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管理 > 正文
 

企業發展有錢了就應做加法 小心壯士不斷腕后果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1日 19:40 《經理人》

  該做減法時猶豫不決,最終導致了智能集團的失敗

  - 文/劉 平

  有錢了就做加法

  1988年秋,一家名為智能公司(注:本文公司名稱及人物名字均系化名)的小校辦企業(8個人、幾萬元資本)在北國冰城成立。1989年在考慮公司發展方向時,公司的創業領袖、經理王偉及少數核心力排眾議決定介入研發工作,并與香港企業合資,進入當時在國際上雖然已被廣泛使用,而在國內還不被認識的條碼自動識別技術領域。他們決心拿出十年的努力,走一條“開荒、播種、管理、收獲”的路。經過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結果只用了短短的四年時間,就成了該領域的國家隊,其產品被列入國家級高新技術“火炬計劃”和重大科技成果推廣計劃,公司由8人發展到了四百多人,資產也由幾萬膨脹到了五百多萬。公司于1992年底,作為科技示范企業被當地政府批準改造為股份公司,成功融資9850萬,其中現金6000多萬。

  成功地進行了股份制改造后,王偉馬上就面臨著股東要投資回報的壓力和

股票上市的業績考核。智能公司雖然十項科技成果通過了技術鑒定,也有廣闊的前景,但要轉化為批量產品并推向市場、獲取利潤還需要時間。這時王偉看到其他行業,如
房地產
業,造就了一些沒有文化的暴發戶,滋生了向其他來錢快的行業擴張的念頭;他認為主業的利潤空間不夠大,利潤來的也不夠快。

  在接下來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智能集團開辟了很多全新戰場,什么熱門做什么,進入了房地產、通用電器、空調、物資供應、餐飲、音像等行業;主要資金并沒有投在主業上。

  公司投資興建了由兩棟六層樓構成的智能科技園,并涉足其他房地產業務。還投資建了一條家用空調生產線,然而從生產出第一批產品后就處于斷續生產的狀況。又拖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該項目就徹底失敗了,損失巨大,對整個集團的經營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另外,公司還與歐洲企業合作搞充電式電動工具,結果是不到半年時間也匆匆收場了。還有一些其他的投資不太大的項目。而在主業上卻只投了很少的一點,錯過了產業化發展的大好時機。

  不做減法導致“黑洞”

  就空調項目而言,不僅投資時機不好、投資力度也不夠大,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空調市場注定要失敗。

  當時的情況是,經過激烈的競爭,中小廠商已經是倒閉的倒閉、被兼并的被兼并,只剩下了春蘭等幾個知名品牌。

  智能集團進入空調領域面臨的困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此項目離智能的主業太遠,市場力量、技術力量無法相互支持(原有的市場力量支援不上新項目,開辟新市場難度就很大;同時缺少足夠懂空調銷售市場運作的營銷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這兩個項目相距太遠,主業的客戶方向是企事業單位;空調的客戶方向是家庭消費);二是資金規模不夠,即或把此次融資的全部現金6000萬都投上,也并不十分充裕,更何況只投了2000多萬,因為在當時空調項目的競爭上需要規模經濟。

  智能集團上了空調項目之后,就發覺跟預計的情況大相徑庭。“怎么辦?”成了當時決策者面臨的棘手問題。是立即停下來、止損退出?還是追加投資、奮力一博?立即停止此項目,必然會有損失,能做的是力爭把損失降到最小。

  要么就是下定決心、追加投資,力爭殺出一條血路來。當時的空調市場的確競爭激烈,但也還是涌現出了后起之秀—— 如格力空調等。所以說,雖然難,卻并不是完全不可為,關鍵是如何為的問題。

  然而,當時的情況是現錢已經分散投資到不同的項目里,每個項目的資金都不充裕。王偉既舍不得收縮其他項目,加大空調項目的投入(因為不僅收縮這些項目本身會損失不小,更重要的是王偉對加大投入空調項目促使其成功也缺乏足夠的信心);但也舍不得立即下馬空調項目,因為下馬空調項目的損失會對當期損益造成重大影響,這是王偉無法接受的,也是不好向股東交代的,尤其是現金入股的新股東(投資機構)。

