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三個如此:感悟自我管理三階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2日 06:46 《中外管理》

  人生,貴在人生本身

  又是一年。人老了,時間也走得快了。人老了,也越愛回憶往事。回憶往事,不外乎感悟人生。

  最近,我研讀了96歲高齡的大學問家季羨林的《談人生》,文化學者余秋雨的《人生哲言》,原文化部部長、著名作家王蒙的《我的人生哲學》,我還讀了涵蓋魯迅、胡適、朱自清、徐志摩、林語堂、俞平伯等歷史大人物的《人生隨筆集》。在電視上,我也喜歡看“藝術人生”類的節目,特別是聽到經濟學家茅于軾倡導感悟人生之理,很有共鳴。事有湊巧,程社明博士日前讓我為他《職業生涯——你的船和海》一書寫序,書稿也正是介紹如何早為人生作準備的學問。

  可以說,我飽嘗和享用了人生哲理大餐,如同在大海中搏擊,望到綠樹為蔭芳草綿綿的彼岸,欣喜中有些惆悵……這正是季老對

人生感悟而發出的“缺憾人生”。

  我想,人生的最大悲劇,是在他人生頓悟之日,也是無力做事之時,真是“等到懂事了,卻不能做事了”。一切要偃旗息鼓,一切要收欲放棄。正如晚唐大詩人李商隱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但人們卻忘了開頭重要的兩句,即“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這兩句是我的處境。“意不適”正是古人晚年缺憾人生的寫照,因為“向晚”之人想做點事真如古人入蜀,“難于上青天”了。

  我現在理解了:老人愛談人生,一者聊以自慰,二者也想從中找些有用的東西,警示后人。于是我這個小人物也想“作亂”,對人生發表淺見。這就是我的人生“三個如此”之談,以博讀者節日一笑。

  而立前,“理應如此”

  人生萬象,都脫不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30歲之前,是學習階段。父母、師長、朋友的話都要聽,幼兒園到大學的課本、課外讀物都要反復背誦。即使大學畢業了,到單位工作的頭些年也還是學習階段。日本大學生到工作單位都從最“簡單工作”做起,學新聞的送報,學工的進車間,搞研究的先“掃廁所”。要如此學習5年以上,才定終身工作崗位。顯然,30歲以前的人生,就是要在“理”上打下做人做事的基礎,以“理應如此”來指導人生。

  這30年,如能在“理”上做得扎實,下了功夫,就幾乎可以獲得一生成功的本錢。如果你只上過小學,初中就荒廢了,又沒有好好自學,隨后等待你的將是頭上一個硬硬的天花板,要想突破升遷是很難的。正像比爾·蓋茨說的:你是個初中生就很難當上CEO,也別想“自尊”,只有在你真的當上了CEO,人家才會承認,你才有自尊。

  在這30年中,又經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兩個主要教育階段。

  家庭教育主要是在頭10年。從教育內容看,是品格和習慣,重在習慣。此時養成良好習慣和品格,一生受益不盡。據調查:青少年犯罪大多與父母不在身邊,或父母離異與不和失教有關。相反,養成壞習慣,一生難改。名人自傳,無不談到小時候父母教育的深刻影響。企業界也是如此,如美國著名企業家艾科卡在他的自傳中提到:他節約的習慣就是父母培養出來的。除去家庭,就是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不外乎禮貌、節約、尊老愛幼、認真努力、規律生活等習慣、道德教育而已。

  這一個10年,小學二年級是關鍵,日本就有《小學二年級》雜志。意在通過道德與習慣的小故事,說明一種品格。我在日本高科技展覽會上,看到日本四個展館,都是針對小學生教育的展品,如:“

西紅柿樹”、“無源自來水”等,引起了兒童熱愛科學的極大興趣。尤其是“把教育納入一切活動中去”的標語讓我感到震撼。

  學校教育,多是在中學、大學的知識教育和方法教育。而方法教育被人們忽視了。如教育家蔣南翔同志所說:“要交給學生獵槍,而不是面包。”據教育學家調查:初中二年級是關鍵。如:初二的幾何學就是訓練思維方式的。當邊角關系找不到時,加條輔助線就解決了,這就是當今最時髦的“不為所有要為所用”的平行思維方式。

