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提倡“又好又快發展”的社會熱潮中,發展與就業、賺錢、買房、買車、理財、炒股等話題一樣,是中國人日常交流的話語磁場所在。然而,在大眾的視閾和意蘊中,傳統的“增長”發展模式主要有兩大特征:一是以經濟學為立論基礎,將視野集中在經濟發展上,并刻板地借“經濟增長”來說明“經濟發展”。這里的“增長”,實際上只是指某一單位相對于居民人數的國民生產總值的規模,其考察的指標是收入與財富的單純累積。二是把科技視為生產率提高和經濟增長的惟一因素,注意力不是集中于人的完善,而是放在以科學和技術為代表的理性的不斷進步以及相應的經濟增長和物質繁榮。
支持這種發展模式的人總是抱有這樣的“觀念”:經濟增長是沒有限度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天然合理的;人類“能夠做”有能力做的就是“應當做”的。事實上,這種發展模式不但沒有給人類帶來“完整的解放”,反而使人類不斷遭受了重重奴役和價值顛覆。正如馬克思、涂爾干和韋伯分別以“異化”、“失序”、“工具理性的鐵籠”等概念所揭示的那樣,人類在追求“增長”發展過程中付出了沉重代價,陷入了嚴重的倫理困境。而在“發展倫理學之父”德尼·古萊(Denis Goulet,1931-2006)看來,這種發展模式更是“使手段絕對化,使價值物質化,并產生結構決定論”,于是他以其豐富的閱歷和客觀的學術研究為發展經濟學帶來了一本超越國界、文化與意識形態的發展理論著作—《殘酷的選擇》。在不斷更新、不斷變化的背景下,本書從“發展倫理學”的獨特角度來看待發展的核心問題,把“發展”視為界定美好生活、公正社會以及人類群體與大自然關系的問題,并提供給讀者一個特定答案:發展目標是改善人類生活和社會安排,以便為人們提供日益廣泛的選擇來尋求共同的和個人的福祉。
對“發展倫理學”感興趣但尚不了解其脈絡的中國讀者,有望在這本書所展示的領域的橫坐標和時間的縱坐標中,把握“發展倫理學”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當然,古萊也力圖通過運用一種超越“常規倫理”的“發展倫理學”的價值體系規范發展的目標、性質以及實施戰略等多層面的問題,以消解傳統增長發展模式給人們帶來的倫理困境,將發展導向最具有人性的方向,促進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如何追求發展與獲得什么惠益同樣重要。雖然發展可以作為經濟的、政治的、技術的或社會的現象來進行有效研究,但其最終目標則是存在本身:為全人類提供充實美好的人類生活的機會。這樣來理解的話,發展就是提升一切個人和一切社會的全面人性。”很明顯,古萊是從廣義的價值維度來看待發展的,并從“人性”的高度闡述了發展的視閾和意蘊絕不僅局限于增長,更不是直接等同于經濟增長。
“存在理性”與“脆弱性”是古萊在本書中從事發展倫理分析的兩項要素。前者特指一個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得不努力求發展,依此而有的理性,諸如“優先發展重工業”、“進口替代”、“出口導向”、“市場化”等政策;與此相對或可被視為“發展之代價”的,是因發展而有的“脆弱性”,當一個社會缺乏適當的防護措施,以應付將它推入變化過程的那些力量時,它是脆弱的。弱勢文明及弱勢群體是脆弱的,因為他們“無力抵抗”物質文明的“誘惑”;強勢文明及強勢群體同樣也有脆弱性,因為他們“無力化解”發展帶來的“沖突”。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前者造成了生態失衡、人口暴漲、環境污染和自然家園的破壞;后者則讓人之本真存在狀態遭到了破壞,整個世界充滿了暴力、不道德、喪失理性的現象,人們普遍產生了“被疏遠”、“被遺棄”、“無歸宿”等感覺,精神危機和心理恐慌與日俱增。正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指認的“無家可歸成了世界的命運”。這并非危言聳聽,從某種意義而言,人類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與發展的雙重危機。
綜觀全書,從頭至尾還回蕩著辯證法的旋律:“強國必須變得脆弱以求得與弱小伙伴相平等;只有在富人也同意節儉的情況下才能使窮人接受節儉政策。”當然,古萊沒有說的是,讓包括他在內的第一世界國家居民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這絕非易事。不過,絕望之中也有希望,當下很多學者提出了“要從單純強調國民生產總值GNP的狹義發展觀向注重人類發展指數HDI(人類發展指數HDI主要由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和人均GDP的對數三個指標構成,它分別反映了人的長壽水平、知識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廣義發展觀演變”的理念。顯然,古萊對于發展目標的科學詮釋:“發展倫理學不能僅僅靠對增長、現代化或社會變革等重大發展事務添加些人道的希望或價值觀,就算盡了自己的職能”與學者們現在提出的“人類發展指數HDI”有一種殊途同歸的關系,這尤其難能可貴。
事實上,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是一方不愿放棄夢想;另一方不愿犧牲現狀。于是就在道德價值領域掀起了一場有關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辯論,正如古萊所言:“無論是發達社會還是發展中社會,其最基本的問題既不是經濟或政治性質的問題,也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關于道德的問題。”其實,如果不能提供共同的行動綱領,任何發展道德都毫無用處。老實講,在今天全世界浩浩蕩蕩追求快速發展、追求生活的消費品質、崇尚享樂的浮躁社會中處理好“選擇”、“生存”、“發展”、“倫理”、“價值”、“道德”的內在關系,無異于蛇頭揩癢、抑或是虎口撩須,而以“殘酷的選擇”為書名恐怕正是古萊對“蛇頭們”、“老虎們”曉之以“理”和動之以“情”的嘗試與冒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