  這時的王偉已經失去了創業初期決定上條碼項目的果敢與膽識,變得優柔寡斷。想上,不能下決心集中人、財、物;想下,不甘心面對投資損失,不敢面對決策的失誤。一年多的猶豫和搖擺不定,使得空調項目成了流血不止的黑洞,無情吞噬著公司的肌體。

  急劇膨脹的副產品

  不僅如此,快速擴張造成機構膨脹、人員臃腫、效率低下。短短的四、五年時間智能集團在當地就成立了11家下屬公司,在外地又有15家子公司和合資公司。管理跨度之大,難度增加之快可想而知。

  隨著機構的擴張,公司人員急劇膨脹,成分也日益復雜,“空降部隊”帶進了各種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智能集團的企業文化由此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和巨大的挑戰。許多人進來時就抱著享福的心態,缺少奉獻意識和創業精神,享受在先、吃苦在后,這也必然影響到公司原有的企業文化和老員工的心態。

  公司上下都變得有些浮躁而不腳踏實地,如此一來,管理力度被大大地削弱,管理思想和精神也就難于貫徹到底,員工工作狀態渙散、效率低下、競爭力減弱成為了必然。各項目本已投入不足,競爭乏力,再加上文化變質,人心不齊,創業精神和進取精神衰退,各項目陸續出現敗象,兵敗如山倒已無可避免。

  撐到1995年,智能集團開始明顯地走下坡路,業務范圍開始被動地萎縮,創業人員也開始大量流失。只好又萎縮回到原來的主業,但時機已經錯過了。目前又回到了一個維持生存的小企業,人員也由高峰時期的近千人銳減到不足百人。

  附文:

  “減法王石”與“加法張瑞敏”

  1998年1月,亞洲金融風暴剛過,國務院總理朱 基視察深圳,問當地陪同人員是否有可能借房地產開發啟動經濟,萬科老總王石居然一連回答了四個“不行”,市領導惶恐不安,朱 基卻微笑頷首,當即聘請王石做自己的房地產顧問。

  能不順著總理的竿子爬,表明王石在房地產宏觀形勢和微觀經營上確有自己成熟的想法。他回答萬科是做什么的這個問題時,習慣于用排除法來回答,說哪幾項生意萬科不做。這就是他的所謂減法:反對多元化經營,主張專業化經營。因此,業界有“減法王石”之稱。

  開始創業的時候,萬科是做電器儀器的,以進口日本產品為主;后來什么都做,比如服裝、手表、飲料、印刷、首飾、百貨,“這樣說吧,除了黃、賭、毒和軍火不做之外,萬科基本上都做了!蓖跏@樣說過。換句話說,在企業經營上,他曾經是個風流情種,見一個愛一個;如今,他成了情圣,情感專一,只愛一個,那就是特大城市城鄉結合部的中檔房地產。

  有趣的是,中國的另一個著名企業家張瑞敏走的卻是一條相反的路。他領導的海爾公司從電

冰箱起家,當時是“干什么吆喝什么”,專業化。在萬科開始做減法的1997年,海爾卻開始大做加法,在全國范圍內大肆兼并收購,將自己的家電產品從電冰箱延伸到冷柜、空調、洗衣機、熱水器、微波爐、彩電、VCD、電話機、傳真機、洗碗機、電熨斗、吸塵器、燃氣灶等27個門類,共7000余個規格品種。

  用張瑞敏自己的話說:“如果你有一套空房子,我希望海爾能給你提供所有的電器產品!辈粌H如此,它還可以給你提供人體“電器”:假如你缺乏動力,請用海爾的“采力”保健品;假如你饑腸轆轆,歡迎你來到海爾的“大嫂子面館”享用美味佳肴;假如你對未來擔憂,請買海爾的保險吧……

  這叫什么呢?張瑞敏解釋說,這叫“以綜合優勢對單項優勢”。海爾的綜合優勢是什么?他認為,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優勢,是深入人心的品牌優勢,是一天申報18個專利、一天半推出一個新產品的技術優勢,是國內9000余個、國外8000余個營銷網點的市場優勢……

  因此,他也得了個雅號,叫“加法張瑞敏”。

  (選自《加減—— 博弈與設局的中國功夫》,吳家祥著 朝華出版社)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