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管理 > 正文
 

重新定義你的產品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7日 22:25 周末畫報財富版

  傳統意義上的“顧客在哪里”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種生活方式本身的影響和流行。空間是否足夠廣闊,能否席卷進更多的人流?

  撰文 孫景華

  定義自己企業的產品,這聽起來似乎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但事實上,準確無誤地
說出企業的“產品是什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它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問題:究竟如何定義企業的產品?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代背景,決定了不同的產品定義。

  產品是什么,顧客說了算在工業化早期的典型的“產品時代”,一般來說,企業的產品是什么,完全是由企業內部的管理者說了算。假如一個企業生產的是服裝,那么,這家企業的老板就會說,我的產品就是服裝,他并不會從顧客的角度說,我的產品是時裝、時尚、個性或某種流行生活方式。因此,在典型的傳統產品時代,企業內部生產制造什么樣的產品,企業外部的顧客就只能被動地購買什么產品,它所代表的是“產品決定顧客”、而不是“顧客決定產品”的管理邏輯。

  很快,“顧客時代”的來臨,徹底打破了產品時代的荒謬邏輯,現代企業管理由此回歸了它的真相:一個老牌的鐵路公司,會認為自己就是一家“鐵路公司”,但顧客——也就是乘客——會說,不!它只不過是一種運輸工具。正是企業外部顧客對于產品的重新定義,才使得老牌的鐵路公司恍然大悟:顧客在汽車、火車和飛機等等各類運輸工具之間,有權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正確選擇。由此,企業管理回到了正確的邏輯次序:企業的產品究竟是什么,不再是由企業內部的管理者單方面說了算,而是企業外部的顧客決定了企業產品是什么。

  但是,現代企業管理卻并沒有因此而走向坦途,相反,一些新的顧客麻煩和管理困境卻接踵而至——企業所遭遇到的種種“麻煩”,幾乎全部是由企業外部的顧客一手造成的:顧客開始變得挑剔苛刻,甚至是不可捉摸,他們對于產品的抱怨和不滿,不再僅僅局限于質量是好是壞、功能是否齊全、服務是否周到等等方面,而是開始莫名其妙地拋棄一些幾乎樣樣都好的“好產品”。譬如一個手機生產廠商的產品,不僅質量保證、功能齊全,而且價格非常低廉,但是,顧客卻并不買賬,對于這家手機企業所進行的市場調查,顧客的回答只有一句令人摸不著頭腦的話:我不喜歡。

  恐怕沒人說得清什么叫“我不喜歡”,甚至連顧客自己也說不清楚“為什么不喜歡”。在今天,對于顧客或消費者來說,絕大多數的企業產品,都是處在可買可不買的中間游離狀態,幾乎沒有哪一家企業的產品令顧客非買不可。事實上,假如僅僅講究顧客對于企業產品的功能性需求,那么,目前只需20%以下的全球企業數量和生產能力,就足以滿足全世界的顧客對于產品功能的基本需求,它意味著另外80%的企業或產品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簡而言之,凡是不符合某種生活方式的產品,都將成為顧客眼里的“多余的產品”。這時,我們才忽然意識到:我們已經徹底地走進了一個生活方式的時代。所謂的好產品之所以被顧客無情地拋棄,其本質原因只有一個:不符合顧客所持有的某種生活方式。也就是說,顧客在消費一個企業的產品時,它的本質并不是在消費產品本身,而是在消費產品中所隱含的某種生活方式的意義。或者說,凡是不蘊涵著某種特定生活方式意義的產品,都將被淹沒在同質/同量/同功能的產品的海洋中。

  因此,每一個企業都需要基于未來的生活方式,重新定義企業的產品究竟是什么。迄今為止,凡是能夠銷售火爆或長盛不衰的產品,幾乎全部被賦予了生活方式的附加意義:耐克公司的產品代表的是一種運動健康的生活方式,

