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年
如果要放棄名譽、地位,或者已掌握的經驗從零開始,試問有多少人能如此豁達?
也許絕大部分人覺得自己會因此失去很多而不甘心放手。
但也有一些人,他們知道,拋棄固有的東西便意味著能迎接更新、更廣闊的空間。
在從事攀巖運動25年、攀登過幾千條險峻路線之后,吉姆·柯林斯(James Collins)為自己聘請了一位專職教練。柯林斯是著名管理學者,著有《基業長青》和《從優秀到卓越》。他周圍的朋友都非常不理解他的舉動:對他這樣有經驗的攀巖者,即便最優秀的教練又能教給他什么?但后來的事實證明,他從教練那里學到非常多,柯林斯說,“最重要的一課并不是我還需要學些什么,而是我應該忘掉什么。”
不過,要理解吉姆·柯林斯的體會可能并不容易。在人們考慮新一年的愿望和安排計劃時,通常考慮的都是要達成什么目標、學會什么東西、繼續以往的成功和更加成功等。放棄以往的經驗、重新成為新手大概很少會成為人們新一年的目標。這里希望告訴你,在新的一年,你可能的選擇之一是放棄。
聽到這個觀點,很多人的自然反應是:“我付出艱苦的努力終于學會一些技能、培養出了才干、擁有了經驗和成功,怎么能選擇放棄?你所指的是不是在新一年掌握一門新的技能?”等等疑問。事實是,這里說的就是放棄。我們先從放棄的故事開始,它的含義比人們通常所說的“杯子滿了,就再也無法倒進水”的比喻要復雜得多。
難以達成的期望:學會放棄
我們這個社會普遍存在的共識是:“一旦一個人取得過一定水平的成功,那么這個‘水平’就成為一條底線。”
有的時候,你需要戰略性退卻。1993年,“飛人”邁克爾·喬丹在帶領芝加哥公牛隊連續三次奪得NBA總冠軍后,突然宣布退役。雖然當時引得眾說紛紜,但從事后看來,他所作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在退役后,喬丹成為一個蹩腳的棒球運動員,在棒球場上待了18個月。然后,他重新回到職業籃球賽場,他剛回來時,身體走樣,球技生疏,在最初的賽季,他也不是主力隊員。接下來,正如我們知道的,他很快再次煥發活力,帶領芝加哥公牛隊再次贏得三連冠。
如果喬丹沒有中間離開職業籃球賽場,他是否有可能創造后來的成功?不太可能。按心理學家史蒂文·貝格拉斯的分析,我們這個社會普遍存在的共識是:“一旦一個人取得過一定水平的成功,那么這個‘水平’就成為一條底線。”他人和我們自己都會這樣要求自己。
在三次獲得總冠軍后,喬丹的困境就是:人們和他自己很自然地期望他能獲得第四次成功,他處在一種“會失去一切而不會得到任何東西的困境”。他無法從接下來的成功中獲得多少心理滿足,而如果失敗,帶來的則是災難性的心理打擊。并且,這個時候,喬丹大概再也無法把籃球看成是小孩子在休息時玩的游戲,而是變成了單調和充滿壓力的工作。
但喬丹的暫時離開改變了一切。他再回到籃球賽場時,身體和球技都下降了,人們因而降低了對他的期望。當他取得好成績時,人們也不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就是喬丹,他就應該這樣,而可能會覺得這是他克服許多困難后才又取得的好成績。喬丹也因此重新獲得了“犯錯”的權利。并且對喬丹來說也有了新目標要去挑戰,打籃球重新變成了樂趣。
放棄很難,但不放棄更困難,因為你必須保持你的成功。你活在你和外界共同制造的不當期望之中:你是專家,不會犯錯,只能做得更好。這是一個自設的圈套:做得好這是你應該有的表現,做得不好是你不夠投入。沒有人能長久地生存在這種期望和壓力之中,更重要的是,在這種情況下,經驗束縛住了你,讓你很難再提升自己的能力。
突破經驗的陷阱:重為初學者
在積累了多年的攀巖經驗后,許多攀巖者會把自己看成是超級專家,因此不愿意從頭學起,重新成為初學者。他們陶醉在過去的習慣中,繼續攀登曾經到達的高度。
在聘請了專業教練、重新成為初學者之后,柯林斯發現了經驗的陷阱。當柯林斯在1970年代開始攀巖時,那個時期的攀巖路線通常非常陡峭,幾乎是垂直的,如果滑行下降,身體會撞擊巖石表面,皮膚會被擦破,四肢骨折也經常發生,因而在攀登老式路線時,要小心謹慎,防止從高空跌落。現代的攀巖路線雖然難度系數很高,但往往是向內傾斜10度、30度甚至50度左右,當攀巖者從高空下落時,不會碰到巖石。
柯林斯在接受攀巖教練的培訓時,依然延續過去小心謹慎的習慣,不讓自己跌落。但矛盾的是,在學習攀登新的高難度路線時,成功之前就是要經受多次跌落的考驗。如果沒有跌落,則說明所選擇的攀巖路線還沒有達到能力的極限。柯林斯的攀巖教練讓他首先學習的就是“勇于跌落”:“明年我要你準備摔1000次跟頭。”
接著,柯林斯的教練告訴他要學會退步。教練對他說:“你原來掌握的垂直攀巖技術妨礙了你的進一步發展,使你無法征服坡度更陡的巖壁。每當你遇到困難時,你總是借助你的臂力,這就是你為什么失敗的原因。”柯林斯很奇怪:“我一直以為我們本來就應該利用臂力?”
