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大商學院院長伊志宏教授談中國EMBA發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4日 20:41 新浪財經
簡介: 伊志宏,女,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財務管理學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務處副處長、研究生院副院長。1997-1998年、2004年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和美國密歇根大學作訪問學者。 伊志宏近年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養老金制度改革與資本市場、企業投融資策略等領域。兼職擔任中國人民大學建華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南京財經大學兼職教授;安泰科技股份公司獨立董事;華僑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2007年8月30日,圍繞人大商學院的優勢和特色,EMBA項目的市場和品牌運作、師資培養、國際化、發展前景等核心話題,伊志宏教授和北京市五洲在線廣告公司的殷莎莎進行了一場深入愉快的對話。以下為交流實錄: 殷莎莎:伊院長,您好!在整理您資料的時候發現一個事情,讓我既驚嘆,又有一些感動,就是這么多年來您都是和人大在一塊,包括在教學研究還是在行政工作上。這么多年跟人大走在一塊,不能只是說一個母校情節,應該說是一種魚水情深的關系。基于您和人大的深厚感情,那么您對人大或者說人大商學院是什么樣的感覺,您覺得它最具特色的地方是什么? 伊志宏:就我自己的經歷而言,從學習到工作一直在人大,這樣的情況應該說有利有弊。好的方面是對人大情況非常熟悉、非常了解,不好的地方就是多元化、多樣化不夠。當然這跟我們過去的培養體制有關系,很多的老師、教授都是這樣的背景。好在中間我有幾次機會,在國外的大學有相對比較長的時間學習和生活,對其他的學校有了一些了解。 跟國內其他高校比較,人大的特點基于學校的教訓:“實事求是”。我自己從做學生到做老師這么多年,感受比較深的就是人大的學風或者說校風——務實。具體到商學院,從學科的特點來看,務實的學風反映到老師的企業實踐比較多,對中國的情況相當的了解,大家的興趣點著眼于了解中國企業的實踐、解決中國的問題,這方面應該是比較突出的。 殷莎莎:可以說您也是伴隨著人大的EMBA一路走來的,我們知道EMBA它是一個舶來品,是新生事物。我們都經歷過成長的過程,您現在也有自己的小孩,我們都知道小孩成長的過程都是不斷的跌倒,不斷的爬起來,不斷的總結經驗,然后再站起來不斷前進。那么,人大EMBA這五年它是經歷了怎樣坎坷的過程? 伊志宏:EMBA項目在國內只有短短五年的時間。五年對一個教育項目來講,是相當短的時間,所以其實對國內第一批被批準做EMBA的各個高校來說,大家都還在摸索、探索的階段。從人民大學商學院來講,中文綜合管理方向EMBA是從02年開始,但是在那之前,在98年我們就和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合作開辦EMBA項目。這在當時應該是國內最早一批得到教育部批準的合作辦學的EMBA項目,在2001年中外合作辦學的項目評估當中,布法羅項目評估總分第一。在那次合作辦學的過程中我們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學到了很多東西。國內開展MBA教育的歷史并不長,在10年之后,又有了EMBA項目,對于怎么樣定位EMBA項目,它的教學管理、教學模式,跟普通的MBA有什么差別等等,人民大學在合作辦學中還是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 殷莎莎:您剛剛談的是前面那些合作的項目,對后來人大自己EMBA的影響和作用,那么人大自己的EMBA在五年的發展過程中,遇到過什么挫折呢? 伊志宏:從國內總體上說,大致經歷了從國外的引進到吸收消化,然后到以我為主的過程。