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有自身的邏輯,學術也有自己的獨立存在的理由。
自從7歲上學以來,筆者就再也沒有出過學校門。主要是因為自由慣了,難以忍受每日上班的羈絆與折磨。因此,不要說沒在企業待過,就連所謂的“真實世界”都沒有進入過。現如今頂著個管理學教授的頭銜,以學院派自居,每每胡說八道,屢屢大放厥詞,竟然沒有被EMBA們轟下講臺,并且還有個把企業家與管理者認為筆者所言甚有啟發。實在有些莫名其妙,同時不禁暗地里沾沾自喜。
由此,我常常想起葉公好龍的故事。葉公好龍,可以說好的是龍之影像體現,形跡姿態,特質意境與神情氣韻。滿屋子是龍,滿腦子是龍,滿嘴都是龍。而一旦真龍現身造訪,好龍之葉公頓時倉惶而逃,不敢正視,不敢承認,不敢接受。因此,世人斷定葉公并不真正好龍,是為好龍而好龍,是為以龍為談資而好龍,或者以好龍為由另有其他圖謀。
葉公式的好龍,難道有什么過錯么?應該說,從增進對龍的了解和欣賞(以及增進龍之間的互相了解、龍對外人對龍的了解之了解)的角度來看,絲毫沒有。首先,葉公畢竟是“好”龍,比那些不好龍、反感龍的人士,更應該被龍所理解與感激。其次,葉公好的畢竟是龍,或者準確地說,龍的意象,而不是大象或河馬及其意象。因此,葉公之好龍應該是比較接近龍之精髓與實質。再次,真正好龍,就必須與龍為伍么?不見得。好龍,欣賞龍之意韻,可近玩,亦可遠觀。
在某種程度上,旁側窺視,靜默遠觀,也許能夠跳出 “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盲點和誤區,從而更加準確地捕捉龍之意韻神情。實際上,任何一種學術領域(尤其是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基本上都是處于一種葉公好龍的狀態。既是好龍,就可能需要與龍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可以品味和欣賞。否則,便是親自下場,與龍共舞了。雖然與真龍共舞在某種程度上是必要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好龍者都必須如此。
所有的關于社會實踐的學說,都是關于實踐的抽象概括和意識性的再造,反映實踐,解釋實踐,但又終究與實踐本身不盡相同,正像藝術創造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比如,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或者田園詩人們描述的美好景象,只不過是一種概念性的意象和審美性的情緒感覺。真要在那種境界里生活,可能滿不是那么回事。但我們也不能說他們描述的有什么大錯(不真)。為賦新詩強說愁,藝術有自身的邏輯,學術也有自己的獨立存在的理由。
任何一種社會實踐,后面一加學字,就已經昭示了與實踐本身的距離與不同。比如,搞經濟與經濟學,搞管理與管理學,搞政治與政治學等等。在非常極端的情況下,實踐與學說兩者可能沒有必然聯系。這時,所謂的學,不過是學者以某種社會實踐領域為借口,平臺,或素材,玩弄自娛自樂的智力游戲。但在通常情況下,一個社會實踐門類與其相對的學科畢竟有極大的相關性與契合性。管理學關注的自然是管理,無論學院派與實踐本身距離多遠。葉公好的畢竟是龍。因此,請管理者不要輕易打發了學院派。我們是你們的朋友。
從本期開始,筆者受邀在本刊開設管理學專欄,稱為“葉公說龍”。霧里看花,隔岸觀景,仁智并鑒,橫嶺側峰。也許筆者對管理學之好,可以為增進大家對管理實踐的理解和欣賞略盡微薄之力。誠如是,則不虛此舉,亦可為葉公正名。
(2007年6月28日于阿姆斯特丹機場)
(馬浩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管理學教授,北大國際MBA教授兼學術主任,美國伊利諾依大學春田校區管理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