“沒錯,如果臂力有助于完成手邊的工作,那么我們確實應該好好利用。但是就你而言,過去對你幫助很大的力量已經成為阻礙你進一步發展的壞習慣—至少在攀登難度系數更高的巖壁時是這樣的。你必須從頭學起,學習掌握新的臂力。”
柯林斯在學會退步、成為初學者之后,掌握了新的攀巖技巧,又重新成為專家。在這個過程中,他體會到了突破的樂趣。但當他向別的攀巖者推薦他所學到的課程,鼓勵他們嘗試新方法、提高攀巖技術時,別人都不太熱心。柯林斯因而這樣反思道:“在積累了多年的攀巖經驗后,他們一直把自己看成是超級專家,因此不愿意從頭學起,重新成為初學者。他們陶醉在過去的習慣中,繼續攀登曾經到達的高度——而事實上,如果他們愿意重新成為初學者,他們將能挖掘出更大的潛力,征服更高的高度。”
駕馭快速的變化:勇于行動
今天的生活像沖浪:“你縱使看不到海岸或者天際,也要能踏著每一個千變萬化的浪頭。歷史和先例可能幫不上忙。”
除了難以達成的期望所造成的障礙、重復過去的經驗無法學習新技能之外,需要我們擁有新手心態的原因還有,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我們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對于即將發生的事情,沒有人經歷過;即便是相似的情境,經驗可能會束縛創造力和洞察力。對于那些自稱擁有經驗的人的最尖銳的問題可能是:你是不是真的擁有了20年的經驗?還是只有1年的經驗,只不過是重復了20年而已?
領導力學者沃倫·本尼斯用高爾夫和沖浪運動來類比過去與現在的差別—即便是到新的球場打高爾夫,你也能準確知道球洞在哪里,但沖浪者卻永遠不會經歷過去的浪頭。本尼斯這樣指出沖浪的挑戰:“今天,你縱使看不到海岸或者天際,也要能踏著每一個千變萬化的浪頭。歷史和先例可能幫不上忙。”
經驗或許能讓人避免犯過去的錯誤,卻會讓人犯新的錯誤。在新環境中,我們沒有地圖,因為地圖是前人走過然后制成圖的。信任經驗和不肯放棄,就是相信自己有一張并不存在的地圖。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是指南針,它不能幫助我們明確知道自己在何處,而是幫我們對大方向有一個籠統的感覺。
如果過分信任經驗,我們也就自然地失去好奇心。歷史學家布爾廷斯說,阻礙人類進步的首要因素不是無知,而是對知識和專業特長的盲目迷信。當你是初學者時,你總是在成長,但是當你擁有經驗,成長就結束了,同時失去的是本尼斯的這些詞語所描繪的特質:開放,愿意承擔風險,對知識和經驗如饑似渴,勇于向前,翹盼明天。
管理智庫:
下降是為了上升,走出S形曲線
“在頂峰上唯一的道路是向下”,這是困擾很多人和企業的困惑。英國管理學家查爾斯·漢迪描繪的S形曲線是應對它的最佳答案。
如果你處在圖中A點,下一步該如何走?很多人認為真正的轉折點應該是到達頂峰的時候,因而會沿著原來曲線發展的趨勢向上。當你到了頂峰時,由于那只是一個點,你很可能會錯過,因而繼續走向B點。但到了B點時,就進入必然的下落過程。
在A點向下,不是被迫的選擇。在這一點,一切都運轉得非常好,這時開始有所改變、向下走似乎是很傻的選擇。但這卻是最佳選擇,因為此時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信心十足,時間、資源、動力都足以讓我們渡過重新開始一個新事業的探索和掙扎過程。由于組織正處在上升期,領導者擁有威信,能夠有力地說服人們相信他將把大家帶向更好的未來。在A點,選擇開啟一條新曲線的人是明智的。
遺憾的是,通常只有到了開始下落的B點時,人們才能感受到要變革的壓力,但此時,資源被耗盡了,士氣低落,領導者因為把組織帶到下落的趨勢中也失去威信。此時把組織拉升到上升的新曲線上去,需要的力量是在A點開始變革的很多倍。
查爾斯·漢迪在用S形曲線解釋人生時說:“一個好的人生可能是,第二條曲線在第一條曲線消失之前就開始。當一個人長大成人并變老時,生活和偏見都發生了變化,每種關系有時都會需要它的另一條曲線。人們經常是太久地堅持他們舊的習慣和契約。當他們意識到他們需要那第二條曲線時,他們已經處在B點了,開始第二條曲線已經太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