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企業的成長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 16:02 新浪財經
徐飛
人人都渴望成長,而且最好是超常規、跨越式的成長,正所謂人(不管是自然人還是法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然而,成長免不了“成長之煩惱”。如果說僅僅是面對“成長之煩惱”也就罷了,遺憾的是在很多情況下,企業還沒有得到足夠的成長就夭折了。這是誰都不愿意看到的一幕,然而卻從未間斷地上演。關于企業的壽命,有三個三分之一的說法。第一個三分之一是活不過五年,或破產倒閉,或成為別人并購的對象;第二個三分之一是永遠長不大的“盆景”企業,或曰“小老樹”企業;第三個三分之一才是大家期待的、將來能夠健康、持續、良性發展,成長為大企業的企業。
我今天的演講主題為“中國民營企業的成長力”。我們已經進入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的時代,知識資本已經成為企業成長和競爭最根本的依托;全球化和網絡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市場的游戲規則,企業不得不煉就在新時空范圍博弈的本領;速度、個性化與大規模定制生產,越來越成為值得重視的競爭手段。本土企業和跨國公司的競爭,既包括在某一行業內雙方勢力的消長,還包括對對對方傳統優勢的侵蝕,以及對新開放行業如金融領域的爭奪。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度推進,以及轉型變革期市場競爭格局的重塑,全球化競爭加劇,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消費者更加理性和挑剔,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成長的相對優勢空間受到嚴重擠壓。比如,曾經作為企業競爭利器的似乎無限供給的低廉勞動力、對本地客戶的深刻理解、豐富的分銷渠道、政府政策的強有力保護等本地化優勢,正在逐步喪失;另一方面,民營企業的相對劣勢卻被進一步放大,積累的產業能力遠遠不夠,諸如戰略、運營、金融、人力等內部管理能力的提升難度更大。在這種語境下,企業如何成長?企業成長力如何生成?
企業成長力至少應包含三大要義:成長的動力、成長的引力和成長的能力。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民營企業的成長,很大程度上是機會驅動、關系驅動、勇氣驅動、資源驅動、財富驅動,抑或資本驅動,簡言之,是外驅的而不是內生的。在今天這個時代,其驅動力則應該演變為知識驅動和創新驅動。這里的創新既包括原始創新,更包括在當下更具針對性、操作性和實踐性的集成創新,以及在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再創新。中國在未來十五年的時間內,將要建成創新型國家,創新已成為最強音和主旋律。不僅如此,政府、學界和產業界越來越清晰的共識是,技術創新是一個經濟過程,企業應該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民營企業充滿活力,在我國經濟體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在技術創新中當可大有作為。唯如此,方能不辱使命,不負重望。
在討論民營企業成長問題時,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就是成長的引力問題,這個“引”是牽引、指引、引導的“引”。任何企業都應該有夢想,有愿景、有抱負、有追求,要有清晰的核心價值觀和經營理念,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如果沒有使命的牽引,沒有一個偉大夢想的指引,企業很難做大、做強、做活、做久,很難做到基業常青。在這個競爭白熱化,社會生活日趨世俗化、商業化、物質化,價值追求日益多元化、去意義化、碎片化的當下,對一個企業來講,愿景、使命、理想,怎么強調都不過份。即便僅從財務的角度考慮,實證研究亦表明,那些擁有理想且有正式使命陳述的公司,相對于那些沒有正式使命陳述的公司,給股東的回報要高出一倍,在某些財務指標方面的收益要高出30%。在比爾?蓋茨的辦公室,至今一直懸掛著老福特的巨幅畫像,蓋茨想以此來時時提醒自己,要象當年老福特背負“讓普通的老百姓、工薪階層也能坐上汽車”的使命一樣,自己不僅要賺錢,成為富翁,而且還要有更遠大的抱負和追求,要有悲天憫地的人文情懷。一位做得還算不錯的民營企業家曾感言:當企業家只想做到百萬量級的時候,差不多是為自己做,以此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體現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要想做到千萬量級,起碼得有一種責任感,起碼得對得起和你一起打拼天下的弟兄和共同創造財富的員工;而要成功邁過億量級門檻,光有責任感已不夠,還需一種強烈得使命感。不僅僅要股東價值最大化,還要產業報國。
關于企業成長的能力,概而言之為,核心競爭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細分,可分成以下的七種能力:一是學習能力。當今世界最大的甚至唯一的競爭優勢,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不管你昨天多么優秀,從前多么輝煌,一旦停止學習,很快就風光不再。不但要學,而且要學得更快,還要持續學習、終生學習,全員學習。二是研發能力。民營企業普遍的研發能力很弱,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研發的投入太少,我特別想強調研發的投入問題。以前我們重引進,卻很少注意接下去的消化、吸收,形成了“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惡性循環。“二戰”以后的日本、上世紀80年代以后的韓國,都是在充分消化吸收國外技術的基礎上,才取得了重大成功。在很多領域,它們的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投入比達,到了1∶5甚至1∶8;相比之下,我國同類數據僅為1∶0.15。第三是組織能力。在以往行之有效的直線制、直線職能制,矩陣制、事業部制、超事業部制的基礎上,結合現在新形勢、新要求,許多新型的組織形態值得關注、研究和嘗試,如團隊組織、網絡組織、虛擬組織、無邊界組織及女性化組織等,民營企業要有這種意識,敢于超越和突破,在組織方面做一個大變革,以適應公司戰略需求。第四是打造品牌的能力。今天的時代是一個特色化、品牌化生存的時代,通過差異化和價值創新,把品牌凸顯出來。要盡量做到產品品牌化,品牌名牌化,名牌國際化。第五是資本運作的能力。既要產品經營,也要擅長資本運作;在重視實體經營的同時,更要關注虛擬經營對實體經營的互動和影響。產品和資本的關系,更一般地實體與虛擬的關系,其實就如同“1”和“0”的關系。沒有“1”的“0”永遠是“0”,沒有“0”的1只能是可憐的“1”。在“1”后添“0”,則意味著數量級的倍增,對產品經營和資本運作,應作如是觀。第六是創造自主知識產權的能力。溫家寶總理近期講過一句話,“二十一世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知識產權的競爭”。日本的專利總數是中國的400倍,考慮到我們的人口是日本的十倍,中國的人均專利數將只是日本的4千分之一,這與我們這樣一個大國的地位是極不相稱的。由于我國企業缺乏核心技術,不得不將每部國產手機售價的20%、計算機售價的30%、數控機床售價的20%~40%,支付給國外專利持有者。我們要迅速打造并形成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第七是整合能力。這個世界其實并不缺少資源,缺少的是對資源的整合能力。今天的競爭已經從“單元級”的競爭上升為“系統級”的競爭;從“點”競爭,上升到“鏈”競爭;從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上升到價值鏈的競爭、供應鏈的競爭乃至產業鏈的競爭。如何有效地配置資源、優化資源、整合、組合、結合資源,對現在的企業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