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從晉文公請隧看管理潛規則的消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 15:26 新浪財經

  張華強

  近日看到一則建設部“朝令夕改”的報道:先是出臺了一個限制建筑面積的顯規則,接著又拿出一個可以變通執行的方案,暗示了一種潛規則。不知這是誤傳還是確有其事,不過這使我想起了“晉文公請隧”的故事,原來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并不全是執行者的錯,也有某些“政策”暗示和誘導的作用,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企業管理中執行力扭曲的奧妙。

  “隧”是天子靈柩通過墓道安葬的一種方法,所謂“請隧”就是請求按照天子的禮遇安排自己身后事。“晉文公請隧”的故事發生在我國的春秋時期,這時的周王室已逐漸喪失了對諸侯的實際控制能力,各大諸侯都有覬覦周室的野心,作為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也不例外,所以他悍然“請隧”。這在等級制度非常嚴格的周代以前可不是一件小事,讓周襄王犯了難。經過一番權衡,周襄王硬著頭皮做出“不許請隧”的決定,但是攝于文公幫助他在郟邑復位的勢力,礙于“私德”,又對文公委婉地進行了一番解釋。那大意是說,我沒有同意你的請求是因為禮制“大章”不允許,但是你也可以看著辦,你“有地而隧焉,余安知之”,你有自己的勢力范圍,你按照你的請求那樣做了,我怎么能管得了,怎么能知道呢?于是他也就播下了執行力扭曲的“龍種”。

  在管理實踐中,從周襄王的這種安撫方式中不難聽出弦外之音。如果說周襄王所謂的禮制“大章”相當于現代的政策與顯規則,那么他所暗示的“有地而隧”的變通就相當于對策或者潛規則了。這種對策竟不用執行者費心去想,“政策”的發布者自己就已經為執行者設計好了,由此可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發明權當屬周襄王。不過,當時頗有實力的晉文王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貿然行事,潛規則畢竟是不可張揚的,盡管那時候孔老夫子為“禮崩樂壞”而痛心疾首,但是道德底線畢竟還沒有被公然突破,所以周襄王的做法還有值得稱道之處。

  用現在的話說,“有地而隧”就是在自己的勢力或者權力范圍內自行其事,既使有違“大章”也屬于自己的自主權,執政者既使知道了也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不過需要執行者自食其果。由此可以看出,“有地而隧”之類的對策的出現并不可怕,有時候把它挑明了也無妨,可怕的是拿這樣的潛規則招搖過市,反過來還要把帳記在“政策”上。

房地產商套取銀行貸款、廉價使用農民工、對腐敗進行贖買、權力入股,類似的對策做為潛規則的出現,在市場經濟中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把類似的對策當作“行規”和不行文的商業慣例,甚至公開把它拿出來為自己違背“大章”的行為進行抗辯,那么潛規則就成了顯規則,人們就不是在厭惡“對策”而是要懷疑“政策”了。在這里我們并不想指責大大小小晉文公們的有恃無恐,而是想指出他們的恃強凌弱是否得到了周襄王們確切的默許!

  據說現在

執行力扭曲的勢力已經部分的進入了決策層面,那么“有地而隧”大行其道時,問題雖然出在執行層面,但根子卻在決策層,那或許正是決策層面暗示或者慫恿的潔果。這絕非危言聳聽,從“晉文公請隧”的故事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這一點,只不過在當今的環境下,類似周襄王的做法絲毫沒有值得稱道之處,反而欲蓋彌彰。

  首先,決策者作出“不許請隧”的決定時顯示出做表面文章的無奈,就會使執行者產生姑且聽之的潛意識。據《國語.周語中》記載,周襄王在拒絕文公請隧時雖然講了百姓與政令的大道理,但講得更多的是小道理,例如不能“班先王之大物以賞私德”,意思是說,能否答應文公請隧也不是他一個人可以說了算,你爭這一點死生服飾的禮遇也沒有實際意義等等,總希望文公理解他這一番表面文章不能不做的苦衷。類似的“微言大意”如果發生在企業管理中,執行者當然心領神會,可以看出充分理解決策者沒有滿足自己提出的要求自有其苦衷,也只是暫時的迴避,自己完全可以相機行事。決策者如此表態,自己姑且聽之,不必當真。推而廣之,可以把決策者推出的政策都當作形式,都是在做表面文章。

