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查詢:

三千年中國兵法管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 22:04 《中國商業評論》雜志

  讀過《孫子兵法》的人,大多會產生兩個疑問:既然《孫子兵法》如此偉大,那么,在歷史上,在那個連年戰爭的時代,據說受到吳王闔閭重用的孫武,為何沒有什么顯赫戰績?假如孫武死而復生,在今天出任一家公司的CEO,他會用什么戰略來經營?

  -文/范衛鋒 廣州普天同慶文化傳播公司首席顧問

  《孫子兵法》不知是有幸還是不幸,被無數的研究者兩千年來注釋點評,以至于人們將它視作無所不容的萬能寶庫。可是,卻越來越少有人知道,《孫子兵法》到底講了些什么?它的核心在哪里?要弄清這點,必須回顧《孫子兵法》是怎樣產生的,弄清楚人類的幾千年兵法史,到底是一條怎樣的脈絡。

  早期的“群毆”戰爭

  早期的戰爭,是氏族部落之間的拼殺,武器極其簡單,甚至武器還和生產工具合而為一,遇上打仗廝殺,整個部落全線出擊,一場混戰,剩者為王,除了用圖騰鼓舞士氣之外,談不上什么兵法。就像企業史上的家庭手工作坊時代,談不上管理學。

  后來人多了,武器先進了,戰爭復雜了。黃帝、炎帝與蚩尤之間,打了著名的涿鹿之戰,黃帝率領的盟軍大勝,華夏文明奠定根基。那時還沒有成文的兵法,連語言文字還在萌芽期。后世流傳的號稱黃帝寫的《陰符經》,無疑是“偽作”。除了“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等個別句子外,基本是對宇宙、自然的玄談。如果那時有一些戰爭經驗的口頭總結,充其量也就像法約爾、泰羅這些人出現之前,工商業者的樸素經驗總結。

  不過,至少在傳說中,兵法和管理的細胞,當時就已經開始發育了。用商業的術語來說,開始出現松散的股份合作制(部族聯盟)、出現部門功能分工配合(用指南車統一指揮,排兵布陣)、用信息技術加強溝通(發明鼓傳遞情報命令)、宣傳企業文化培養“加西亞”(假稱王母派玄女賜兵符給他、上泰山封禪)。

  到了奴隸社會,戰爭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那就是方陣和編隊的出現。這與企業史上的泰羅制出現、福特的汽車流水線誕生,具有同等意義。只有在方陣和編隊出現以后,兵法上最重要的概念——集中兵力才有了可能性。沒有經過集中和編制的兵力,充其量只是群毆。即使是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仍然是雙方集中全部的兵力,然后全線出擊,亂殺一氣。據傳姜子牙(姜太公)所著的《六韜》,也是“偽書”,姜子牙對周的貢獻,更多的是政治謀略,而不是軍事戰略上的突破。

  集中兵力——兵法史上第一個偉大創造

  中國人運用集中兵力思想,早于西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32年,晉國和楚國之間發生城濮之戰,晉軍先引誘楚國的左軍深入,然后集中晉國的上軍和部分中軍,殲滅楚國的左軍(楚軍最弱的一支部隊)。

  在西方,第一個運用集中兵力思想的,是古希臘名將埃帕米農達。公元前371年,他使用密集楔形陣的新戰術,打敗了當時號稱天下無敵的斯巴達軍隊。恩格斯稱贊他“第一個創立了直到今天解決一切決戰的偉大戰術原則,不要沿正面平分兵力,而是把兵力集中在決定性地段進行主攻。”

  在兵法史上的第一個偉大創造——集中兵力思想出現之后,第二個偉大創造——攻擊敵人弱點緊隨著來了。漢尼拔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攻入空虛無備的意大利北部,集兩者之大成,遂成一代名將。時下流行的所謂繞開血流成河的紅海,開辟藍海的“藍海戰略”,也是“避實擊虛”戰略的企業版本。

  集中兵力、攻敵弱點的戰略如此有效,一旦出現就飛速發展。預備隊(中國兵書中稱為“握奇”)出現了,公元前48年,愷撒在法薩盧斯會戰中,使用了預備隊,決定性地擊敗了龐培;更復雜的陣法(如握奇陣、八陣圖)也出現了。孫臏的圍魏救趙戰役,更是把集中兵力、攻其虛弱的戰法用到了極致。更重要的是,圍魏救趙之戰,還有一個新的元素——攻打敵人的重心。孫臏直接進攻魏國的首都這一戰略重心,也就是《孫子兵法》中所講的敵人“所必救”,抓住了戰爭的咽喉。至此,貫穿后來人類戰爭的主脈絡,“集中優勢兵力,攻打敵人的虛弱重心”,就浮現出來了。正是在這個歷史時期,《孫子兵法》出現了,有幸前無古人,可惜后無來者。

