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福萊特的管理哲學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15:56 《管理學家》
劉文瑞 茍歡迎 福萊特管理理論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她把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系統地應用到管理的實踐活動中。她的理論傳遞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信息:在人類社會的一切行為中,相互之間的聯系極為重要,可以發揮出巨大的作用。聯系和融合是貫穿她所有著作的主題。福萊特雖然生活在科學管理時代,但是從學術興趣和知識稟賦來講,她卻遠遠超前,開啟了社會人理論的先聲。按照雷恩的說法,“她既把泰羅的許多想法加以概括,又預測到霍桑實驗所得出的結論,從而成為聯系這兩個時代之間的一座橋梁。”(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變》) 環形心理反應 在福萊特生活的20世紀初期,心理學取得了迅猛的發展。福萊特是一個對新事物永遠懷有好奇心的人,她跨越學科之間的樊籬,開始研究心理學,并從埃德溫·B·霍爾特(Edwin Bissell Holt)所提出的“環形反應”中得到了很大的啟發。霍爾特是早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之一,是威廉·詹姆士的學生和繼承人,他特別重視人的行為“特定反應關系”。福萊特的管理理論,正是從這里起步的。 “環形反應”揭示了人類社會的一個基本事實:在行為過程中,聯系是普遍存在的,而且這種聯系不僅存在于刺激物與反應之間。更重要的是,聯系還存在于刺激物與之前發生的反應之間。這種學術式的術語,用事例來解釋并不難理解。以下象棋為例,首先下的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出棋,對手這時也會有相應的動作。但是,到了第二回合,首先下的人必然要考慮雙方已經形成的對弈格局,也就是說,他的反應不是單純地針對對方的動作,而是同時作用于自己的活動與對方動作之間的聯系。這個博弈過程不是簡單的線性刺激—反應模式,而是一個更復雜的環形反應(交互反應)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用心理學的觀點看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①行為是內部決定的,又是外部決定的;②行為是機體的活動和環境的活動之間相互交織的方程,也就是說,反射是針對某種關聯發生的;③通過相互影響的活動,個體和環境各自創造了嶄新的自我;④就這樣,它們開始了新的關聯過程;⑤因此,為我們帶來了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環境。在這種心理學看來,生活是一個多種變量相互交織、共同發揮作用的過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種所有的思想都從一個模子里鑄出來的惟一思維模式。一切一元論、目的論在這里都沒有立足之地。我們必須擺脫一切片面的觀點的限制與束縛,積極地在相關因素的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去研究它們。”(《創造性的經驗》)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反應不是針對僵化固定的環境,而是變動著的環境;環境的這種變化,又是我們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引起的;這種變動的關聯,總會引起某種增量。 環形心理反應對于福萊特的最大啟示就是“我們的行動幫助創造我正在對其做出反應的環境”。這就意味著,一個人的行為,不僅是對環境的反應,而且也是對“自己的反應改變了的環境”所做出的反應。再說通俗一點,就是我們的反應改變著環境,改變著的環境也在同時改變著我們。人們總是處于環境和自身變化的交錯互動發展之中,從而不斷有所創新。在福萊特看來,這種環境發展的觀點對于工商企業管理有著重要的意義。她曾經就這一點說道:“不僅對企業關系,而且對一切的人類關系而言,有一句話是至關重要的:既不要讓自己去適應環境——對這個世界而言,我們比環境更加必不可少;也不要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塑造環境——對這個世界而言,我們所有人或者我們每個人,都是微不足道的,遠遠不足以塑造環境;我們要做的只是考慮我們自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調整、相互影響的行為,這意味著我們和環境都發生改變。” 福萊特的睿智不僅體現在她認識到人類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更重要的是她還意識到這種互動會產生新的價值,即“這種相互影響的活動帶來的將不僅僅是調整,也不僅僅是均衡,而是‘增加值’,每一個增加值都意味著進步——個人的進步”。這種思路,跳出了“非此即彼”的限制,從互動關系中找出人類行為的基本機制,進而找出創新和增量的來源。福萊特給它起了一個很貼切的名字——“融合統一”。她還進一步指出,“融合統一”所帶來的增長,是一種“復利”式增長。這種“利滾利”式的增長不是機械式增長,而是有機式增長。所謂有機式增長,就是幾何級數式的增長,即“增長的增長”。 按照福萊特的觀點,如果把情境作為尋求增量的基礎,那么,通過兩個行動之間的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以及由此而創造出的價值之間的聯系,就可以達到“融合統一”的狀態。由此出發,福萊特的所有管理思想,都在這種互相聯系引發的創新中得到了拓展。 建設性的矛盾 一般人談到矛盾,都會談虎色變,惟恐躲之不及。而福萊特卻與眾不同地看到矛盾所蘊涵的積極意義,將它稱之為“建設性”的。這同時也體現了她的智慧:“環形的行動作為融合統一的基礎,為福萊特提供了建設性矛盾的思考要點。” 