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財智人物》:吳冠中大師背后的推手郭慶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1日 17:25 《財智人物》
9月11日20點56分BTV-5 財智人物首播 盡情關注! 重播時間:周三13:30 周六14:35 北京電視臺北美衛星頻道播出時間: 首播時間:周四18:15 重播時間:周五03:33 周五07:15 周五12:15 主持人:無論在藝術界還是拍賣市場,“吳冠中”都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他與徐悲鴻、張大千、李可染等都是我國近現代書畫界的大師級人物,在近幾年他的畫在拍賣市場上不斷飆升,成為眾多藏家追逐的對象。 解說:2005年,在香港“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會上,吳冠中的《魯迅鄉土組畫》和《龍須島社之家》均拍出639.2萬港元,成為本次拍賣的“雙冠王”。 2006年,吳冠中《長江萬里圖》油畫長卷引起了拍賣市場的“躁動”,3795萬元的成交價,刷新了中國內地油畫拍賣的最高記錄。 2007年,在北京保利的一場拍賣會上,吳冠中《交河故城》以4070萬元的價錢落槌,創造了內地當代藝術家國畫拍賣的最新紀錄。 主持人:在近幾年得拍賣市場上,吳冠中的作品價值迅速飆升,有人做過一個統計:2000年到2001年,吳冠中的作品價格在每平方尺四萬五千元左右;2002年到2003年,每平方尺在9萬元左右;從2004年到2005年,每平方尺的價格急速上升為26.5萬元左右。吳老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價值毋庸置疑,但是為什么會在2004年突然上揚如此巨大的幅度? 解說:2004年6月,吳冠中世界個人巡展在法國巴黎開幕。其后在英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家陸續展出,這讓很多西方人領略到了中國畫的藝術魅力,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吳冠中熱潮”。 2005年9月,吳冠中的巨幅作品在全國巡回展出,雖然僅有《高粱》《彩面朝天》兩幅作品,但卻在引發了國內的吳冠中現象。 美術評論家夏碩琦:他后來是越來越對藝術的形式錘煉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就是藝術的提純, 越單純,越做減法,內涵越豐富.這是他,我非常佩服. 藝術批評家賈方舟:我覺得這個反映了人們對吳先生藝術的愛好,大家都在追捧一件藝術作品的時候,價格就可能上去,這是個市場現象. 解說:吳冠中作品在藝術品市場上的強勁表現,引起眾多投資者的關注,“吳冠中現象”也成為了書畫投資中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在近幾年的書畫市場中出現了一個人,他的手中握有70多件吳冠中作品,市場價值達到了億元以上,被圈內人稱為“吳冠中專業藏家”。這個人就是郭慶祥。在外界他并不被人熟知,但是在收藏圈中他卻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 解說:2001年郭慶祥在公開場合提出“沒有鑒定家,只有研究員”一說,直接把矛頭指向了在收藏界占有重要地位的鑒定家。 