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麗
12月25日,古都北京沐浴在一片濃厚的圣誕氛圍之中。在高樓大廈林立的長安街上,歷史悠久的友誼商場至今屹立不倒。而這里,正是被稱為“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可口可樂最早在新中國出現的地方。
“友誼商場是當時為數不多的可以買到可口可樂的幾個地方之一。”可口可樂中國公司董事長陳奇偉說。
早在1979年就加入可口可樂的陳奇偉,親身經歷了可口可樂進入新中國市場的30年歲月。
在他的回憶中,當時購買一瓶玻璃瓶裝的可口可樂,相當于現在購買一箱的價錢,而且“還必須憑票購買”。
30年后的今天,可口可樂旗下的產品線已經廣泛涵蓋可樂、雪碧、果汁等多個領域。
在可口可樂旗下產品線日益豐富的同時,中國市場在陳奇偉眼中的景象也發生了巨大變化。“30年前,中國的顏色主要是鮮紅的紅旗,藍色、綠色的衣服,橘色的桔子水,而現在,早已是姹紫嫣紅。”陳奇偉感慨,帶著對中國市場的新構想,他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探路
《21世紀》:1949年退出中國市場,到1972年再設辦事處,能否介紹一下在這23年中,可口可樂為重新進入中國市場做了哪些努力和準備?
陳奇偉:早在1927年,可口可樂就曾在上海設立工廠。解放后,可口可樂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代表,只有離開中國市場。
當時,我們能做的只有等待。直到上世紀70年代,我們才在北京王府井的北京飯店建立了臨時辦事處。
《21世紀》:中方政策放開后,可口可樂是如何進入中國市場的?
陳奇偉:我們選擇了跟中國公司合作,當時是中糧集團。我們雙方達成協議,由可口可樂向中國主要城市和游覽區提供可口可樂制罐及裝罐、裝瓶設備,在中國設專廠灌裝并銷售。
在獲得政策允許后,在1979年年底,由中糧總公司安排,我們將第一批3000箱瓶裝可口可樂從香港經廣州發往北京。這是自1949年退出后,可口可樂第一次重返中國市場。
《21世紀》:銷售進入中國市場后,可口可樂如何實現在中國本土化生產?
陳奇偉:因為各種原因,我們決定把第一個工廠建在北京。北京廠建成后,可口可樂又開始計劃開第二家工廠,最終選址在廣州。建了兩個裝瓶工廠后,我們又計劃建一個濃縮液工廠,當時我們希望能夠獨資。
但在那個時代,中國還沒有外商獨資的先例,最后可口可樂和中方合資建了一個公司。
當時的談判很困難,時間也拖得很久。現在來中國投資的企業,比我們當時幸運多了。
布局
《21世紀》:在1980年代建立第一家合資企業后,可口可樂又在中國市場進行了哪些布局?
陳奇偉:我們又陸續在南寧、大連、南京、杭州、天津等地設廠。有了前面的鋪墊,我們后續的投資比以前容易了許多。
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有關政策環境也更加有利于投資。1993年,當時的輕工部就批準可口可樂建立10個新廠。
不久之后,我們在武漢、西安、沈陽等市場的瓶裝廠開始陸陸續續的投產。后來,我們又拓寬產品線。
從1979年返回中國市場后,早在2005年,可口可樂就在中國投資了29家裝瓶公司和37家廠房。
《21世紀》:可口可樂經常提到,要在中國市場打造一個“真正本土化的公司”,這個目標是否已經實現?在哪些方面可以體現出來?
陳奇偉:我們一直都在往這個方向努力。經過這些年不斷的技術轉移,今天可口可樂98%的采購都在中國,每年費用高達8億美元,產品也幾乎百分之百由中國生產。
可口可樂中國公司的員工99%是本土員工,可以說,可口可樂中國公司已經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本土化的公司。
《21世紀》:在可口可樂重新進入中國市場30年后的今天,非碳酸飲料業務將在可口可樂的業務群中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中國市場又將在可口可樂全球市場中占據一個什么樣的地位?
陳奇偉:可口可樂已將自己定位為“全方位的飲料公司”,非碳酸業務和碳酸業務對可口可樂而言都非常重要。在非碳酸業務領域,我們近期宣布收購匯源果汁;在碳酸業務領域,我們的投入也不少。
我們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可口可樂在中國市場的規模,將來有望成為可口可樂全球第二大市場,甚至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