  孫子十三篇兵法,其核心正是集中優勢兵力,進攻敵人的虛弱重心。“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倍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這種近乎“惟數量論”的論斷,說明對孫武集中優勢兵力的堅信;必須進攻敵人的重心,“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盡管要進攻敵人的重心、要害,但又必須設法使這個重心虛弱,至少是相對虛弱(相對于自己集中兵力所產生的優勢而言),“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死水微瀾的戰國后兵法

  令人遺憾的是,從戰國之后,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國的軍事戰略思想,和科技水平一樣,一直沒能產生重大突破。最后一部有影響的傳統兵書,是蔡鄂從曾國藩、胡林翼的著作中輯錄出來的《曾胡治兵語錄》,無非是對前人兩千年兵法的歸納總結。

  在《曾胡治兵語錄》中,帶有濃厚的宋明理學的治兵之術占有絕大部分,看來,士氣問題是當時軍隊面臨的嚴重問題,相信“政治因素”、“人的因素”重于一切的思想,也有充分體現。其中很多屬于管理學范圍,如“帶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于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諸如此類。

  在戰略思想方面,《曾胡治兵語錄》對集中兵力的認識,體現在“臨陣分枝,不嫌其散,先期合力,必求其厚”,深得集中與分散的真義。而對于戰爭的速度問題,則不像孫子兵法極力強調兵貴神速,而是強調“穩扎猛打”,因為當時的清軍,根本不具備“兵貴神速”的條件,哪怕真的快速挺進,那只是失敗的捷徑。曾國藩就靠著堅持“穩扎猛打,合力分枝”八個字,打敗了太平軍。

  在西方,愷撒之后直到中世紀末期,社會和科技死水微瀾,兵法也基本沒有突破。中世紀之末,戰爭開始進入熱兵器時代,軍事天才們的思想,也爆炸式地產生了。集拿破侖戰略思想之大成的《戰爭論》作者克勞塞維茨、提出史里芬計劃的德國參謀總長史里芬、提出海權思想的馬漢、“裝甲兵之父”英國少將富勒、《制空權》作者杜黑以及直到1996年寫出《震懾與畏懼:迅速制敵之道》的哈倫•厄爾曼,都是在那個時代的科技發展上,創造性地發展兵法。然而,究其精神脈絡,仍然不脫離“集中優勢兵力,進攻虛弱重心”這條主線,因此,也就不再多說。

  毫不夸張地說,所有這些西方現代兵法,在理論本質上,并未超出《孫子兵法》的范疇。問題在于,實踐《孫子兵法》的戰略所需要的條件,只有在近幾十年才慢慢具備。所以說,孫武并沒有取得顯赫的歷史戰績并不奇怪,這絲毫無損于他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超前的戰略思想家。那些殺人無數、橫刀立馬、馳騁塞北江南的名將、猛將、勇將,其中又有幾個人,對今天的我們仍有如此啟迪?

  孫武的致命難題

  《孫子兵法》的問題,就在于它太完美、太超前了,以至于有人懷疑他只是紙上談兵的高手,所以他沒有在歷史上留下顯赫戰績。究其原因,其實是《孫子兵法》的戰略需要許多條件,這些條件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冷兵器戰史上,從未具備過。同理,假如將《孫子兵法》用在企業中,仍將受到客觀條件的困擾,稍有不慎,很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為其所累。《孫子兵法》所面臨的條件難題,在它與《戰爭論》的區別中可見一斑。

  致命信息

  《孫子兵法》把情報、信息的完備和真實,視作指揮者的第一要素。“知己知彼,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孫武強調戰前必須“廟算”,“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

  每家公司都希望能掌握競爭對手、消費者、市場的每一個情報和細節,可事實上,我們對于競爭對手的情況、對于消費者和市場,知道得又是何其之少,而它們的變化又何其快。

  《戰爭論》的作者克勞塞維茨,對于情報和信息,是很悲觀的。他認為,“戰爭中得到的情報,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絕大部分是相當不確實的。”更可怕的是,有時候“一個情報支持、證實或補充另一個情報,最后,他不得不匆忙作出決定,但是不久又發現這個決定是愚蠢的,所有這些情報都是虛假的、夸大的和錯誤的。”隨便問一個企業的CEO就知道,“知己”尚且不易,更不用說“知彼”了。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信息化。美國五角大樓總部可以對每個士兵的戰場環境,通過衛星和士兵身上的裝備進行實時觀察,并進行指揮。麥當勞有一項計劃,準備在幾年內,在全球每一家麥當勞店都裝上攝像系統,美國總部將可以實時監控、管理每一家麥當勞商店的運營。

  致命速度

  除了信息,還有速度。孫武認為,“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它對那種舉全國之力而戰,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極其反對,認為那樣會“屈力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然而,人在戰場,身不由己。盡管拿破侖、希特勒也都認同速度的重要性,甚至以“閃電戰”而著稱,還是無可奈何地陷入了在俄羅斯的漫長消耗戰,最終如孫武所預言的彈盡糧絕而失敗。