郭慶祥:鑒定是必須要有結果,一個真的結果或是一個假的結果,但是我們用科學的手段,是判斷不出來的,它不符合科學性. 解說:隨后不久,郭慶祥又將矛頭轉向拍賣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有些拍賣行與畫販子聯手進行欺騙,假畫堂而皇之大行其道,造假者往往使用請名人提拔作序的手法包裝自己,顛倒黑白,讓人無所適從。 郭:拍賣行里面,現在不是在拍賣,是在搞股票市場,成了一個完全的一個投資理念了,所以我就覺得真的不好玩。 解說:2007年3月,郭慶祥又先后發表了《偽藝瘋狂》和《當代藝術中的“丑態圖像”——是垃圾還是商機?》兩篇文章,直言不諱的表達了自己對某些當代畫家的不滿。文中寫道:“時下,有的“當代藝術”作品價格在國際拍賣市場上屢創新高,一些作品充滿著惡濁暴戾之氣,他們已經變成了一種商業工具,這是藝術的可悲! 郭:現在不要大家什么都打著藝術這個擋箭牌,出來以后都是藝術家,都是藝術作品,其實這個概念全錯了。 解說:2007年9月郭慶祥發表最新文章《藝術的擔當》,向整個藝術品市場提出,要“金錢”還是要“藝術”的疑問。 郭:作為一個畫家,應當怎樣把最好的藝術畫出來給大家一個信心,因為藝術一定是有生命力的,不要那么浮躁,畫家不要光去畫錢,因為藝術不是機器。 主持人:郭慶祥的這些言論有人表示贊同,有人則認為過于偏激,也有人說:有些事情大家都清楚何必喊出來。 郭與吳講畫家 主持人:這郭慶祥不僅是膽大、敢說,而且還與畫家的關系頗為親密,前面我們說的吳冠中世界巡展就是他在背后出資 備的,當時為了這個畫展,吳冠中給提供了不少畫源。他與吳冠中到底是怎么認識的?怎么就能給這位大師辦畫展呢? 解說:郭慶祥與吳冠中的相識頗具戲劇性,故事還應該從90年代說起,1995年,吳冠中的作品《香山春雪》從美國回流至國內,郭慶祥在拍賣會上連續舉牌10多次,以40萬收入囊中,這是郭慶祥收藏的第一幅無冠中作品,之后又相繼買下了吳冠中的《潑墨漓江》和《竹舍》。 郭:我認為他是在打破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框子,沒有過被一些東西所局限住我非要如何如何,我非要如何如何,沒有。最后我給他總結還是很少畫家能像他一樣,是用真情能夠畫在這個畫面上的,這種真情的這種情感,我認為這種畫家確實很少。 解說:之后不久,郭慶祥在朋友的引薦下,有了一次和吳冠中見面的機會,他特意拿上了自己收藏的這三幅作品。 吳冠中與郭慶祥初次見面 吳冠中:小郭你們幾個過來 郭慶祥: 我跟您老過去看看 解說:《香山春雪》、《潑墨漓江》和《竹舍》,都是吳冠中的早期作品,由于種種原因《香山春雪》被送人,《潑墨漓江》被賣掉了,《竹舍》則是在一次展覽的途中意外丟失了,吳冠中從沒有想到他還能再次見到它們。 吳冠中:結果他是17萬成交,后來是他一聽就說那畫好在哪里哪里,他說五千萬其實都已經很值,很好一張畫,畫很大畫的很好,我還勸你真的要借展一下借你女兒的名義借展一下。 郭慶祥: 把墻給卸了也得展,老人家對這張畫很重視。 吳冠中:八十年代有一張好畫,至少你把它照個照片印在畫冊上。 郭慶祥:這個沒問題那是很好畫。 解說:第一次見面,郭慶祥就給無冠中帶去了一個驚喜,這讓吳冠中對眼前這個人產生了一份好感,之后郭慶祥又多次拜訪吳冠中,請教關于繪畫的知識,這兩個相差五十歲的人從此成為了一對忘年之交。 郭:我和吳冠中一談藝術,我們最低最低沒有低下兩個小時以上,一般都是最起碼一個上午,或者是一個下午,所以我在他們身上真的學到很多對藝術的認識,很多藝術上的一些學問。 紀實: 吳冠中:他這個發展呢,它是很自然的,一點一點抽象過去的,它是有規律的完全有規律的,它不是哪里忽然轉彎不是這樣的,它有個方向有個傾向,一步步就過去這樣的。 