應該說人民大學商學院的EMBA項目,同樣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我們的這個項目跟其他學校有一點不大一樣的,就是剛才我講到的,90年代我們就在教學、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經驗,在當時的階段主要是硬件條件的困難。在2005年搬到明德樓之前,那段時間人民大學硬件條件比較差,包括教室環境、辦公條件等等,而教學方面沒有遇到太大的瓶頸。 殷莎莎:剛剛我們談了中國EMBA、包括人大EMBA的成長過程,到現在它是處于一個品牌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時代,那么人大商學院有怎樣的品牌內涵? 伊志宏:應該說國內整個管理教育的市場剛剛開始有這種品牌的意識,或者說品牌之間的差異化特征,到目前為止還不是特別明顯,但是大家已經有這樣的意識了。就人大商學院來講,從2005年開始,我們對于項目的品牌建設給予了比較大的關注。一個是品牌內涵的建設,再有一個是品牌的傳播。作為一個大學辦教育,品牌的內涵最核心的還是它的教學科研能力。我們實際上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我想突出的優勢是依托人民大學這樣一個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要學科的大學的背景,在課程設置、學生活動設計上,突出我們人文的內涵。 第二個方面就是我們的老師。剛才談到人大的“實事求是”作風。我們的老教授,包括已經退休的教授到現在的中青年教授,非常貼近中國企業的實踐,人大的傳統就是把自己的研究工作跟中國企業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我們的老師非常了解中國企業發展管理的實踐,了解中國的國情。我們實際上想在人大的EMBA項目中,把這樣的東西更多的提煉出來,傳遞給學生,當然也傳遞給潛在的需求者。 殷莎莎:剛剛談到品牌特色,在前面的采訪當中,在談到人大商學院特色的時候,宋遠方副院長和包政教授都提到人大不像有些商學院那樣把EMBA當做一個項目,而是把它作為事業來做,更注重EMBA群體的需求,然后來針對這個群體做一個交流性的活動。您是怎么看人大這種定位的,這種定位又會給人大什么特色呢? 伊志宏:EMBA產生以來,可能在管理層面更凸顯的是市場化的特點,這樣導致有些學校在這方面有點過分強調市場化、商業化。我們畢竟是在辦教育,EMBA這個項目應該是整個商學院管理教育其中的一部分,一個層次。教育也可以說是一種產品,就教育的過程和一般的公司運作過程兩者對比來說,有些營銷的方法和觀念可能有類似的地方,但是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教育的對象是人,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互動過程。我們沒有把EMBA特別當做一種產品來對待,實際上就是體現了這樣的想法:這樣的一種教育要特別突出被教育者即學員的能動性和主動性。所以我們的EMBA特別強調教學相長,是通過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學生通過學習的過程,最終達到自我提高、自我提升的目的。我們不贊成過分商業化,假使教育領域運用很多營銷的觀念,也跟企業的經營是兩回事。 殷莎莎:剛剛我們談的主要是人大EMBA的一個品牌特色,現在我們把環境放大,從人大的EMBA入手,來看整個中國EMBA市場。目前各類商學院充斥著中國的管理教育市場,其中不僅有人大、北大、清華這些本土商學院,還有長江這樣的獨立商學院,除此之外,香港科大-凱洛格、復旦-奧林等中外合作項目,芝加哥大學等國外商學院也是異軍突起,您是怎么看待這種多樣化的格局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它們各自又有什么樣的優勢和不足? 伊志宏:現在看來,過去的主體主要是以大學為依托的商學院,最近幾年像中歐和長江這樣的獨立商學院發展也比較快。而與國外院校的合作辦學,我想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不會很大,多數還是要依托于本土的商學院。我想主要的力量,獨立的商學院和依托大學的商學院。就這兩塊而言,獨立的商學院有利有弊,它的優勢可能在這么幾個方面:第一是體制的優勢,它是一個獨立運作的主體,沒有受到過多的限制,所以在人事制度、決策機制等等方面有優勢;第二,它的商業化運作經驗也比本土商學院更豐富一些;第三,他們背后都有一定財力的支持,所以起點還是比較高,特別是師資的國際化程度就比較高。