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瑞
管理活動中,免不了要同各種指標打交道。但是,這些指標真的那么有效嗎?
有管理經(jīng)驗的老總,多數(shù)對這種指標式管理持有保留態(tài)度。在現(xiàn)實中,常常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你費盡氣力達到了當初設計的指標,而實際效果卻距離原來的設想差一大截,
甚至有時還會南轅北轍。比如,警察為了改善社會治安,擬定出破案指標,結果在實際操作中為了不但未能實現(xiàn)社會治安的好轉,反而增加了刑訊逼供。企業(yè)為了實現(xiàn)利潤,給員工規(guī)定出必須完成的硬性指標,結果在實際操作中有可能完成了生產(chǎn)指標卻未能實現(xiàn)利潤,或者實現(xiàn)了利潤指標卻罵聲四起。因而,有必要認真考慮指標式管理的局限性問題。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指標陷阱”。這種指標陷阱,來自于指標體系的“軟”、“硬”沖突,
各式各樣的指標,歸根究底無非可以分為兩大類——軟指標和硬指標。這兩類指標的區(qū)分標準,在于硬指標可以定量,而軟指標只能定性。在定量和定性的關系上,常常存在著隱含的沖突,即目的和手段的沖突,從更深層次看,其實質是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沖突。
一般情況下,定性指標是對經(jīng)營活動的價值取向定位。通過定性指標,可以表達出企業(yè)的使命,設定經(jīng)營的目的。而定量指標則是對實現(xiàn)企業(yè)使命、達到經(jīng)營目的的手段設定。通過定量指標,可以使企業(yè)使命變?yōu)槟軌虿僮鞯木唧w措施。因而,從本質上來說,定量指標必須在實現(xiàn)定性指標的前提下才有意義。如果背離了定性指標,定量就失去其價值所在。
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著一個不可解決的難題,即定性指標缺乏可操作性的問題。任何定性指標,不管說得多么冠冕堂皇,一旦沒有可操作性支撐,只能是一紙空文,充其量只能作為鼓舞人心的口號。所以,沒有定量化的衡量尺度,定性指標會難以實現(xiàn)。如果只有定性沒有定量,定性指標就失去其實現(xiàn)的路徑。因此,僅僅有軟指標,無法保證其落實;僅僅有硬指標,則無法保證其價值。
例如,在大學和科研單位的管理中,提高教學質量,提高科研水平,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仔細考察起來,這種基本要求很難衡量,什么才是高質量高水平,見仁見智,難以形成共識,更難以達成統(tǒng)一尺度。也許有人說,學者心中有一桿秤。毫無疑問,這種秤是存在的,人們常說“是非自有公論”,往往就是寄希望于這種良心天平。但是不可忘記,這種良心天平的“定盤星”和“秤錘”是模糊的,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良心秤只能用來自律而不能用來他律,它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缺乏外在的約束尺度。管理行為在一定意義上不是人的自我行為,而是通過其他人來達到某個目標的外在行為。因此,作為管理者,如何使質量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建立起他律的、客觀的外在標準,就成為管理活動區(qū)別于自我評判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說通俗一點,沒有可衡量的外在標準,管理活動就不可能進行。所以,在大學的管理中,衡量教學質量的尺度,就會變成可以統(tǒng)計、可以計算的種種數(shù)量指標,衡量科研水平的尺度,也會變成論文數(shù)量、著作字數(shù)、發(fā)表刊物級別等等外在要求。工廠里的產(chǎn)品質量要求,同樣會在管理者的手里轉化為具體的操作流程、用料規(guī)范、允許誤差、效率標準和成本核算等等。甚至服務行業(yè)的業(yè)務員,接待顧客的禮貌要求,會被相關專家設計為面帶微笑需要露出幾顆牙齒的量化標準。在正常情況下,設計這種外在的量化指標時,它是同良心天平的價值準則是一致的,是良心天平的具體化和數(shù)量化。像所謂的核心期刊,本來就是來自于對刊物質量的良心式評判;禮儀小姐露出的七顆牙齒,實際上就是對發(fā)自內(nèi)心微笑的一種量化概括。從這個角度看,可操作的硬指標,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問題在于,本來符合“軟指標”的“硬指標”,甚至是為了實現(xiàn)“軟指標”而設計出來的“硬指標”,一旦投入實施,就會產(chǎn)生出背離“軟指標”的異化。大學教授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論文,有可能違背學術良知,不管論文的實際質量而只看刊物檔次的高低;工廠的操作流程和標準規(guī)范,有可能背離保證產(chǎn)品質量的本意,以符合規(guī)范為由來開脫質量低下的責任;禮儀小姐可能面帶偽裝的微笑,而露出的七顆牙齒背后是對顧客的鄙夷神態(tài);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請客吃飯都不看是否可口舒適,而只看花錢多少,一頓十分便宜的便飯盡管好吃,但主人卻會因為過分“簡慢”而內(nèi)疚自責;如此等等?梢哉f,這種異化現(xiàn)象是十分普遍的,甚至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