郭慶祥:所以我了解你的繪畫當中基本上就是五年左右完全是一個變化。 吳冠中:所以那個要你來看,要別人來看五年左右,我自己根本不知道哪年哪月是吧,我這一路走那么別人可以看到 哪段是不同了,哪的比較明顯的,對是特別明顯,像小孩成長他不知道自己長,我們知道十三歲了,他要發育了我們能看到的客觀階段,可他自己不知道,你自己知道十二歲十三歲有什么區別。 郭:他最叫我受感動的應該講,/就是說他為什么要撕了很多畫。他就說呢,原來也是吃飯,后來呢不是吃飯問題了,/要社會要負責任,要留下藝術品,不是簡單的一幅畫。所以他說了,實在收不上來的東西沒有辦法,只要能夠收上來的和在家里不好的作品,他全部都給燒掉了。 紀實:吳講撕畫 解說:吳冠中是我國近現代畫家的杰出代表,清貧一生,志力于中國畫的藝術創作,青年時期留學法國,回國后,將西方油畫與中國水墨畫相結合,創造出吳氏畫法,他的作品善于將世間平凡的一草一木,通過絢麗斑斕的筆墨再現,賦予新的含義,讓觀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給人美的同時,產生無暇遐想。 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個搞服裝的一個老人,90多歲,他就看好了吳冠中的一幅叫“寰宇雪”這幅作品,他說啊,這是中國藝術的偉大。我說您怎么解釋呢?他就說像夢幻一樣,無數想象,你賣嗎這幅作品,我說我不賣,他說你要如果賣的話我會放在我的床頭上。 吳冠中:我覺得很重視百姓,不光重視國家一定要重視人民,那么多的人民不了解你畫什么呢,所以我盡量畫的秀麗一點這樣一般人能看的懂。 解說:郭慶祥與吳冠中在一起,聽得最多的就是吳冠中作品背后的故事,往往這些故事都可以讓郭慶祥感動不已。 郭:他幅故鄉呢,他就畫了在一個他的家鄉,就是一個房子,一個河道,他完全是寫實的一個原創作品,那么河道的對面是有一棵樹,這棵樹就象征他的母親,他就說了,我的母親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因為孩子都出去讀書、工作,他就說了,這個母親已經80幾歲的時候已經雙眼失明了,也天天都是自己去到這個河套里自己去淘米,他認為他母親是特別堅強,沒有過給她的兒女添更多的負擔,有更多的要求,他覺得確實是一個很偉大的母親。 解說:《故鄉》是吳冠中在母親去世后創作的一幅作品,他將母親的堅強和偉大比為一棵蔥郁的蒼天大樹,用他對母親全部的愛繪制了整幅作品,寄托了對母親的無限思念之情。 郭:他每一幅作品真的都是用他的情感自身,自然的去繪畫表現。無論是什么抽象、具像,還是印象,他不論這個,都是首先它是一個真實的東西,是一個自然的東西,在畫面上我們都可以看到。 解說:那段時間,郭慶祥每天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去找吳冠中聊天,他聽到了吳冠中對于藝術、對于繪畫的理解和感悟,他看到了一位大師是在如何對待繪畫、對待生活。 郭:我隨后和他接觸很密切,他確確實實是一個每時每刻都在研究這個繪畫到底怎樣推動,到底怎樣畫出更美的作品,他真的是這么一個人,很刻苦。所以我曾經我也問過他,/也就是說他孫子了,我就說你學不學畫,爺爺畫畫都那么好,吳冠中馬上說,我的兒子,包括我的孫子我早就說過,一定不要他們畫畫,畫畫是個最苦的差事,要畫畫,他的意思就是說要畫得像,就是畫畫,我們所謂的工匠,他說那畫畫掙錢我不反對,他說要想成為一個好的畫家藝術家,不是工匠能完成的。 