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管理 > 正文
 

鏈式生存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12月27日 16:19 《商務周刊》雜志

  全世界的企業都在分享分工和組件化生產帶來的低成本、高效率,但相互依存的鏈式生存本身就隱含著深化的風險

  當IBM將PC業務出售給聯想時,很多人都在質疑沒有了PC,IBM還剩下什么。今年3月在德國漢諾威舉行的2006年信息與通訊技術博覽會上,IBM給出了答案:整個軟件產業價值鏈。

  這個如今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和業務解決方案公司,展出了自己針對各行業和產品領域的解決方案,而且將“IBM,您的方向”作為自己的口號。

  那么,近幾年IBM在其咨詢和服務中為企業指出的方向中,最為看重的是什么呢?鏈式生存肯定是其中之一。

  去年,IBM商業價值研究院發布了名為《中國電子企業的價值鏈協作》的白皮書,今年,該研究院又發布了《拓展協作邊界——中國汽車企業的戰略選擇》白皮書,都是從產業生態環境的分析入手,提出幫助中國企業提高價值鏈協作水平的一系列方法。

  IBM全球電信行業解決方案和戰略副總裁Joseph Ziskin表示:“基于IBM對行業的理解,IBM的目標是要在融合的生態中做主要的參與者,而且要幫助其他參與者能夠成功地在生態體系中生存下來,IBM的方法就是幫助他們進行創新,幫助他們增強競爭力,保證整個生態體系充滿活力!

  與IBM強調產業鏈上不同企業間的“協同”帶來企業的競爭活力不謀而合,另一個IT產業巨頭微軟,則在近年內完成了從霸王到劉邦的轉變。雖然在我們的觀念中,微軟還是桌面系統的“邪惡”壟斷者,但近兩年,國內突然涌現出大批微軟的“全球戰略合作伙伴”,從聯想、東軟,到神州數碼、浪潮,以至于許繼電器、長虹……這讓我們近距離地感受到,微軟正在昔日覬覦獨霸天下的各個領域與不同的伙伴展開以共贏為目的的合作。

  今年,思科、惠普、北電等通信領域巨頭紛紛將研發的目標投向統一通信,其中微軟的“一元化”通信戰略讓人倍感壓力。一年中,微軟完成了多起通信領域內的結盟,7月微軟與北電宣布共同合作,推動企業用戶以個人電腦軟件為平臺運行傳統企業電話系統。而在此前,微軟已與 Avaya公司宣布,合作開發基于SIP開放標準的一體化通信解決方案。期間,微軟還與摩托羅拉、惠普等公司進行了合作,為其提供與其軟件配套的硬件產品。

  巨頭們走到一起來,甚至是“與敵同眠”,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僅用競爭來描述今天的商業社會已經遠遠不夠了。從最初單純競爭關系的產業鏈,到協作互利的價值鏈,而今最為準確的描繪詞語似乎是涵蓋了所有共生共存關系的“商業生態系統”。

  對于中國企業,這也是無法回避的現實。IBM每年以白皮書的形式敦促中國企業盡快融入到全球產業鏈中,拓展自己的價值鏈,成為某一個或某幾個全球商業生態系統中的一只豪豬。

  實際上,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企業,能否利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機遇,成為全球產業價值鏈更重要的一環,直接關系著企業的生死存亡。這也許就是為什么我們看到在全球化的道路上,眾多中國企業前赴后繼,無怨無悔的原因吧。

  但是,《商務周刊》在2006年底的《十大商業主題》中,詮釋“鏈式生存”的案例卻并不是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或者IBM的價值鏈協作創新帶來的差異性優勢,而是一個負面案例,這就是從今年6月開始的索尼電池事件。

  這個事件從年中的幾宗

筆記本電腦爆炸開始,最終發展成900多萬塊電池召回,帶來的影響正在整個產業鏈的反思中逐漸顯現。我們選擇從“鏈式生存”帶來的風險角度重新觀察索尼電池事件和如日中天的“鏈式生存”,當然不是為了危言聳聽,而是基于我們心底的恐懼。

  是的,恐懼。對于全世界的消費者,日夜相伴的筆記本電腦變成身邊的“不定時炸彈”,當然值得震驚和恐懼,我們更認為,這不僅僅是索尼的制造問題所致,更深層的根源在于復雜得越來越讓人難以想象的工業生產系統。

  隨著分工的不斷深入和細化,現代工業體系已經依靠全球分工和相互合作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當企業成為其中大大小小的結點,全世界都在分享分工和組件化生產帶來的低成本、高效率。但是,現代工業體系還帶來了更加深化的風險,全球化不僅大大增加了風險來源,同時也將在更廣闊的范圍內擴散著風險。

  地球已經變成一個由無數個小系統組成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不確定性也越來越強的經濟生態系統,在一個相互依存的經濟生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故障都會迅速傳導到其他環節,嚴重情況下可能會導致某個子系統的瓦解。對于這個風險,正在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的中國企業,必須提先考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