可口可樂產品代表著一種快樂的心情,或者說,假如耐克公司和可口可樂公司的產品,僅僅意味著鞋子和飲料的話,那么,人們將會選擇其它更便宜的替代品。

  用生活方式重新定義產品

  現在,每一個企業的產品,都必須被賦予某種生活方式的意義,否則,它將難以在今天已經被生活方式格式化了的社會中生存。

  我們已經知道的一個事實是:在過去,幾乎所有的企業產品,都被賦予了“服務”的意義,賣一輛汽車的利潤不如售后服務的利潤多,而賣一部手機的利潤與維修一部手機的利潤相比也要可憐得多。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企業的利潤空間是出現在服務區間中,企業的競爭也是發生在服務競爭中。因此,顧客購買一款空調而拒絕另一款空調的原因,與其說顧客是在購買產品,還不如說是購買服務更恰當。光禿禿地只賣產品而不包含服務的企業,已經沒有了生存的空間。

  在今天,“生活方式”賦予了企業產品相類似的附加意義。當在中國生產的一雙鞋子,貼上名牌標志后就變得身價倍增時,我們常常將其歸咎于企業品牌的力量,但事實上,品牌背后的真相,恰恰是企業傳達出了一種對于生活方式的理解或推崇。至少,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著名企業品牌,無不是如此。生活方式本身具有重新定義產品的分類作用。這種分類的作用既不是細分不同顧客群體,也不是在區分消費層次的不同,而是觀察和區分社會生活方式本身的不同。因為每一種生活方式本身,就代表著一群顧客群體的存在,所以傳統意義上的“顧客在哪里”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種生活方式本身的影響和流行,空間是否足夠廣闊,能否席卷進更多的人流?

  因此,每一個企業都需要基于生活方式重新定義企業產品,為產品賦予某種生活方式的附加意義。

  尋找流行

  一種生活方式的出現和流行,總是因某種生活觀念的共識而引發,幾乎沒有例外。因此,企業需要基于“生活觀念”重新定義產品。

  在過去,幾乎沒有哪一家企業會將“快樂”當作一種產品,事實上,假如“快樂”能夠成為企業的產品,那么,幾乎每一個人都愿意來消費它,因為沒有任何人會拒絕快樂。迪士尼動畫公司已經開始這么做了,他們宣稱自己的產品,不再是可愛的米老鼠,不再是影視卡通動漫,而是一種快樂的產品:“迪士尼所帶給你的將全部是快樂的回憶,無論什么時候。”

  同樣基于這樣的“快樂”產品的定義,迪士尼公司在全球的第五家主題樂園于2005年在中國香港開業。可愛的米老鼠代表著快樂,而迪士尼主題公園同樣代表著快樂。這時,企業的產品外形、行業產業等等傳統概念,都已經消失不見了,“快樂”的生活觀念本身決定了產品的形態是什么,或者說,什么東西能夠造就快樂,那么,這個東西就是它的產品。因此,每一個企業都要集中精力瞪大眼睛,關注企業外部的社會生活觀念的出現和流行,譬如“健康、快樂、美麗、環保”等等關鍵性詞語,都是可能引起生活方式流行的生活觀念。

  生活時間

  生活時間正在將生活方式格式化,在每一個不同的生活時間的段落里,總是聚集著不同生活方式的特定人群,因此,企業需要基于“生活時間”重新定義產品。

  毫無疑問,“等待”是因生活時間而出現的一種特定生活方式。在過去,幾乎沒有人將“等待”視為商業空間或企業產品,但是,有一家公司卻發現了它,并且因此而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市場,這家公司就是中國的分眾傳媒公司。它的驚人一跳的法寶很簡單,就是在商務樓宇的電梯門口置放播放廣告的液晶電視,理由是在“等待”電梯到來的短暫時間里,總是同時匯集了大量的企業白領階層人群,而白領階層在等待時間里出現的注意力空白,就是企業新的商業機會。