首先,福萊特正確地指出矛盾與分歧的差異,澄清了人們慣常思維的誤區。她認為,人們通常所說的消除矛盾,往往就是指消除差異和分歧。但矛盾和分歧是不一樣的,矛盾是沖突,分歧是差異。我們可以消除矛盾,但不能消滅分歧。我們必須面對現實和真相,而分歧正是現實生活真相中最基本的特征。害怕分歧是生命本身的悲哀。如果我們必須要用矛盾這個詞匯,那么,就沒有必要把矛盾理解為互不相容,更不能把矛盾理解為無效果無意義的沖突,而要把矛盾理解為表現分歧的正常過程。正是通過這個過程,具有社會價值的矛盾(即分歧)在增進所有人的福祉過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痕。 然后,福萊特提出:“讓矛盾為我們工作。”這一點初聽起來簡直不可思議,然而仔細品味卻涵義深刻。她是這樣說的:“正是因為世界上處處充滿著矛盾——分歧,正因為我們無法加以回避,所以我認為我們應當利用它。我們應該做的不是指責它,而是讓它為我們工作。”在這一基礎上,福萊特進一步指出: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矛盾沖突的本質,來衡量我們的進步。社會的進步與個人的進步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我們正是在矛盾中,在分歧中,不斷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在這一意義上,有人說過:“通過一個人所處的尷尬境地,可以了解這個人。”假設有一個人,他處于“我應該不應該去偷竊”的矛盾之中,那我們就可以認識到,他這種矛盾,正是一種自我道德的建設和努力完善自己的表現。同樣的,在企業組織中,檢驗企業生命力的標志不是看這個企業存在多少矛盾,而是要回答兩個問題:“你的矛盾是什么?”以及“你如何處理你的矛盾?”我們都希望,不要總是發生無意義的對抗性沖突。但是,我們同樣希望,我們總是擁有建設性的矛盾——擁有那種能夠引起發明的矛盾,擁有那種能帶來新的價值的分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她提出了“建設性的矛盾”和“進步性的分歧”這些蘊含著創新精神的術語。 融合統一 福萊特倡導用融合統一的方法來處理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矛盾沖突問題,她指出,解決矛盾一般有三種方法:一是支配控制,二是妥協退讓,三是融合統一。第一種方法就是斗爭的方法,即矛盾雙方中的一方戰勝另一方。從長遠看,這通常并不是成功的方法,因為失敗的一方會伺機報復,會尋求取勝之道,絕對的斗爭只會導致權力的轉移和換位,而沒有福利的增進。第二種方法在社會生活中被應用得相當頻繁,矛盾的雙方基于實力的差異而向對手做出不同的讓步,這在一定情況下是有效的,但這種讓步的結果是沒有任何一方完全得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問題只是得到部分解決,或被推遲解決,矛盾沖突往往還會重復出現。第三種方法才是真正的解決問題。所謂融合統一,“就是要找出一種使雙方都感到滿意而無需斗爭或妥協的解決之道”,這種方法意味著創造和進步。 對這種融合統一,福萊特以到圖書館看書加以說明。某人到哈佛圖書館讀書,希望把窗戶打開,而另一個也來看書的人,則希望把窗戶關上。一方戰勝另一方,則意味著其中一個人的愿望被完全否定;妥協退讓(如窗戶開個縫),則兩人都得不到滿足;但這兩位讀者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比如,把臨近沒人的房間窗戶打開,這樣,兩人都實現了自己的愿望,這就是融合統一。福萊特還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自己的方法:一個由奶牛場場主們組成的合作組織,都要向一個乳制品制造商收購牛奶的平臺上轉卸奶罐,但在誰先裝卸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差一點鬧得不可開交。由于乳制品廠位于山下較遠的地方,住在山上的人們認為他們應當優先轉卸;而住在山下、需要爬上山來裝卸的人則認為,他們要比山上的人走得更遠,因而自己應當優先裝卸。雙方彼此對立,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也被限定在只有這兩種可能性的樊籠之中,而對自己的“有理”執著不放,使他們不會去嘗試甚至想不到還有另外的解決途徑。最后的結果是,他們找到了一位多多少少有點專業知識的調解人,這位調解人提出了“第三條道路”,即改變收奶平臺的位置,使住在山上和山下的人們可以同時卸貨。所以,福萊特強調:“融合統一需要發明創造,聰明之處正在于認識到這一點,而不要讓思維被限制在兩種相互排斥的解決方案中。” 福萊特認為,融合統一可能是處理矛盾和分歧的最有效的途徑,但是她也認識到,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能夠做到融合統一。例如,當兩個男子都想娶同一個女子為妻的時候,或者當兩個子女都想繼承同一座老房子的時候,這種矛盾是無法融合統一的。關于這一點,她曾經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不是說生活中沒有悲劇,我想說明的一切只不過是:假如我們注意、重視融合統一的優越性,我們就可以經常地融合統一,而不是妥協退讓。” 由環形反應到融合統一,福萊特從心理學出發,對人類行為進行了哲學式推論,進而對社會生活中的差異和矛盾進行了邏輯分析,最終得出合作式的創造性發展思路。這一完整的思過程,構成了一個哲學上的連鎖反應鏈,建立起了福萊特管理哲學的基本體系。這一哲學色彩十分濃厚的體系,不但比當時管理學界的研究更為深邃,而且也給相關的社會科學領域帶來了新的曙光。后來在政治學領域興起的“第三條道路”熱潮,在經濟學領域試圖跳出亞當·斯密和凱恩斯兩極對立的研究思路,都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得到過福萊特哲學思想的啟發。社會科學中凡是跳出對抗性思維的新理論,不論是否直接來自福萊特,都無法否認其與福萊特的邏輯關系。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