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新浪財經

直面企業思想者的質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 14:24 《管理學家》

  韓巍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

  郭凡生說:“中國的學者沒有真正地去研究一些中國做大做強的家族企業,這不是中國企業界的悲哀,而是中國學界的悲哀……”他又說:“我發現中國現在最大的落后不是企業管理的落后,而是學術總結和商學院教育的落后。”

  嚴介和說:“中國大多數商學院的教育都是失敗的……”他又說:“中國90%的管理學教授不懂管理。”

  他們都是很有成就、很有閱歷、很有見解的企業思想者(沒有用“思想家”倒不是作者吝嗇,只是“家”甚至“大家”在中文里用得太輕易了),假如他們的“洞察力”夠強,其表述的逼真性夠高,那么由“90%不懂管理的管理學教授”所支撐的中國“商學院教育”就只能是“落后”、“失敗”,并令人感到“悲哀”的了!?我一直很好奇任何來自企業界和學術界的思想交鋒。也許是由于自己的疏懶,或者是因為國人好“面子”的積習,印象中,《管理學家》雖不乏批評管理學術界、反思管理實務界的各種聲音,但卻沒能像雜志宗旨所期許的那樣,呈現出一派觀點爭鳴的繁榮景象—比如針對上述質疑的回應以及再回應。

  不太了解雜志編輯們的確切想法,也像不少讀者一樣期待著一些學術大家,尤其是那些屬于“10%”的管理學教授們的猛烈還擊。可等待的時間稍稍有些久了,這就讓我疑惑—不知學術界是因為十足地傲慢,還是過分地謙虛以至于如此“冷落”了那些企業思想者的言之鑿鑿?或者是因為中國管理學術界的確忙碌,正急于和“國際”接軌,而不是從事郭凡生所倡導的“學術總結”。那么,當Mintzberg講“不是MBA,而是管理者”;當Pfeffer和 Fong 說“商學院的末路”(The end of business schools)時,是否又要說他們并不是我們要接軌的“國際主流”呢?

  人們常說認知上有“選擇性接受”、“選擇性扭曲”,以及“選擇性駐留”,一個慣于“我不相信”的自己,視聽范圍里也容易搜集到“質疑、批判”的東西。十幾年體味管理的心得變成“三言兩語話管理”(韓巍,管理學家,2008/1),對管理學院和管理教育的批評已夠尖銳。有一位草草看過那篇文章的同事曾調侃到,照這意思管理學院都該關門了。可如果管理學院真地關門了,自己的前途會怎樣?碰巧,最近剛剛讀到一篇有趣的文章,“管理學教師和學者能否成為有效的管理者:管理者能否成為有效的管理學教師和學者?”(Carol N Scutt,Can Management educators and scholars become effective managers?: Can managers become effective management educators and scholars?,Management Decision; 2004; 42, 3/4),萬一這條路走不通,那就得認真思考一下管理學教師這份職業的“正當性”了。說到底,作為管理學教師的我到底能給學生些什么呢?

  針對郭、嚴兩位先生的質疑,作者想給出一種個人角度的回應,盡管那顯然不是一個量級上的交流—正所謂拋磚引玉。

  首先,作者非常認同郭凡生所期望的“學術總結”,只是按照我的理解,那應該不僅僅是圍繞“中國做大做強的家族企業”,而是整個管理學術的重心應該向“社會學”傾斜。簡單地說,就是要搞清楚“今天的中國人怎么管理企業”,“企業里整天都發生些什么樣的事件”,“企業管理實踐中已經浮現出多少種模式、多少經驗”,“背后又蘊藏什么樣的機理”。不然,“成功接軌”的結果大抵只能是培養出越來越多成功的“管理學者”而絕不可能是大批具有成功可能性的“管理者”——誰會為這樣的管理學院永遠買單呢?

  其次,作為管理學教師,我們的價值似乎應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給學生最基本的管理知識,好讓他/她們在一個日趨成熟的職業平臺上操作相近的專業語言以便交流。我的印象是,管理學院在這方面做得較好,如果還能讓學生們擁有“國際化”的管理術語—比如中英雙語就更好。

  (2)引導并創造多種機會讓學生們嘗試一些能夠“解決問題”的“技術”。我的印象是,管理學院在這方面做得有好有差,當然,這和不同學院的使命、目標、課程安排以及生源息息相關。

  (3)鼓勵并培養學生們以“質疑-批判-探索”的態度和方法去挑戰各種“貌似普適性,實則局部性”的管理時尚、經驗及教條。由此,伴隨日后實踐經驗的積累,逐步形成個人對管理的獨特認識。我的印象是,管理學院在這方面做得不好,那些仰仗“標準答案-考試”的學院最不好。

  作者相信管理學院真正能領先于那些“企業大學”以及超越少數企業實踐者“成功經驗”的地方,恰恰應該是“學術精神”本質所要求的—對于“質疑-批判-探索”的始終堅持。因為理論上講,管理學院有足夠的人力、精力、時間,加上必要的財力,并選擇適宜的研究方法,去足夠長地、足夠寬地、足夠深地剖析各個國家、地區、行業中的企業管理實踐,并及時地反饋給自己的學生們。擁有研究背景和豐富管理經驗的郭凡生做不到,對商學院及管理學教授多少有些鄙夷的嚴介和做不到;即使堪稱管理教父的韋爾奇也做不到,能夠根本改變人類生活的比爾·蓋茨同樣做不到。

  最后,作為一個演化論的信奉者,我當然不認為管理學院可以批量生產出“企業家”以及什么“商業領袖”。因為那里面有大量屬于專業教育以外,甚至是教育以外的“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只能靠個人的經驗去獲取。

  綜合上述,我想強調(不是為了自己的飯碗—職業的正當性(其實中國今天管理學院的日子很好過),甚至也不是為了單純回應企業思想者的“質疑”,只是以我并不算漫長的管理教學、非常有限的管理實踐、個人十分粗疏的管理思考以及真切的感受),如果管理學院/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的學術研究不能夠與現實緊密相連,管理學教師不能幫助學生既掌握一套管理語言,又熟悉一些管理技術,最重要地是建立一種“質疑-批判-探索”的心智結構,也就是從我們的研究方向上,課程內容上、教學方法上做出大幅度的調整,那么,來自企業思想者“落后”、“失敗”、“悲哀”的斷言真有可能會成為我們最終的共同結局。

【 新浪財經吧 】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對話城市》直播中國 ·新浪特許頻道免責公告 ·誠招合作伙伴 ·企業郵箱暢通無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