  知命中,“并非如此”

  這一階段是30歲到60歲這30年,即大學畢業后進入社會從事工作到退休的階段。從教育內容看,是以專業競爭教育和崗位教育為主。這是一個人從適應社會、適應工作到開拓事業、成就事業的階段。顯然,這是考驗人的專業水平、合作競爭、崗位能力的階段,重在實踐中總結和學習。這是人生最重要的關鍵階段,一世成敗在此一舉。

  如果說人生第一階段重在智商教育,那么這一階段就在于情商教育。只有知識,并不一定能成功地做人做事,更要靠能否認清環境、形勢與處理好人際關系,得到領導、同事、社會相關人士的支持和幫助,有能力團結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使事業獲得成功。

  人生這一時期,只有“物理”知識就不夠了,還要有“人理、事理”的知識,而“人理、事理”在形式上往往不是1+1=2的自然科學公式,需要的是社會知識,而社會知識不止是1+1≠2,有時還是負數。這就是“并非如此”的思維方式。所謂反向思維就是遇到任何事,準備做的時候,要問自己:不做行不行——作相反的方向思考,并與正向方案作比較。

  又如:美國一位企業家叫哈默,他干過12個行業,樣樣成功。為什么?就是他在上大學時,父親在臨死前對他說:別人說的做的不一定對,你要有反向思考,才表明你的成熟。此話對他的教育和影響,使其一生成功。

  在這30年中,能否獲得成就,稻盛和夫認為是三個要素在起作用。第一就是思維方式,其次是工作的激情和能力。他對后兩個要素的評價都是0~100分,惟獨對思維方式是負100到正100分,即思維方式如果錯了,成了負數,則激情與能力越大,越壞事。希特勒就是如此。可見,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對一個人一生的成就起決定作用。

  夕陽下,“不過如此”

  我這個“三個如此”思想的產生,是從“不過如此”開始的。而“不過如此”的想法是產生于一次與高層領導的秘書們一起吃飯。當他們回顧過去之后從餐廳走出來,共同說的一句話是:“不過如此”。是啊,我現已入古稀之年,回顧一生,深感60~90歲這30年與過去兩個30年是那么不一樣……前60年,我是糊里糊涂地走過來了,從未回味總結過。可是到了60歲以后,才明白事理,看待一切也都與過去不同。前60年,好像是一條小河在山峽中急奔的前30年,和在廣袤平原徘徊的后30年。而只有60歲之后,好像進入大海,立刻有一種心明眼亮、開闊的感覺,油然生出“不過如此”的意識。我高喊:我懂事了,我明白了——但我也沒有繼續工作的條件了。懂事而不能做事,是人類最大的悲劇。

  人生三立,年高位重之人,多在晚年寫書“立言”。之所以立言,也是一種洞悉宇宙卻無力回天的無奈。過去提倡“老中青”三結合,退休之人進入“董事會”,優勢正是“不過如此”。復雜問題在年老明白人眼里都是很簡單的。的確,真理都是簡單的。

  健康,也是“如此”

  前面三個如此,是人生“心理”三階段,與其適應的是“生理”三階段。301

醫院李大夫提出裝、破、保的“口袋理論”。

  0~30歲,是身強體健與日俱增的“如此驕橫”的時候。如無遺傳病,沒有后顧之憂,可以一門心思投入到學習與玩耍上。這就是“裝口袋”理論。

  30~60歲,是健康透支“做病”的“如此無知”階段。有句名言:“人死于無知”、“病在細節”。這就是“破口袋”理論。這個階段,上有老下有小,事業未成的精神壓力極重,只有靠加班加點以解燃眉危機。于是,身體透支,做病連連,英年早逝,在所難免。

  60~90歲,則是“保口袋”階段,即從身體健康的多方面去思考平衡。比如:營養和運動、食物酸堿性與各器官的健康等。最重要的是知識與健康、心理與生理的兩大平衡。

  (以上以及本期同主題的封面文章,是我和本刊同仁在新春之際,呈給讀者的一份薄禮。)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