吳冠中:我對市場由市場處理的,畫價高的這些我一點都看不起,從來沒看起,當第一次人家告訴我高昌遺址賣了180萬,香港打電話來因為是好事,我一點感覺都沒有,后來凡是這樣的情況呢,有些記者告訴我創了什么高價了,幾千萬了,我說這個市場的心電圖不準確這個不算數,因為沒有經過歷史考驗,所以這方面我沒霸氣,不是靠畫的方面都是我的霸氣全不在錢上,我的霸氣就是誓信,我誓信我的東西將來能夠感人,關鍵能不能感人,所以我最注重感情,真感情,如果是真感情它就留的下去,永遠流傳下去,感情是假的,你不論多少錢,沒用! 郭:他確實很少參加什么活動啊,一些什么,他主要還是,他就是說一個真正的好的畫家是很苦的,沒有時間去多考慮其他的東西,除了寫生,更多的還是考慮繪畫自身的一些。因為他也屬于創新、開拓者,所以怎樣去開拓,大多數的時間還是在想怎樣是,還是在畫的本身去推動它的發展,自身的藝術發展。 解說:吳冠中經歷了動蕩的歲月,青年時期為繪畫受盡了磨難,苦難伴隨著他的成長,苦難給了他創作的激情,他把繪畫當成了語言,去表達自己內心深處最為細膩的情感故事。如今以至耄耋之年,對于繪畫的感情已深入骨髓,對于藝術的理解已超脫世俗。郭慶祥感到自己及其的幸運,可以坐在這里面對面的請教這位大師,可以坐在這里用心去感受吳冠中的藝術魅力。 紀實:吳冠中:現在都懶了,懶得洗筆了,都泡在水里,以前經常洗現在不洗了,這個調色板那我現在不向從前那么勤快,這個畫板越來越厚,沉的不得了了。都拿不動了。現在所以現在都不能拿在手里了,所以靠這個拉來拉去。畫畫的時候拉過去這樣子,畫, 這樣畫。彎不了腰了,這才方便現。 郭:在畫油畫是不是體力上有點累 吳冠中:對體力各方面都有關系 吳冠中:因為人必須要吃到苦,苦到頂你才知道味兒,你必須把黃連咬碎了,你才知道黃連的味兒,所以這些味兒都不知道一個藝術家是很難成功的 ,一個藝術家必須嘗盡人間的辛酸苦辣,他才能夠有感受,養得很好的家里生活很好啊,很小就送到美院了,這不是培養藝術家的道路,因為藝術的生長不是從這生長的,說句話是它是苦難生長的藝術真是這樣的東西。 郭:他就說就是一種責任吧,就是說要為這個社會,為后代負這個責任,因為藝術是要作品說話,不是數量來說話。 紀實: 郭:他就是說,原來有朋友幫他送煤氣罐,幫他買菜,他說這些人他都給過一些小的作品。就是他那時候也沒有錢,只能用畫來回報人家,他說真正有好多的官員來問他要作品,他說我一張都沒給過。他說很大的官員也問他要過,他說我都沒給過,他說當然了,人家也是喜歡,他說都沒有給過,只是幫助他生活當中,照理他的一些人,他還是給過一些這樣的作品。但是他說隨后也很難把這些作品收回來,到晚年的時候呢,他還是有一些感覺。就是說呢,一個藝術家,還是不能畫應酬作品。像這種送禮的作品啊等等,都不是原創性的東西,所以他感覺到留在將來對不起社會 吳冠中:這張畫很有紀念價值,這張畫也是有一些紀念,當年我畫壞了,然后我又改成水墨,水墨又出版了。剛改的 二次創作,30多年了在堅持重新畫 記者:30年前創作的東西吳老不太滿意 ,一直都掛在這兒嗎? 吳冠中:不是 扔在一邊了,準備要毀了。 解說:郭慶祥初涉收藏是并不懂藝術,他學習藝術鑒賞的途徑就是通過與大師的交流,早在1994年,郭慶祥就與中央電視臺合作拍攝了一部藝術片《八十瑰寶》,拍攝對象集吳作人、黃胄、董壽平、白雪石、古元等當時八十歲以上的中國老藝術家。 郭:拍這個片子的同時,畫家就講他的自述,他是怎樣一個藝術道路這么一個過程,所以他也就是說我們說的這個藝術的變化。 郭:我們也會用我們的頭腦去分析每一個畫家,他的水平肯定都是不是那么相等的,那么我們也能分析出來,就是說每一個畫家的思想。他為什么差一點,他是一個什么思想在支配他,他為什么好一點,他是有生活,他是對學術是怎樣一個,他樹立一個怎樣的教育,他為什么能有這樣的思想,我在這里學到了很多很多。 