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兩會,“山寨”毫無懸念地成為熱議的話題之一。
上海團的討論會上,全國最大民營企業之一的復星集團創始人郭廣昌,對中國移動上海公司總經理向山寨手機發難的議題,鄭重說道:“我們一定要對市場懷有敬畏之心!”
這,也許才是對待“山寨”更理性的態度。
而政協委員倪萍關于“封殺山寨文化”的提案雖然明眼人一看就知有失偏頗,但由此引發正反雙方的激辯,卻將山寨精神的概念濃縮得更加清晰了——模仿,與速度。
于是,山寨之爭的核心,終于浮出了水面。
去年,本刊曾經斷言,憑借著自身的速度優勢,山寨產品將像瘋草一樣的占據市場,這或許將成為中國制造突破瓶頸、沖出低谷的新生勢力。(見本刊2008年10月刊《山寨機:造反有理》)
時隔半年之后,這種力量果然迅速壯大。消費類電子產品領域已不能給山寨精神足夠的施展空間。而事實上,其他消費品類行業,也曾有過聲勢雖小、形式各異卻本質相同的“山寨階段”。
因此對“山寨”,絕不是簡單地棄或者守。應該說,“山寨”之形當棄,而“山寨”之神必守!
因為山寨企業的殺傷力并非來自“模仿”,而是“速度”!正是連山寨企業自己都喘不上氣的發現市場、響應市場、滿足市場的速度,掀起了勢不可擋的山寨旋風。而“模仿”,只是山寨企業在初始階段實現“速度”不可避免采取的手段而已。
“靈活”與“速度”,才是山寨精神之本。
而經過反復嘗試,山寨企業中的精英已經認識到:在現有基礎上一味“賭命”研發與品牌,好聽卻并不現實,唯有在規范化的同時保持住對市場的敏銳感知以及病毒式擴張的發展速度,才能從灰色的角落中成功走出。
那么究竟,山寨企業如何在“活法兒”升級、不再一味模仿的同時,依然捍衛原有草根練就的機敏與速度?——這是我們大聲提出的艱難命題,也是期待各界精英來共同求解的生死命題。
(紀 亮、楊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