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孔子為何推行禮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 14:13 《管理@人》

  - 本然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篇: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淵問老師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得很詳細:“用夏代的歷法,坐殷代的車子,戴周代的禮帽,音樂就演奏《韶》樂和《舞》樂,舍棄鄭國的樂曲,疏遠諂媚的小人。因為鄭國的樂曲很淫蕩,諂媚的小人很危險。”

  孔子在這里談的是禮樂教化問題,這屬于企業文化建設的范疇。企業文化即指關于企業的文化,定語是企業,什么樣的企業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文化,這是因果關系。這里的重點是“化”。何為化?化育萬物,有潤物細無聲的意思。文即指企業發展到不同階段表現出來的狀態,這種狀態往往是由企業的創始人的價值觀和理念高度所決定的。創始人的價值觀再優秀,若不能形成一種氛圍來讓企業的成員理解并甘于接受,愿意實行,那也是沒有價值或者或沒有用處的。而且價值觀這種意識形態,必須通過自愿接受的方式受到傳承,而不能通過強制性的方式去推行。

  所以,針對顏淵的提問,孔子用六個方面點出了這個問題的重點: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

  在古代歷法中,有夏歷、商歷和周歷之分,但在春秋的孔子時期,則是三歷混用,夏歷就是現在使用的陰歷,因為他合于農業耕作的時令,所以又叫做農歷。商歷以陰歷十二月為正月,較夏歷差一月;周歷以陰歷十一月為正月,較夏歷差二月。今仿歐美用陽歷,有些類似于周歷。但由于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所以即使近代政府曾提倡用陽歷,但民間依然以用陰歷為主。孔子一貫注重民生,主張和諧社會首先要富民裕民,所以他首提推行夏歷。

  民生國計乃是大事。這體現于人民的吃穿住行當中,所以孔子接著提出了一套使用標準:乘坐殷商的車子,戴周朝的帽子,聽《韶》和《舞》一類的音樂。這類似于現在一句順口溜“人生四大美事”:住美國的房子,娶日本的老婆,找法國的情人,吃中國的菜肴。

  車子是春秋時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殷商的車子,多為木質,質樸而簡便,非常易于普及,所以孔子認為用這樣的代步工具,既有利于提升時間的使用效率,又有利于節儉和實用理念的推廣;冕,在古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周禮有六冕,華貴而不奢靡,行禮儀時穿戴最為合適。因為服飾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精神面貌,也體現了一個人的審美水平,所以孔子看重它在教化中的作用;樂為心聲,能夠直達人的內心,潛移默化的影響人的心智,譬如國歌能夠催人奮進,而靡靡之音只能讓人胡思亂想。所以孔子提出了兩種音樂的標準,并以鄭國的音樂來做對比,要求禁止鄭樂的傳播而導以雅正的韶樂。可見,孔子并非是一心復古,他所宣揚的恰恰是整合各個時代、不同國家的精髓為己所用。

  可惜的是,前幾年流行的所謂CIS(企業形象識別系統),反而是從國外引進的新概念。隨著中國企業的發展、成長、成熟,也開始設計企業的服裝,聘請專人譜寫企業的歌曲,制作企業的旗幟,這一切都是為了營造一種企業文化的氛圍,為了化育企業中的每一個成員。

  管理企業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文化管理的核心是營造氛圍讓企業成員自覺遵守企業秩序,營造氛圍的關鍵是要從人性的角度入手,博取百家之長,吸取別人的優點整合成為適合自己企業的東西。

  這大概就是孔子推行禮樂的本意吧!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