這幾方面可能是它相對比較突出的優勢。同時,它也有一定的劣勢。它更像一個培訓機構,沒有一個大學作為依托,比較欠缺大學的人文環境,這是它主要的不足。對于依托于國內大學的這些商學院,優勢劣勢可能正好是相反的。優勢是有大的人文環境背景,另外有比較扎實的研究力量的支持,因為大學的任務還是要搞學科建設,而學科建設的核心就是要做研究,所以除了要做面向市場的MBA、EMBA項目以外,我們更重視學院要有一支比較強的研究和教學師資的隊伍。當然院校商學院也有缺點,它的缺點在于體制。在體制上有一些束縛,包括人事制度、教師的管理等。教師要能進能出,要有流動性,這樣才能把優秀的教師吸引過來,并能留得住。我們現在這樣的機制應該說正在完善,但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殷莎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覺得大家都在走差異化的戰略,特色化的課程可以說是大家都在選擇的一個途徑,比如人大就有德魯克EMBA和科特勒EMBA這樣的特色課程。您覺得EMBA怎么去建設自己的特色課程呢?除了特色課程之外,您覺得商學院還應該通過什么來增強自己的吸引力? 伊志宏:在國內EMBA大的競爭格局當中,現在是30所學校可以提供EMBA項目,也有更多的學校正在申請加入。我想未來這種競爭的差異化可能更多的要體現在分層,就是比較好的、頂級的商學院和一般的學校之間,在提供教育產品時候,在它的內涵、服務質量和教育的水平上可能會有明顯的差異。現在的市場格局看起來還沒有那么明顯,而這個分層是將來一定會出現的。我覺得差異化首先是一個頂級商學院和一般商學院的區分。至于商學院在整體上的差異化,可以體現在它的課程、學科的特點,學員的來源、構成,組織的活動,提供的各式各樣的服務等方面。 在課程上,基于企業管理的功能性,開設了營銷、財務、會計、戰略、組織行為等課程。對于高層管理人員,特別是企業家,他更多思考的是戰略問題,哲學問題。他們來上EMBA,就要求我們能夠提供這方面的課程。根據這樣的需求,在基礎課程上會添加一些這樣的內容。從課程的角度來提高吸引力,根據需要來設計課程,提供相關的服務。 人大商學院非常強調本土化,我們把自己定位為“中國企業管理專家”,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的特色。但是在全球化、國際化的大背景下,我們很多的企業都需要了解國外的新思想,新模式,于是就有了國際化戰略的發展需要。在這種情況下,這兩年我們在EMBA項目上跟德魯克研修中心合作,同時還成立了明茨伯格研究中心。我們希望在繼續加強對本土化企業研究方面的優勢的同時,把國外最先進的管理思想、理念、理論引進來,使得有這方面需求的高層管理人員可以更多的開闊視野。這就是要抓住管理實踐當中非常敏感的需求。 殷莎莎:剛剛伊院長也談到了國際化的問題,包括前面說的德魯克和科特勒,他們也可以說是跟國外合作一個國際化的表現。最開始的時候,您也提到曾經去國外做訪問學者之類的,相信對國際化這方面也有很深的體會。您覺得我們的商學院應該怎樣走出國門,去國際化呢,就是我們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在哪一方面的國際化,去跟他們交流,才能夠最大程度的獲益呢? 伊志宏:隨著中國最近幾年的經濟發展,國內院校與外面的交流越來越多。在十年、二十年前,做國際交流的難度很大。但是現在不太一樣了,歐美國家的專家、學者、企業也需要了解,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怎么實現的、企業是怎么發展的等等。所以很多國外的商學院都主動找到我們。我覺得對于國內高水平的學校來講,不缺國際交流的數量,因為平均下來每周都要接待數次前來交流、訪問的國外商學院。現在需要提高的是交流的層次和深度。首先要提高交流的層次,商學院的國際化我認為表現在這么幾個方面:一是教師國際化的程度,包括教師的來源和教師進行國際化交流的能力;二是學生的國際化,包括本土的學生在學期間的海外學習經歷以及我們招收的國際學生。 另一方面,交流要有深度。除了大量的學生之間的交流、交換,老師的國際訪問以外,我們希望有更深層次的交流活動,比如開展合作研究,包括基礎性的研究和基于中國企業實踐的一些案例性的研究。 殷莎莎:那么通過跟國外商學院的合作交流,您覺得我們的商學院跟國際上一流的商學院相比有什么差距嗎? 