  事實上,“等待”創造出的消費人群的消費空白,幾乎無所不在,機場候機的等待時間,商場購物的等待時間,都有可能成為企業的商機和產品。在今天,人們的生活時間單位,正在變小、變細和變短,至少是以小時甚至是分秒來計算,而不是日或月更不可能是年為基本單位。我們今天熟視無睹的“午休、排隊、流動、夜生活”等等關鍵性詞語,都是因生活時間而區分出的不同消費區間。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時間的本質,并不是社會的自然時間,而是消費者的行動時間;沒有了消費者聚集的自然時間,這個自然時間便沒有了消費意義。7-11便利店一出現就迅速地打敗了許多老牌商場,就是因為它的24小時營業時間,恰好填補了消費者所有的消費時間空白。因此,與其說7-11便利店的產品是琳瑯滿目的商品,還不如說是“消費時間”更接近事物的本質。

  生活空間

  生活空間的大小,決定了消費空間的大小;而人的心理情感等等因素的釋放,才使得物理意義上的消費空間放大了若干倍。因此,企業需要基于“心理空間”重新定義產品。

  “情感”究竟能不能夠成為一種產品?至少,情感作為一種心理活動來說,很難變成一種企業產品。假如有人宣稱手表不再是手表,而是一種情感產品,恐怕是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但是,瑞士手表業的巨頭Swatch集團的掌門人哈耶克,卻這么做了,他重新定義了手表的概念:手表不再是普通的計時工具,也不再是精美高檔的奢侈品,而是傳遞個性和情感的一種“情感產品”。

  正是對于手表產品的重新定義,使得曾經衰落的瑞士手表業,獲得了神奇般的翻身效果:既然手表代表著某種情感傳遞,那么,它為什么不可以像每天換衣服一樣,根據不同心情而擁有第二塊、第三塊……乃至更多的手表呢?事實上,Swatch公司現在每年都會推出200~300種新款手表,分別代表著年輕、新鮮、刺激、時尚、活力等等不同的情感表達。也就是說,物理意義上的生活空間,總是相對固定不變的,真正拓展了新的商業空間的因素,取決于人的心理情感空間。當手表不再是傳統的計時工具,而是成為一種情感產品時,人們才會由通常一生只戴一塊手表,走向一個人擁有多塊代表不同情感的手表。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基于生活觀念,還是基于生活時間,或是基于生活空間意義上的產品重新定義,并非僅僅是基于一方獨立發生的,而常常是三者相互交叉影響的結果。也就是說,過去企業基于功能或顧客的產品定義,是平面的、直線的,而現在基于生活方式的產品定義,則是三維的、立體的。例如,當“逛街”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出現后,支撐它的往往是“休閑”等等生活觀念,而當“逛街”被賦予了生活時間的意義后,是個人某種心理或感情的因素,導致了逛街的人流走向了電影院,而不是購物中心。

  所以,廠商需要三維、立體地去重新定義產品,善于在看似風馬牛毫不相及的商業表征中找到內在勾連的契機,而這些都必須是基于生活方式的區隔與考量。如此,才有可能避免成為顧客眼中“多余的產品”,并將顧客深深吸引。

  管理智庫:

  消費者重尋自我的時代

  我們今天所處的“生活方式”的時代,就是消費者重新找回迷失的自我的時代。

  在過去的工業時代,強求一致的標準化產品,恰好是對于人性自身的反動,而強迫顧客購買的惡劣促銷手段,恰好扭曲了生活本身的目的,使得消費者迷失在“我是誰”的迷茫困惑中。

  社會的生活方式時代的出現,意味著人的個體個性和自我主張,開始逐漸凸顯出來。產品需要代表個性,而不是抹殺個性,這不僅僅意味著企業產品回歸到了“以人為本”的正確管理邏輯上來,而且還意味著整個社會回到了人類自身幸福生活的正確軌道上來。

  基于“生活方式”重新定義產品的意義在于:它不僅僅是回歸了企業組織“要為人類生活方式做出貢獻”的本質,同時,還意味著企業擺脫惡性競爭而獲得新的商業空間的實現路徑。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