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幸福感比心理平衡更重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 15:36 財經時報
彭亮 發改委今年初發布的報告顯示,1990至2005年,全國城鄉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在居民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從45.3%逐步提高到了63.2%。這表明,至少對于以工資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人群來說,工資收入是越來越重要了。 但從另兩組數據來看,這并未使人產生“幸福感”。2006年,全國在崗職工工資總額23439億元,僅占當年GDP的11%,大多數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基本都在50%以上;同為亞洲發展中國家,印度平均工資水平在2003到2005三年里分別上漲了11.45%、11.6%和14%,遠遠高于中國,而印度的GDP增速比不上中國。 另外,2007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總額突破2.6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0.6%,漲幅也遠超上半年國民經濟11.5%的增長速度,但職工工資的增長速度低于同期企業利潤和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加上全年漲幅預計將達到4.6%的通貨膨脹率,還是讓人有種無法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感覺。 不過,近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在研究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的消息,還是迎來各方叫好。 在此之前,曾經引發過針對“工資平均增長幅度”的討論,“ 事實上,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最重要的應該是解決“工資水平跟不上經濟發展速度”這一問題,畢竟廣大工薪階層更在意工資上漲給其帶來的幸福感,而不是壟斷企業高工資給其帶來的心理不平衡。道理很簡單,如果讓廣大勞動者在“限制壟斷行業高工資”和“讓自己的工資增長到與經濟水平相適應”之間二選一,結果應該不言而喻。 當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也很重要。經濟學里“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原理告訴我們,低收入群體增加收入會更有利于拉動消費,給窮人漲工資的“乘數效應”可能遠遠大于給高收入人群漲工資。畢竟,如果仍然還是“人均產出增長了63.4%”(國際勞工組織2007年數據)和“工資增長幅度為18.8%”(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7年前三季度數據)并存的局面,“國富民窮”的尷尬可能依然無法擺脫。 所以,縮小工資收入中的兩極差距,是“工資增長機制”的目標之一,卻不應該是唯一目標。人們在未來更想要看到的,恐怕是“中國職工工資增長速度追上經濟發展速度”的消息,而不是“不同行業工資收入差距縮小了多少之類的”喜訊“吧。-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