伊志宏:談到差距,我自己認為其實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首先從時間上看,過去中國有一句話叫“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教育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的過程才能看出這個學校的實力、地位、人才培養的質量的。所以真正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做管理教育的商學院,從時間來看,這么短的時間,與國際上著名的商學院相比,應該說整體上有很大的差距。 我想,能與世界一流企業合作完成培訓,就是頂級的商學院這種說法是不現實的,我們應該認識到整體差距的存在。這個差距是一個綜合的,從資金的投入,從整個硬件設施,環境,包括師資隊伍的水平,整個科研的實力以及管理水平上都有差距。能夠意識到這種差距才能促使我們更好的學習。中國人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我們可以壓縮發展的時間。 殷莎莎:對于國際排名和認證您是怎么看的?您看中歐經常拿國際上的排名來標榜自己,清華也是經常說他是國內唯一一家獲得AACSB認證的商學院,您覺得商學院的發展需不需要去用這些國際上的一些標準來衡量? 伊志宏:排名從來都是一種宣傳的工具,其實大可不必特別在意這個事情。國內商學院開始紛紛做各種認證,認證本身是積極的、正面的。通過認證能夠從整體上提升一個學院的管理水平,對此我們是認可的。但是拿認證來做宣傳,作為一個特別的營銷、促銷的手段,我覺得并不是特別高明。因為在國際上來講,既有知名大學獲得認證,也有很多根本沒聽說過的學校通過認證。更有一些知名的大學沒有獲得認證的,你能說它就不是高水平的商學院嗎?如果熟悉認證,知道認證是怎么回事的人,其實就不會特別在意。我們現在也在做認證,我們是希望把這個過程變為提升商學院整體管理水平的一項促進工作。 殷莎莎:在做人大專場訪談的時候,宋院長說他最擔心的是教授再生的問題。因為EMBA的教授,除了要懂理論之外,還要有實踐,現在大部分的教授都是中年了,面臨著像他們的意識也是不可避免的在衰退,那么培養下一代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教授再生問題也是困擾很多商學院非常頭疼的問題,您在這方面是怎么看的,人大在這方面有什么措施? 伊志宏:不光是EMBA項目,包括MBA項目,因為發展得比較快,所以整體上都面臨著師資不足的問題。應該說人大商學院在這方面相對要好一點,這是跟前面提到的,我們的老師對國內企業的發展、實踐和研究比較多,深入企業實踐比較多,有一定的關系。在國內頂尖的商學院里,人大的EMBA、MBA項目,這些年從教學、學生的滿意度來講,一直很高。過去我們苦惱的是師資作為我們的優勢一直沒有很好的體現,學生只有入學以后才能體會。所以這兩年我們也在做一些加強品牌的宣傳、傳播的工作。 即便人大在師資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也還是存在問題,畢竟發展太快。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加強老師的培訓。我們從去年開始提出一個理念,就是作為一個組織,不能光用老師,同時還要給老師提供發展的機會,同時老師和老師之間也要互相學習,營造大家互相學習的氛圍,隨著學院的發展,大家共同成長。具體的講,到現在為止已經派出五批老師去參加哈佛商學院每年1月份和8月份的案例教學的培訓項目,我自己是去年8月份參加了這個項目,當時我專門找了原來哈佛商學院前副院長現在夏威夷大學的校長來交流,他說實際上案例教學是一套完整的教學理念。而教學理念的實施,很關鍵的環節就是要形成課程組。我在哈佛感受特別深,在這樣一個教學組里老教授、中青年教授之間是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的。年輕教授在上課,那些老教授都在聽課,老教授上課的時候,年輕教授也在聽。之后大家再在一起討論課程案例的教學。回來以后,我們也開始著手做這個工作。這個工作看起來挺簡單,實際上在現在的高校里推動并不是那么容易。 大概在20年前我剛開始做老師的時候,各個大學有教研室或者叫教研組,還開展課程討論的“傳、幫、帶”。