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 劉永好 采訪整理 / 田瑞秋
產業鏈陽謀
前些日子,我參加中央電視臺《對話》節目,節目中請了一個重慶的小女孩。她雖然只有二十幾歲,但創業已經十多年了,先賣服裝,然后改為在衣服上繡花賣給外商。幾年下來有了四五百員工,辦起一個頗具規模的繡花廠。但金融風波來了,訂單全沒了,她虧損了一百多萬,而這100多萬就是她的所有本錢。關著門哭了一周以后,她決心振作起來重新創業。這時她發現豬價格很高,不少人養豬賺錢了,而且國家很支持,就下決心養豬,現在已經建起來一個頗具規模的養豬場,養了兩百頭母豬了。
但我卻對她說:你現在進去的時候是售價最高的時候,是國家政策補貼支持呼聲最大的時候。肉價最高的時候每頭母豬一年要賺一萬塊,如果這樣算,養十頭豬就有10萬塊,養100頭就有100萬了。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全中國人都去養豬了。
現在情況不同了,由于經濟下行,人們的消費謹慎了,豬肉原來是兩天吃一次,現在可能是一周吃一次,甚至是半個月吃一次,肉蛋奶的消費也出現了下行的格局,所以養豬、養雞、養魚,包括生產牛奶的企業幾乎都處于盈虧平衡線上。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怎樣才能發展呢?我告訴她:一定是需要有一定規模的科學的現代的產業鏈,在種源、飼料、屠宰、食品加工方面拉長產業鏈。產業鏈各方聯合起來做事,抗風險能力強了,更重要的是每個環節都可追蹤,食品安全也有了保證。
規模化的農業產業鏈,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形式,也就是要向現代農業轉型。這給中國的農牧企業帶來了機遇。在這里,產業鏈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農業企業必須在規模化的產業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生存和發展。
新希望的啟示
在這方面,新希望這些年來一直進行嘗試,從種苗、飼料、養殖、屠宰、肉食品一條龍運作,是新希望集團取得長足發展的重要原因。比如:在打通產業鏈方面,我們致力于建立養豬、家禽和奶業三個打通上下游的全產業鏈模式,采取多方合作的方式,疏通產業鏈上下游的環節,既保證了農民的利益,也考慮了企業的發展利益。而從社會效益的層面來看,對于大家所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也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比如:我們建立了一個新的體系,這個體系是我們在四川樂山實施的,叫“六方合作八統一”的模式。所謂“六方合作”就是政府、銀行、保險公司、金融擔保公司、企業和農戶這六方緊密的合作。
我們成立一個公司與農戶合作的經濟體,然后幫助農民來養豬,而種豬由企業來提供,技術由企業來提供,飼料由企業來提供,生豬加工由龍頭企業來提供。然后畜牧部門、科研院校和企業的研究中心來負責技術,養最好的豬、轉化率最高的豬。同時我們給他一些防疫的措施,這樣豬的成活率就會比散養戶高很多。同時我們的飼料轉化率又高了很多——通常養豬大概要三四斤糧食才長一斤豬肉,但在我們體系里面二斤四兩飼料就能長一斤豬肉。
以前人們說我們是養豬的,做飼料的。現在我們要逐步從“飼料大王”、“養豬大王”,轉變成肉蛋奶產業服務商,提供從種源、技術、金融到市場的養殖體系產業鏈的服務。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由企業參與打通農業上下游產業鏈的模式,將是未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的一個最主要和最有效的路徑。雖然做農業風險很大,現在就來了豬流感,不知明天又會來什么流感。但我們必須把該做的事做好,用科學的管理、用嚴謹的措施面對市場。管理
(本文口述者系新希望集團董事長。本文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責任編輯:孔 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