  其次、決策者原則上不讓步,實際上打馬虎的雙重標準,為潛規則的出籠留下了空子。襄王在拒絕文公請隧時表現出了一些凜然正氣,雖然堅持的是“正義”的標準,但是他又指出,文公你有自己的封地,你在自己的獨立王國按什么規則辦事,我怎么能知道?這是又一種糊弄人的標準,而且它吃起來香聞起來也不臭。在企業管理中這種雙重標準也常常存在著,如果決策者事先就有類似的表態,等于給執行者對策的出臺開了綠燈,而且它不再是事后的默認,而是事先的承諾,比執行者自己悟出的對策危害要大得多。

  再次,暗示對策架空政策也可以有自己的理由,等于為潛規則浮出水面提出了可供選擇的理論依據。襄王拒絕文公請隧依據的是“前之大章”,但是他坦承“前之大章”也可以不執行,如果文公改了姓,自行“創制”,無需向周王室提出什么請求。這簡直就是在為對策怎樣行得通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案,剩下來的事情就是悉聽尊便。在企業管理中各種對策的出現當然也可以推出一套新說法,推出的新說法雖然不符合現有的“大章”,但是他可以利用其間價值觀的沖突,不把現有的“大章”放在眼里。潛規則與顯規則并行不悖,是非往往容易被顛倒。

  春秋戰國之際,諸侯從“問鼎”到“請隧”,以至于將“挾天子以令諸侯”從潛規則變為公開的爭霸旗幟,不能不說是力量消長的結果。襄王在拒絕文公請隧之后,之所以要向文公作那么多的解釋,就是因為文公有相當的實力,而襄王自己已經有名無實,只有等著退出歷史舞臺的命運安排。企業決策者如果讓執行者居于了強勢地位,正確的決策得不到有效的執行,自己還不得不服從于潛規則,那還不如自己“讓賢”完事。反過來說,要想在企業管理中治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僅僅抱怨執行者是不行的,必須從自身做起,使自己來一番“鷹的重生”。削除潛規則盛行的土壤,借鑒“晉文公請隧”的故事,強調以下幾點是必要的:

  第一,決策者在做出某項決策時必須考慮其可行性問題,勇于承擔應盡的責任。周襄王拒絕晉文公請隧之后,是不管他怎樣做的,實際上也管不了,由他看著辦。這就頗像有些企業管理者的做法,怎么說是我的事,怎么做是你的事。把決策與執行截然分割開來,看起來是在堅持原則,實際上是在推卸責任。雖然企業經營所面臨的市場情況瞬息萬變,需要賦予執行者一定的隨機處置權,但是也不能把放權讓利、責任承包等等當做把責任推給下級的辦法。在管不了的情況下還不如及早將這部分資產讓渡出去,由它真正的主人自負其責。

  第二、在守住道德底線的同時,對下級的執行狀況及時進行調控。文公“請隧”遭到襄王拒絕后之所以沒有堅持自己的要求,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他認為自己還有道義上的責任,還不敢公然把自己的姓改掉。由此可見,決策者在企業管理中必須將基本的榮辱觀貫徹到底,不能說一套做一套。當然,在利益驅動下,僅僅靠道德底線的守護還是不夠的,必須采取有力措施及時糾正各種違規的執行行為,否則就不必勉為其難,做別家的代言人。

  第三、在做出重要決策時必須克服權且如此的心理羈絆,力不從心時不如把決策權直接交給執行者。在嚴格的封建禮制中,文公請隧這件事本身就應當像“問鼎”一樣遭到痛斥,襄王進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暗示實屬無奈,也是一種權宜之計。但是禍根未除,終將無力回天。在現代企業管理中,隨著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參與決策的人受到部門利益、本位主義和任期目標等因素制約,往往使得決策表現出過多的利益權衡色彩,為執行者各取所需留下了可鉆的空子。因此在決策時必須擺脫利益小集團游說的制約,體現出駕馭全局的能力,洞察各種對策的動向,絕不受各種潛的規則的影響,更不能給潛規則留下市場。

  (稿件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