后來就逐漸都沒有了,除了大綱以外,做研究是個人的興趣,課教的怎么樣也是個人的事情,強調個人主義,缺少一種交流的文化氛圍。去年我們花了比較大的力度推動課程組,應該說效果還不錯。我們先拿了企業戰略和組織行為做實驗,這兩門課都是MBA、EMBA的核心課程,師資力量也相對比較強。經過一個學期的試點,發現效果非常好。大家看起來平時都很封閉,但老師之間通過這樣一種方式進行交流,都感到有所收獲。我想這可能在相當程度上會逐漸解決師資的問題,因為通過這樣的方式,有經驗的老師能夠把他們教學的一些經驗和體會逐漸的傳遞給青年老師并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除了參加哈佛的項目,加大教師的培訓,組建課程組,我們現在還特別鼓勵老師的研究要深入企業實踐。學院拿出專門的科研基金,鼓勵這個事情。我想這樣的一些舉措,對于緩解師資的不足,應該都會有一些積極的作用。 殷莎莎:剛剛您也說了一個關于品牌宣傳的問題,給我的感覺近幾年來,人大不再像以前那樣那么低調,反而在傳統的務實理念下有一個品牌的突圍,這也算是人大商學院的一個改革。您怎么看待這種改革的行為? 伊志宏:過去大家的重點都放在做學科,做學術研究,那些東西是不需要做太多宣傳的。但是現在我們上了很多的項目,像EMBA、MBA,還有短期培訓等等,這些項目跟一般的本科生、碩士生的培養、和原來商學院其他的教學研究活動不大一樣。所以商學院也必須適應這樣的要求,在重視學科建設的同時,也要重視市場。 殷莎莎:由于國情的限制,我國的教育一向是生存在中央計劃體制之下的。而EMBA的合法出現第一次使得培養單位在招生和培養等方面享有了充分的自主權,這在一定程度上把教育交給了市場來運作,行政的力量雖然并未完全,但已經開始逐漸退出這個領域。北大國際MBA的中方院長胡大源教授說:“EMBA的出現和合法化,體現了教育體制的改革和進步”。您認同他的說法嗎?您怎么看待EMBA的出現對中國教育體制的沖擊? 伊志宏:我基本上認同這個觀點。我前面也談到體制問題,中國教育的管理體制總的來說還是管的比較多。其他領域的市場化程度已經比較高了,但是教育這個比較特殊的領域需要國家加強宏觀管理。所以我們感受很深,各式各樣的要求、評估,條條框框的束縛比較多。而EMBA項目在管理,招生、培養、學位授予等方面給予學校更多的自主權,從這個意義上講確實是一個改革。其實對于市場經濟下的任何一個主體和組織來說,獲得權力的同時,也意味著一定要承擔責任。所以各個辦學單位擁有一定自主性的同時,也一定要加強自律性。在管理學教育方面所做的突破,實際上也是對我們的壓力。辦學的同時也要對學校的聲譽負責,對你的教育對象負責,對社會負責。 殷莎莎:EMBA雖然在中國才短短的幾年,可是兩極分化已經非常嚴重了,有的學校招生名額很滿,而有的學校招生情況并不理想,另外還有非常多的包括國內的、國外的院校,也在覬覦中國這樣一個大市場,想來這里開辦EMBA,您怎么看待這種現象呢?您覺得中國EMBA的發展前景是怎樣的呢? 伊志宏:首先這幾年EMBA項目的發展過程,我想用一句話來概括叫“退卻浮華,返璞歸真”。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這么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對管理教育有巨大的需求。所以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這么多的學校都開辦這個項目,國外也來搶占這個市場,都很正常,我覺得這是巨大的需求使然。從這個角度來說,盡管現在市場競爭很激烈,我個人認為還是有市場需求。關鍵是EMBA項目將來要跟MBA有一個定位的區分。MBA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學員越來越趨向于低齡化,多數學員在管理崗位上的經驗很缺乏。所以MBA項目其實將會承擔大眾化的商業教育的普及,而EMBA教育則是定位于大量的中級,特別是中高級的管理人員。隨著企業的發展,管理教育是一個終生教育。因為企業在發展,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在變化,不斷有新的課題、新的需求,所以中高層管理人員接受管理教育的需求還是巨大的。因此我認為EMBA是有前景的,只不過要從原來戴著很多光環的情形歸位到正常的在管理教育體系中應有的真實面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