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陽:后來者卡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1日 14:12 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山報道 見習記者 王晶 意料之外,國家開發銀行在裝備制造業的第一個投資案例是明陽集團,一家位于廣東中山市的民營企業。但也在情理之中,因為這家公司正在從“變頻器生產”轉投炙手可熱的“風力發電機制造”。 和國開行并列的還有美林投資、深創投集團等投資機構,合計投入的資金約為5億元人民幣。其中,國開行的股份將由深圳創新投代為持有。 在“可再生能源”這個徐徐開啟的大市場中,數千億元的“風電”誘惑,正在吸引著捕風者的腳步。 拒絕“組裝” “剛起步時,有些企業拿1個億買國外公司的生產許可證,又拿幾個億買了部件來裝配,最后還要打上別人的牌子。業內都清楚這回事。”對于國內風力發電機企業早期的“技術引進”,明陽集團董事長張傳衛并不感冒。 在他看來,“通過購買生產許可證的方式進入市場”,只是做了“中國組裝”。 而這一時期,明陽尚未真正進入風電行業。1993年成立,明陽從配電箱起家,1998年開始做電網自動化。2000年,明陽開始接觸到風機的核心控制系統——變頻器,成為風機制造企業的供應商。“變頻器相當于整部風機的大腦,我們是從核心部件起家的”,“我們的高壓變頻器做到了國內第一品牌”。 直到2005年底,明陽才“開始做整機開發”。其時,主流風機制造企業早已確立市場地位,但從“風機大腦”起家的張傳衛,對“機會”有自己的判斷。 “當時,國內的風機機型大多是750千瓦以下,但我們的起步是1.5兆瓦(1500千瓦)”,更重要的是,“雖然國內有70多種機型,但多是從歐洲國家引進,幾乎沒有自主設計”。當這個“核心部件”供貨商轉向整機制造時,已不愿意只做簡單的“組裝商”。 張傳衛稱,那些“買了部件來裝配”的企業,“根本沒有產品的概念”,而“明陽是從產品設計起家的”。 為中國風電場“量體裁衣”是他特別強調的。“中國的風況和歐洲大陸不同。對比直接引進的風機,我們的產品更適應中國。葉片更長,葉型也不同,還考慮了臺風、結冰、風沙等的影響,甚至是廣東的霧氣。”“我們拿國內風場的資料,跟德國廠商一起開發了適合中國體型的‘西裝’”,張傳衛說。 2007年8月,明陽1.5兆瓦的整機下線。而在別人已經收獲大把定單時,明陽獲得了來自投資者的青睞。 資本的期待 “美林從介入到資金到位,只用了40天就完成了。”在張傳衛看來,是因為“業內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中,明陽走在前列”。目前,除7月公開的美林外,其它投資者尚未正式宣布。 深創投副總經理孟建斌確認,其已與明陽“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在他看來,目前風能行業里做得比較大的企業,一般都從重型裝備制造業起家。這些企業的優勢是“現場施工經驗比較強”,但“自主創新的能力還不足”。 “國內很多整機商都是引進機型,專利掌握在國外企業的手里。”而且,“在機型方面,我們比較看好生產1.5兆瓦以上的機型”,因為“在國外,兆瓦級的風機才是主流”。 未來的市場空間,已被納入投資者的考慮。在孟建斌看來,許可證生產,“不僅技術受制于國外,而且不能到境外銷售”。而“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兆瓦級風電機組,是國內企業打開海外銷售市場的關鍵所在”。明陽計劃,未來三分之一的產能將用于出口。 孟建斌稱,在對國內風能行業做了大量的調研,“對多家企業的優劣勢做過比較”后,他最終選擇了明陽。 在獲得風險投資后,明陽的發展思路已經相當清晰:一是,補充1.5兆瓦及以上級別機型的研發費用;二是,完成產業鏈的打造,如風機片的生產,“為擴大產能做好充分的準備”。 而張傳衛“全國布局”的“風能王國”已然隱現。在西安,明陽建立了制造基地,在廣東,也將“建立中國東南沿海,最大的大型風機研發、制造和出口基地”,同時“還在北京建立了研發中心”。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