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不完美考核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0日 16:16 21世紀經濟報道
公司組織尤其是CEO生產與成果的檢查難度越來越大 人造天堂 杰克·韋爾奇坦率地承認:“我很難找到什么例子來說明六西格瑪對律師和咨詢人員有何益處……他們的生活與方差無關。” 中國傳統文化相信道德高尚的人能言必行,行必果。郭士納(Louis Gerstner)就不抱這樣的幻想,他在《誰說大象不能跳舞》一書中非常肯定:“人們只會做你檢查的,而不會做你期望的。”經濟學家們關于委托-代理的博弈寫了很多論文,組織的實踐中則發展出一些雖不完美,但能實施的績效工具。 力求完美的同時,不妨聽聽詹姆斯·威爾遜(James Q.Wilson)在《官僚機構》一書中怎么說:“在管理層看來,政府部門在兩個主要方面存在不同:業務人員的行動,并且其行動的結果是否能被看到。第一個因素涉及產出……產出由部門做的工作組成。第二個因素涉及成果,產出如何改變世界。” “觀察到產出和成果或難或易。在極端的情況下,有四種部門:產出和成果都能看到,產出可以看到,成果不能看到,成果可以看到,但產出不能看到,產出和成果都不能看到。”上述分別被威爾遜稱為生產型、程序型、工藝型和解決型組織。借鑒這種思路,來研究一下企業。 顧名思義,制造業/部門屬于生產型組織,產出和成果都能看到,容易檢查。科學管理的先驅泰勒(Frederick W.Taylor)經過大量試驗,發現鐵鍬的最佳容量是21磅。相應用錢激勵工人,在管理史上留下經典地對話:“施米特,你是值高價的人嗎?……我真能一天掙1.85美元(當時美國鋼鐵公司裝卸工人日薪1.15美元)?我怎么不是值高價的人?我值。” 但也正因為如此,生產型組織普遍存在某種格雷欣法則:成果能量化的工作排擠掉成果不能量化的。很多重要,但是非線性的環境改變,感性的客戶需求、長線的技術進步都被忽視了。GE開展六西格瑪3年后意識到:方差(數值范圍)之外還有期望(平均值)。提出新口號:六西格瑪,在于客戶,為了客戶。 梅奧(George E.Myao)的霍桑試驗從另一角度發掘了泰勒的局限。工人的產出能看到,但是什么導致這樣的產出卻未必顯而易見。抱怨工作環境,可能想偷懶,也可能有親友病死的經歷,對健康敏感。即使重賞,兄弟義氣也會壓低最大產能,而管理者和工人很難建立同等的友誼,就無法了解和抵消這種作用。 今天產品正逐步被服務取代,相應白領占勞動力的比例也與日俱增,所構成的組織多屬于后三類,檢查的難度很大。六西格瑪深刻地改變了GE等很多公司,但杰克·韋爾奇(Jack Welch)坦率地承認:“我很難找到什么例子來說明六西格瑪對律師和咨詢人員有何益處……他們的生活與方差無關。” 對于服務的生產只有部分能看到。律師引用成形的法律,戰略咨詢公司引用成形的分析工具,但具體引用哪種法律工具,如何應用于客戶,都很難觀察。 成果容易看到,比如官司打輸了,就是工藝型組織;也有一些看不到,比如戰略調整要好多年才逐漸顯現成果,是解決型組織。 很多服務行業就采取與制造企業不同的架構,合伙人制相當于專業的管理者或專業人員的自我管理。更多的流程透明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成為生產型組織,服務業總是和客戶一起工作,遠離同事的視線,能了解很多文案無法傳達的信息。為避免道德風險,會計師們要承擔無限責任。 再來看職能的分工。財務部接近于生產型組織,盡管也很專業,所有管理者都必須具備相當的財務知識。財務部還輔助管理者進行檢查,如果已確定期望,檢查工作的成果容易看到,但到了戰略財務層次,接近解決型組織。1999年亞信的績效指標只有收入,次年增加了毛利和應收賬款,第三年毛利換成凈利潤。 人力資源部門有很多格式化的事務,而最核心的招聘及培訓,產出可以看到,成果(如果有成果的話)卻不容易看到。“人才”、“能力”等等概念都是見仁見智。程序型組織的管理傾向于標準程序、手段導向。招聘主管明白文憑和工作資歷不代表一切,但如果最終所用非人,他們能借此證明自己已經盡力。 銷售總泡在客戶那里,產出看不到,但能拿回來真金白銀的訂單。銷售雖然不算專業人員,銷售部門可以歸入工藝型組織。程序型組織拿固定工資的同時,銷售從訂單中獲得豐厚的提成。也正因為這樣的激勵和約束,很多銷售不擇手段,用賄賂欺詐打單,中國不成熟的體制,更加劇了這種風險。 套用28原則,20%的問題會被80%的客戶問到。在CRM等軟件的支持下,客服人員處理這些問題的產出和成果更加清晰。而另外那些問題,一部分能協同其他部門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實在無法解決,客服人員也應盡量表現出解決的誠意,挽留住客戶,就是手段導向了。 業務和職能人員以外的管理者,尤其CEO,是員工、股東和公眾關注的焦點,但戰略工作的產出和成果很難衡量,盡管很多戰略決策多年以后成為神話或笑柄。高管的薪資體系普遍涵蓋企業中長期的收益,但其實更多的時候也為格雷欣法則掙扎,最重要的是季報。 商業周刊曾經登過一篇文章,某著名電信公司由副總裁帶隊,指揮員工連夜將產品搬到某地,就可以入賬。一名員工跑得太急,結果摔倒在地。盡管如此,第二天的財報還是比預期低了1美分,股價狂跌了N多。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