。合理不合理,并不是單方面可以認定的,必須雙方共同商量,甚至還要顧慮第三者的感受。中華民族“彼此、彼此”的交互主義,將在二十一世紀普受歡迎。美式合理主義,愈來愈行不通,和諧仁德的合理主義,才是未來的新趨勢。在這種日愈明顯的潮流中,大家逐漸覺察到中國式管理的必要性,是未來十分光明的可喜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