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創新路向何方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1日 15:15 《競爭力》 | |||||||||
文/方向明 從“實業立國”,再“科教興國”,到“創新型國家”,國之根本歷經百年演進。當中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只有三條發展之路可供選擇:資源型,依附型,創新型 “自主創新”成為一場運動是正常的,因為以運動方式推廣普及新事物是中國的一種
“自主創新”對于中國具有革命意義,并將產生深遠影響。但其深刻意味很難被今天所理解:“自主創新”,是“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是“十一五”規劃的“重大戰略著力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中國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 從“實業立國”,再“科教興國”,到“創新型國家”,國之根本歷經百年演進?v觀世界,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它們都做出了決定未來命運的歷史抉擇,分別走上了無法回頭的三條發展之路:一條是“資源型”,另一條“依附型”,還有一條是“創新型”。中國如今也站在這個歷史門檻上,以“創新型國家”定未來。 近看10年中國智慧的結晶:“與時俱進”,“三個代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和平崛起”。而億陽集團董事長鄧偉有一句很深刻的話:“創新型國家”將是這些思想智慧變為現實結晶的催化劑。 在2004年舉辦的“第三次創新浪潮.首屆中國企業創新年會”上,產生了一個頗具預見性的論斷:在新中國56年的歷程中,第一次創新浪潮以“在封閉狀態下的獨立自主地創新”為特征,第二次創新浪潮以“在開放狀態下的全面引進式創新”為特征,第三次創新浪潮將以“在開放狀態下的整合型自主創新”為特征。 然而,思想不等于現實,預見不等于結論。創新難,自主創新更難,原創性創新則難上加難。方正集團董事長魏新的高見是,“創新型國家”有兩個基點:國家創新體系為主導,企業創新體系為主體,互為支撐,互動俱進。 魏新是實踐出真知。他認為,絕大多數中國企業已經從“仿造階段”過渡到“制造階段”,只有少數企業能夠走到“創造階段”。但方正集團就是從“創造階段”起步的,這源于國家創新體系與企業創新體系的互動 改革開發27年來,中國企業走了兩條正路,一條是“技工貿”,一條是“貿工技”。走“技工貿”道路經受住考驗的是方正集團,這家企業真正擁有原創的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更難能可貴的是其持續創新20年,從激光照排技術到網絡出版技術,但方正的自主創新僅成功于一個相對狹窄的領域。走“貿工技”道路初見成效的是華為公司,其他企業是“貿”和“工”成功了,到了“技”這個臺階已氣喘吁吁,備顯底氣不足,因為自主創新需要精神和能力,華為為此歷經15年的培養和積累,盡管表現值得尊敬,但也必須承認,技術差距依然明顯。 “快速做大做強”是眾多中國企業追求的目標。中國企業家普遍認為,大不一定強,但是不大很難強。如今,絕大多數中國企業都遭遇了發展的瓶頸和增長的極限,因此多元化與國際化成為直接選擇,兩者都在追求規;。 但億陽集團董事長鄧偉卻畫出兩個“金字塔”:一個是“正金字塔”表明全球產業鏈與產業布局,極少數研發核心技術企業是“塔尖”,一些雖無尖端技術但擁有國際品牌的企業是“塔腰”,眾多的既無技術又無品牌的制造企業構成“塔基”。另一個是“倒金字塔”表明全球價值鏈,擁有核心技術企業的利潤率為20%以上,擁有國際品牌企業利潤率為在10-20%之間,制造型企業利潤率在10%以下。 臺灣宏基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對此的描述更為簡潔----“微笑曲線”,兩個高高翹起的嘴角是“技術與品牌”,下唇的底部是“組裝加工”。 方正集團董事長魏新認為,自主知識產權即技術與品牌,自主創新主要體現在技術研發與品牌塑造上。但中國企業目前很難在核心技術上重大突破,也難一夜之間打造出國際品牌。因此,積小勝而成大勝的“持續創新”最為現實。而實現“持續創新”的三大關鍵是,創新導向型戰略,在創新中學習,激勵創新的長效機制。 仿佛就在昨天,不思創新,不敢創新,不會創新,還在中國業界彌漫著。仿佛一夜之間,“自主創新”以一種“時髦形態”迅速蔓延于中國大地。學者以“自主創新”為題夸夸其談,企業以“自主創新”為名標榜自己,更為陳詞濫調的是媒體,翻來覆去炒作幾個老典型,把原本具有創新示范效應的案例搞得庸俗不堪,令人看見就想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