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走向管理新境界――基于價值的管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 17:28 新浪財經
供稿:仁達方略 (文/王吉鵬) 一、現有的管理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現有的管理知識體系的建立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 1、是以泰勒、法約爾等人為代表的管理過程學派 這一學派的觀點更多的是從管理實踐經驗中歸納提煉出來的.因此,在知識體系上缺乏理論基礎和系統性,更多的是由后人給予補充。甚至一些被人們作為管理常識的“理論觀點”也缺乏事實基礎。到目前為止,這一學派形成了科學管理和行政管理兩大思想流派。科學管理流派最關心的是那些能夠最大限度提高產業工人勞動生產率的手段,而行政管理流派關注的焦點是什么類型的專業化和等級制度才能使組織效率最大化。應當承認,在目前的管理知識體系中,這兩大流派因其應用時間長、易于掌握和實踐而仍有很大的影響。 2、來源于相關學科的綜合 如經濟學、心理學、系統科學和社會科學等等,人們借助于這些相關學科的原理對管理問題進行說明,從而形成了行為管理(新、舊人際關系學派)、社會系統學派。這些學派關注組織中人的行為關系及企業組織間的相互關系。正是他們的出現,使得人們對管理過程學派的一些舊的假設開始質疑。 3、要是有學者們組成的決策理論學派和數理學派或管理科學學派 就其貢獻而言,“他們賦予了管理人員更清楚地看問題的手段和愿望,使管理學者和實踐者有了設立目標和對提高效率的措施的需求,在促使管理學成為一個富有邏輯關系的探險的過程中,他們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他們促使管理者回顧并不時地重新組織信息來源和各個系統。”但是,由于這些相關學科更多的在原有管理知識框架下對當時的管理活動給予解釋,所以,仍難以突破原有管理知識體系的局限性。 (二)、就目前的管理知識體系而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忽視創新 在現有的管理知識體系中,創新被視為企業許多活動的一種,對它的研究是置于有關職能下面,且把創新過程作為黑箱來處理。這種現象源于新、舊古典經濟學將創新作為外在變量處理的方法論。 2、企業效用的存在假設越來越偏離實際,從而導致對企業組織中激勵的認識偏差,甚至出現目的與手段的倒置。 在現在的管理知識體系中,企業的效用追求被假定為利潤極大化,這使得人們忽視了組織中不同主體效用的差異及互相關系對企業管理過程的影響。另一方面,目前的企業組織激勵也超出組織的界限,擴展到組織以外,企業內外主體間的互相激勵是以主線被聯系起來的。 3、信息的假定一直都是管理知識體系中最有爭議的問題。 現行管理知識體系認為,信息對于企業來說僅僅是如何獲取、怎樣處理和利用的問題,而這些通過計劃、組織控制一般是能解決的,因此,信息溝通自身被肢解在各個職能中。然而,當今企業的現實運作已經打破了上述格局,信息已經不僅僅是交易成本或會計成本的一個對象,而是改變管理規則和組織形態的根本原因,甚至是產生管理問題的根源之一。 4、基于效率的職能管理知識體系缺乏系統與綜合。 以職能劃分奠定的管理知識體系,談的幾乎都是企業內部個別獨立出來的問題。但是,企業先天既是完整的個體,沒有一項療法在實施前可以不考慮它對整個企業的影響。 5、基于當前管理理念的財務分析體系存在問題。尤其是以單一指標為核心的財務指標分析體系。比如,以凈資產報酬率(ROE)為核心的杜邦分析體系、以投資回報率(ROI)為標桿的“EBIT-EPS”資本決策分析方法、以市盈率(P/E)為主的企業風險與價值模型等。 二、向以價值為基礎的管理轉變 從集體產品的生產過程考察,價值創造-加工增值-價值分配及其循環過程是管理活動的根本任務,而知識的進化、組織選擇的復雜性、組織個性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等均是由許多類似的價值變化過程引起的 。基于職能的管理知識體系將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因素看成管理職能并據此形成理論體系不僅限制了管理的內涵,而且混淆了管理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從本質上講,計劃、指揮、組織、協調和控制等因素是組織在實現價值創在過程中可以利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不是管理知識體系的核心概念。從組織中管理存在的必要性看,因為組織中各個主體直接或間接地需要與其他主體合作,以創造集體產品,并從中實現自己的效用,所以,在組織形成和運用的過程中,人們從事各種活動及行為關系需要在良好的環境下進行,從而對“管理”提出了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組織存在的本質、主體行為的選擇與協調、組織與環境的關系均是以價值為基礎的,以價值管理為核心建立管理知識體系在理論和實踐上有著堅實的基礎。 三、VBM(value based management)----基于價值管理的定義 總的來說,VBM有三各層此的意義: 第一,管理: VBM是一種管理工具,一種控制手段,一種用以完成既定的組織目標而整合資源和任務的工具。 