解說: 與畫家成為朋友,得到大師的點撥,對于郭慶祥來說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他憑借著從老藝術家們那里學來的知識,以及商人的精明,慢慢的摸到了收藏的門道。1997年,他放棄了從事近十年的家具生意,與萬達合作成立了一個專業收藏機構——玥寶齋。開始高調復出,在各大拍賣會上進行大規模的收購,并且無一贗品。 郭:就一般真假畫問題呢,還是要看它的出處,最主要是來路,我們行話叫來路清不清楚,那么當然了,在買畫的過程當中,那是拿錢去買作品,我相信拿錢買作品的人,時間長了以后,一定是很認真的對待每一幅作品,所以他還是有研究的。那么看畫的本身的技術含量,是不是符合這個畫家作者本人的作品,作為一個老藏家來講,還是有這個眼力。那么再加上它的來路是不是很清楚,再加上它是不是符合畫家還在世時候的正規出版,這個也很重要。等等多方面的原因,來斷定這幅作品。 字幕:1997年,以190萬元的價格購得李可染先生的名作《井崗山》 1998年,以340萬元的價格,購得傅抱石先生尺幅最大的一張獨創作品《虎踞龍盤今勝昔》 1999年,以188萬元的價格購得李可染先生的名作《漓江勝境圖》 2000年,以440萬元的價格購得八大山人的精品《孤禽圖》。 郭:其實所以有很多人就說,哎呀郭慶祥有錢,其實真的如果要光靠錢,我真的沒那么多的運氣,每一個運氣都給我了?沒有,不可能,我認為還是研究出來的結果。 主持人:大規模的收購之后,郭慶祥的手里不僅握有幾十件吳冠中作品,更是收到了傅抱石、齊白石、張大千、黃胄等大師的幾十件作品,藏品總件達到200多幅。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他卻開始賣畫。賣畫,直接將郭慶祥推倒了輿論的頂峰,人們對他的質疑達到了白熱化的地步,他大規模購買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為畫家辦畫展、拍電視的目的又是什么? 郭:好像一個藏家,你就不應當賣畫,我準確的跟大家說,全世界也沒有一個藏家說他沒賣過畫。如果要有,你給我找出來,一定不會有的。 郭:我還有一部分我愿意玩這個,就是來表現我郭慶祥對藝術的認識的準確性。我就有這個眼力,我有這個眼光。 原來你郭慶祥是個藏家,一賣畫就不是個藏家了,沒那么簡單,我可以告訴大家,你認為誰是藏家叫他把他的畫拿來和我比一比,看我們倆誰多。 解說:郭慶祥從1993年進入收藏圈,從一個門外漢到現今書畫市場上最強勁的購買者,這其中讓他收獲最多的,還是這些老藝術家們,從他們的身上他不僅讓學到了藝術知識,更是學到了一種人生感悟。 郭:我自身就是個商人,商人不好嗎?那么我是不是個藏家呢,我收藏的比所有的人可能還要多,所以我很標準的一個收藏家。我也證明了我在收藏當中的知識上的成績,就是說藝術是不是經濟跟進的,我證明了,一定是跟進的。 主持人:財富與收藏之間是否存在著直接的關系?這值得我們思考。如今收藏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民間投資,收藏人士遍及社會各階層,收藏品也是包羅萬象。不知道您有沒有去過北京的各大拍賣會看看,經常是門庭若市。不管是出于個人愛好收藏,還是出于投資收藏,藝術品的市場化運作,就是要讓中國畫在國際上擁有更大的影響力。 導 演:張燕 制片主任:王藝龍 北京電視臺財智人物欄目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