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查詢:

關于中秋的故事:唐駿是如何發月餅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 16:33 新浪財經

  商振 博客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都和吃有關,即將臨近的中秋也不例外。中秋節吃月餅、賞月是這一天必不可少的節目。

  相傳中秋節吃月餅始于元代。當時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使得廣大人民不堪忍受紛紛揭竿而起。朝廷肯定不會讓自己的江山如此簡單的就被推翻,于是開展大規模的搜查活動,各地起義軍間傳遞消息就十分的困難。后來劉伯溫想了個主意,命人在餅子里塞入“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再派人分頭送到各地起義軍中。八月十五那天,各地義軍同時響應,開始了全國范圍內的農民起義。

  后來朱元璋得了天下,便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八月十五,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

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本人不是研究歷史的,究竟這段傳說是否屬實也就不是我所能判斷的,而且這也不是我關心的內容。但對于這個傳說,結合到管理工作當中,個人覺得還是有幾點可以探討的。

  禁止是不可能讓事物消亡的

  元朝統治者,是整個國家的管理者。在其位,他肯定不希望各地起義軍能夠順暢的傳遞消息,所以他采取的是高壓政策-----大規模的搜查活動。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起義軍還是以自己的方式—--傳月餅的形式傳遞了起義信息。從管理的角度來講,元朝統治者在這件事情上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是失敗的。

  那么,這一管理措施為什么會失敗?因為他從一開始,就把整個事情演變成了一場貓捉老鼠的游戲,統治者是貓,起義軍是鼠。于是整個事情就是圍剿與反圍剿的較量。但任何措施都有其漏洞,就如同所有的盾都會有矛可以刺穿一樣。而事實上,這種圍剿本身就是不可能成功的,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國歷史上任何的朝代變更,都是被起義(無論是農民起義還是宮廷政變)所取代的,也許可以撲滅一次、兩次,但往往是“是驅民而為盜”,會有更多人的參與到起義中來。因此高壓不過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措施。

  有頭發誰想當禿子,老百姓很簡單,他只希望自己可以安安穩穩過自己的太平日子,沒有壓迫哪來的反抗?去看中國任何一次農民起義都是從統治階層的狂征暴斂開始的。例如明后期的1958年至1627年,為抵抗金兵,朝廷多次加派賦稅,稱為“遼餉”。起義最早,規模最大的省份就是被征收稅賦最多的陜西、河南等地。由此可見,不改變統治階層的某些政策,再怎么高壓,也還是會有起義軍;再怎么禁止,也還是會有相應的破解之道,只不過是時間早晚而已。由此可見,如果企業真的出現了動蕩,僅僅是安排幾次會議,采取一些封鎖措施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關鍵還是要切實根本的解決問題的源頭。

  文化意義的根本所在

  在這個傳說中,朱元璋很聰明的一點就是:把簡單的月餅上升到文化的層次。他在取得政權以后,沒有忘記這塊月餅,而是把月餅作為節令糕點,于是吃月餅的習俗,八月十五成為了中秋節。

  根據傳說,月餅對于明朝百姓來說是有一定意義的,是它成就了義軍推翻殘暴統治的偉業,使得百姓有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吃月餅實際上是心存感激的,能夠加深百姓對朱元璋的感激之情,加強了朱元璋個人的皇權威信。同時,朱元璋把承載了特殊意義的月餅作為“獎品”賞賜群臣,這又是棋高一著。作為大臣,皇帝對他們的賞賜本來就是意義重于內容,而這種有意義的物品,正好符合了這個要求:月餅是“開國功臣”,得到月餅的當然也是“國之棟梁”。同時又可以讓這些臣子“憶往昔”,多回憶那段“崢嶸歲月”,也免得日子過得舒服了就忘記了過去。

  同樣是發月餅,有一個唐駿還在微軟時的故事值得一提。很多公司中秋節都要發月餅,但成為了一種形式后,大家就習以為常也就不當回事情了,但不發員工又有意見,發月餅成了個麻煩事。可唐駿發月餅就不這么隨便,他幫員工給他人送月餅。員工只要把要送的人的地址寫明,公司就會把月餅快遞過去,而且還附上還有唐駿親自設計的中秋祝福

賀卡,再寫明公司一年來的業績和成就。這樣一來,員工不僅感到企業的人文關懷,而且還覺得在微軟工作很有面子,工作積極性和滿意度也就提高了不少。

  (稿件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