  盡管大家都知道應該進攻敵人的“虛弱重心”,但是,只要戰線稍長,對方一旦贏得時間有了喘息之機,反應過來之后,立即會集中資源和兵力,維護被攻擊的重心或者原來的虛弱環節,重心更重,弱點變強,雙方就會陷入消耗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正是如此,二戰在最初的閃電戰、偷襲戰之后,也重蹈覆轍。孫子所講的“行千里而不勞,行于無人之地也”的理想情況,在現代戰爭中是很難出現的。

  虛虛實實

  在另一部古代經典兵書《唐太宗李衛公問對》里,李世民對李靖說,“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孫子兵法》的精華,在于《虛實篇》,舉世公認。以實擊虛,是孫武的核心理念。“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勝,避實而擊虛。”要想以實擊虛,就必須集中自己的兵力,分散敵人的兵力。分散敵人的辦法,是隱蔽自己的戰略意圖,使敵人無法知道該在哪里“集中”,而把敵人的意圖和形勢判斷清楚,用自己的“集中”進攻敵人的“分散”,實現以實擊虛。“(敵人)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孫武強調“以實擊虛”,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則推崇“以實擊實”。克勞塞維茨強調殲滅敵人的“重心”。“第一個主要原則是把敵人的力量歸結為盡可能少的幾個重心,如果可能,歸結為一個重心;同時,把這些重心的打擊歸結為盡可能少的幾次主要行動,如果可能歸結一次主要行動;最后,把所有的次要行動盡可能保持在從屬的地位上,總之,第一個主要原則就是盡可能集中地行動。”要攻打重心,就要集中兵力,“除了努力擴充兵員以外,戰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簡單的準則是集中兵力”,“任何分散和分割兵力都只是例外”。而且,他還頗有“畢其功于一役”的決戰情結,“一切用于某一戰略目的的現有兵力,應該同時使用,而且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動和一個時刻就越好。”當年IBM的小沃森傾其所有豪賭360機型,就是一次典型的克勞塞維茨式決戰。

  克勞塞維茨的集中兵力殲滅重心的愿景,成了一戰噩夢般的陣地戰和消耗戰。然而,一戰后,飛機、坦克、航母、潛艇、導彈、核武器的出現,使得戰爭的時間、空間距離——阻礙集中兵力的最大困難消失了,信息化的突飛猛進,又使得判斷敵人重心更加準確(尤其是對于美軍而言)。因為美國對伊拉克、阿富汗而言的絕對優勢,使得運用詐術、分散對方兵力形成相對優勢這套手段,已經不太重要。換句話說,使自己變得強大,比令對方相對削弱更為重要,其實,這種著眼于比戰爭更高層次的“大戰略”,正是《孫子兵法》的本義之內。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真諦

  在幾千年的兵法演進史中,所有具有生命力的兵法,都暗合了一條法則——集中優勢兵力,進攻虛弱重心。最近流行《藍海戰略》,所謂藍海,不正是《孫子兵法》所說的“虛弱重心”嗎?單就這點而言,《藍海戰略》并無新意,而《藍海戰略》的真正意義應該在于,它提醒企業不要忘記,企業的目標不是為了消滅對手,而是為了壯大自己,對得起股東,讓員工和社會滿意。

  太多的公司將眼光對準競爭者,忘了自己本來應該做什么。企業的目的,是成就自己。至于消滅對手,那只是成就自己的副產品。企業因為自己成功就消滅了對手,而絕不是因為消滅了對手才能成功。其實,這是《孫子兵法》在大戰略上的精髓,只是在戰國之后,被歷代只知窮兵黷武的武將拋到腦后、被尋章摘句的腐儒注釋得不知所云,以至于后人無從認識《孫子兵法》的真諦,把“道”忘得一干二凈,只抱著“術”坐井觀天。企業界也是如此,在錯誤的思想指導下,陷入了無窮無盡的以消滅對手為目標、南轅北轍的無底洞中。人們之所以遺忘《孫子兵法》的真諦,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后人遺忘了孫武的“大戰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只有春秋時期的戰爭,而不是戰國以后的戰爭,才最符合商業競爭的常態;也只有春秋時期的兵法和大戰略,才最值得企業經營者借鑒。春秋時期,以齊桓公、晉文公為代表的霸主,并不追求后來所謂的“統一天下”,而只是為了“稱霸”,即所謂的尊王、攘夷、禁抑篡弒、裁抑兼并。大家表面上仍然服從周朝天子的權威,齊桓公、晉文公是要維護以周朝天子為旗幟、以齊、晉為主導的秩序,所以,他們講究的是“富國強兵”,戰爭的目標,不是為了消滅其他國家,而是為了讓他們聽話,服從自己的秩序。所以,孫武才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用付出戰爭的慘痛代價,又能享受戰爭勝利的成果,這才是大戰略、大境界。

  春秋之后,《孫子兵法》盡管被捧到高高的神壇上頂禮膜拜,其“富國強兵”,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真諦,卻漸漸為人所淡忘,后人只對他那些制勝沙場的“術”有興趣了。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