第二,方法, VBM是一種規定好的而且通常重復地執行一項活動或者一系列在整個組織內部產生價值的活動的方法,它是一種有力的紀律流程,明顯處于所有運營決策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股東價值最大化 VBM的目標是創造盡可能多的價值,或者換一種說法,將可支配的資源分配到最有價值的投資中去。在價值存面上VBM又是以下三者的統一體。 1、創造價值:用各種方法來增加或者產生最大的未來價值,使之達到組織的戰略意圖 2、管理方式,組織結構,文化,治理制度和溝通都是以價值為目的的管理。 3、度量價值(Valuation) 公司使命(經營理念):公司戰略;公司治理(誰決定公司的戰略并控制公司的各項活動);公司文化;溝通機制;組織結構;決策過程和系統;績效評價系統和激勵機制。 四、VBM----基于價值管理的基本特征 自從Alfred Rappaport(1986)提出的貼現現金流模型使價值最大化不僅成為一種管理理念,也變成一種可操作的管理技術,基于價值的管理(VBM)成為戰略決策、公司治理、過程控制、業績評價和并購擴張中共同的聲音。本質而言,VBM的目標就是創造價值,實現價值的增長。在公司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中遵循價值理念,依據價值增長規律和規則,探索價值創造的運作模式和管理技術,從而連續戰略并應用與所有對企業價值有影響的各個因素和整體經營過程中的一種決策與控制制度。 VBM是一個嶄新的管理命題,其定義和理論范疇并未完全取得共識;總結目前理論界對VBM的分析,筆者認為VBM作為一種管理理念,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方面: (一)機會成本觀念 只有公司投入資本的回報超過資本的成本時,才會為公司創造價值 (二)承認公司價值的多因素驅動 按照Rappaport的價值模型,影響公司價值的因素可以歸納為自由現金流量和資本成本兩大類因素,具體包括七個因素:銷售增長率、所得稅率、固定資本成長率、運營資本增長率、現金流量時間分布和加權資本成本等。決定公司價值的因素是多元化的,公司在追求價值最大化的過程中,VBM考慮了公司經營的收益、風險的互動,體現了投資報酬的深層次理解,將經營管理行為與長期財務目標聯系起來,這些行為必須在財務決策、業務流程等同時實施,公司在為股東尋求回報的同時滿足了管理者、債權人、供應商、員工、政府等共同價值需求,所以有人認為公司價值最大化的目標本身就是一個多方面利益協調且最終達到綜合最大化的問題。 (三)奉行“現金流為王”的行為準則 公司價值的概念不是基于已經獲得的市場份額和利潤數據,利潤不再是唯一使決策者們行動的數字,而是基于與適度風險相匹配的已經獲得和可能獲得的自由現金流量(FCF)。自由現金流量使公司價值的根源,其變化代表著公司實際的可控制支配的財富變化。公司價值本質上是投資者對公司自由現金流量追索權的大小,公司價值也當然取決于它在當期以致未來創造自由現金流量的能力。VBM觀念需要強調的是長遠的現金流量回報,而不是逐季度地斤斤計較每股受益的變化。 (四)決策模型化 企業的任何決策應當可以尋找到行為對企業價值的直接影響變量。將大量的變量納入一個分析模型中,使得決策從經驗主義層面走向準確的績效導向管理層面。在Rappaport提出自由現金流量(FCF)折現模型以后,人們繼續研究并建立了各種各樣的模型,大致包括三類: 1、經濟增加值(EVA)與市場增加值(MVA)模型 2、由波士頓咨詢集團和HOLT價值聯合會提出的投資現金流收益(CFROI)模型 3、由瑞典一家咨詢公司開發的現金增加值(CVA)模型,它也是從現金流開始,并對戰略投資和帳面投資加以區別,并認為如果五年的平均現金增加值指數的折線值等于或大于1,才意味著創造了價值。其中,現金增加值指數等于經營現金流的現值除以經營現金流需求的現值 (五)、以“過程”為導向 VBM強調“以過程為導向”,它包含著確立價值最大化的終極目標,以制定戰略、制定計劃、分解確立短期目標、激勵和指導員工為完成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行動,即戰略、組織、控制、評價等。它特別關注如何運用這些概念實現戰略和日常經營決策的連接,這正是價值型財務管理模式關注的焦點。 五、小結 在經典管理學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效率為基礎的職能管理知識體系難以滿足當今管理的需要。這種管理體系忽視了管理存在的基礎,忽視創新。對企業效用的存在假設越來越偏離實際,從而導致對企業組織中激勵的認識偏差,甚至出現目的與手段的倒置;對信息的假設和運用有誤;缺乏系統與綜合,忽視整合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基于價值的管理(VBM)成為戰略決策、公司治理、過程控制、業務評價和并購擴張中共同的聲音。VBM的目標就是創造價值,實現價值的增長。在公司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中遵循價值理念,依據價值增長規律和規則,探索價值創造的運行模式和管理技術,從而連接戰略并應用于所有對企業價值有影響的各個因素和整個經營過程中的一種決策與控制制度。 作者:北京仁達方略管理咨詢公司 董事長 王吉鵬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