自古到今,這種難題一直存在。就拿選拔人才來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曾經(jīng)實行過一種選拔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在“軟”的一面,主張“唯才是舉”,具體操作辦法是既要看候選人的家世出身,又要看其言行表現(xiàn),綜合家世和言行兩個方面,把人才分為九品。這種操作式設計,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唯才是舉”,否則,只是在定性意義上強調(diào)“唯才是舉”而缺乏客觀標準,肯定會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但是就在這種操作設計中,標準的軟硬程度有著明顯差別。家世是硬的,不服氣不行,而言行是軟的,可以眾說紛紜。從實際執(zhí)行的效果來看,很快就成為單純以家世選人,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政治,被時人批評為“立中正不考人才行業(yè),空辨氏姓高下”。甚至那些著名世家從兒童起就壟斷了官位,“崔盧王謝子弟,生發(fā)未燥,已拜列侯,身未離襁褓,業(yè)被冠戴”。一直到當代,在選拔干部中曾經(jīng)奉行過“有成份論不唯成份論,重在表現(xiàn)”的政策,看起來很全面,似乎無可指責,但在事實上經(jīng)歷過極左歲月的地球人都知道,“有成份論不唯成份論”的實施結果是把公民區(qū)分為“紅六類”和“黑五類”,并造成了特殊的“可教育好子女”群體。鑒古知今,歷史的教訓值得引起注意。文化的傳承作用,一個顯著功能就是避免重復性錯誤的多次發(fā)生。
管理指標體系的軟硬沖突在經(jīng)濟社會領域非常多見。作為管理人員,在要不要指標的取舍中,肯定會趨向于設計或尋找指標;在指標的軟硬沖突之間,肯定會趨向于選取硬性指標。從實際操作的角度看,越是硬化程度高的指標越容易執(zhí)行。從管理者的角度看,硬性指標不但具有明晰、可靠等特點,而且可以減少爭議,實現(xiàn)形式上的公平。從被管理者角度看,硬性指標一目瞭然,不易作弊,無需揣測,實施方便。從理性選擇意義上看,實際管理活動中人們肯定會向硬性指標靠攏。即使這種硬指標存在一定缺陷(例如,在設計之初就已經(jīng)同軟指標有所背離,或者在實施中產(chǎn)生了輕微地否定軟指標傾向),人們也一般會容忍。只有到了這種硬指標明顯阻礙甚至破壞了軟指標的實現(xiàn),產(chǎn)生了嚴重弊端時,人們才會提出質疑,加以修正。
管理者重視指標的作用,而且優(yōu)先考慮硬指標,從理性選擇的角度看是無可非議的。沒有硬指標,軟指標再好也難以實現(xiàn)。從哲學意義上講,就是在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間,工具理性具有優(yōu)先性。韋伯的科層官僚組織理論,正是因為突出了工具理性而奠定了他的學術地位。但是,作為管理者,時刻要牢記,工具理性是為價值理性的實現(xiàn)服務的。離開了價值理性,工具理性就什么也不是。這一點,正是韋伯式科層官僚制遭到學界詬病的癥結所在。實際上,韋伯自己也曾對這種強調(diào)工具理性的弊端深深感到憂慮。當代管理學大師杜拉克,在他的管理學論述中特別強調(diào)軟指標,即企業(yè)的使命和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杜拉克試圖把軟硬指標有機結合為一體。在由他倡導的目標管理中,他特別強調(diào)目標總匯。所謂目標總匯,其實質意義就在于使具體的硬指標必須服從抽象的軟指標,而抽象的軟指標必須分解為具體可操作的硬指標,在目標的上下協(xié)調(diào)中,盡可能減少指標體系的軟硬沖突。歸納起來,就是價值理性通過工具理性得以實現(xiàn),而工具理性必須受價值理性的約束。從這一意義上看,在現(xiàn)實管理活動中,對硬指標的過于熱衷以至于忘記軟指標,或者對硬指標的弊端深惡痛絕而必欲除之而后快,都是不足取的,F(xiàn)實中關于管理指標軟硬問題的討論,往往執(zhí)其一端。如果能夠從軟硬指標的統(tǒng)一性角度來考慮,則有助于解決一些現(xiàn)實中的突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