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是否成為真實的謊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3日 23:49 中國管理傳播網 | |||||||||
王運啟 MBA,一個個“真實的謊言” 如今,MBA可以說是全球最火的學科。曾幾何時,MBA就像一個金字招牌,似乎讀了MBA,就意味著高職位、高薪水、榮耀、名譽。而近幾年隨著企業對MBA趨于理性的認識,MBA身
有家MBA職業服務中心主任訪問紅塔集團時問其人力資源經理:“給你們企業推薦的MBA,現在都走了,為什么”?人力資源經理無言以對。創維集團也曾通過不同的渠道引進了MBA,但工作一年,這些所謂的MBA都相繼離開了,同時創維集團的人力資源總監感嘆道:“MBA給我的感覺確實一般!” 許多企業都遇到過象紅塔、創維這樣的尷尬事。而MBA則使許多企業提出質疑的是“眼高手紙、心浮氣躁和名不副實”。 很多企業甚至將MBA文憑作為應聘者的必要條件之一。不單是企業,許多政府部門也要求紛至沓來的應聘者具有MBA教育的背景。隨著MBA學費和報考人數的急劇增加,MBA的學費一漲再漲,但這似乎并不能阻擋考生報考者熱度的一升再升,而這些報考者的年齡大多在30歲左右。 MBA考生:趙先生(26歲,科研機構):“單位不是很景氣,想換份工作。MBA專業挺熱的,應該比較有前途,至于畢業后做什么工作,看那時的經濟形勢再定吧”。 MBA考生:文小姐(27歲,大學老師):“工作5年了,想學點新東西。去年,我的同學考上了清華的MBA,我對她的條件和實力都比較了解,所以自己也想試試。畢業后我想自己當老板。當然,我沒有管理經驗,但是,我有過管理學生的經驗,管理之間應當是互通的”。 許多報考者心里這樣想著,而許多MBA培訓機構或組織或個人認為MBA有利可圖,便打著MBA的名義開辦了各種MBA培訓班。他們不顧教學質量、生源質量,只顧賺錢,導致了MBA市場的混亂和MBA含金量的降低。在國內授予海外學位的大學,在國外大多處于三流地位,而世界一流的管理學院,比如哈佛、MIT、斯坦福等,還沒有一家愿意在中國授予學位。 都是攀比惹的禍 我們還記得前幾年MBA的整體數量比較少的時候,MBA留給社會的是一個社會精英的形象,所以很多企業使用MBA實際上是虛榮效應在發揮作用,用以表示自身企業的高品味和規范管理。 攀比效應是一種趕時髦的心理,就是說消費者認為其他人買這個東西的越多,他的購買欲望就越強烈。并且擁有這種商品的消費者越多,這種商品的內在價值就越大,而虛榮效應正好相反,它代表了人想獨占某種商品的欲望,能夠擁有的人越少,帶給人們的需求欲望就越強烈。比如藝術品、專門設計的賽車、定做的高檔服裝等等,從某種程度上,虛榮是榮譽、地位或身份的象征。如果把企業作為買主,MBA作為一種商品的話,那么在企業的眼里,MBA具備不具備外部連帶效應呢?如果有,是攀比效應在起作用呢?還是虛榮效應在起作用? 隨著MBA畢業生的增多,大量的MBA畢業生涌向社會,MBA具有的虛榮效應消失,而攀比效應還沒有起作用,所以MBA的就業在社會上暫時進入了一個低谷階段。當越來越多的公司擁有了MBA的時候,沒有MBA畢業生的公司將會被認識是一個不規范,跟不上時代變化的企業。當然,我們更愿意相信企業使用MBA是從一種理性的角度,合理評估自身企業的需要和MBA的能力和作用來決定是否和如何使用MBA,但是,也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企業在用人上還是受外部性影響的 考試考出來的“洋秀才” 管理人才所需要的素質單靠書本知識是考不出來的,可直到現在MBA教育選拔人才還得通過統一的聯考制度。從考試內容來看,仍以知識性為主,缺乏能力和素質的檢驗,這對有豐富經驗卻工作繁忙的人才很不利。 考試對中國學生沒什么大的困難,中國人應試技巧讓外國人瞠目結舌,但是很多中國學生往往忽略工作經歷。校方除了要看你的學術成績外,更要考慮你的經驗,個人素質以及管理方面的潛力等諸多因素,因此不要忽略了人文學科的學習。 盡管許多MBA商學院的院長們都明白面試的重要性,但他們也承認,至今還沒有一套符合MBA專業特點的、適用的、規范的面試方法。不少院校的面試流于形式,起不到選拔考生的作用。結果形成了目前以筆試成績決定一切的惟分數論。表面上看似乎很公平,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實際上正是那些有豐富實踐經驗,最適于讀MBA的人被考分無情地拒之門外。 現在僅清華每年入校的MBA總人數就超過600人,這已經比許多美國商學院的規模要大得多。于是,就有了“MBA師資是否跟得上”的懷疑。MBA的師資在國際上是有條件的:必須有Ph.D(博士)學位,有研究成果,有實際管理經驗。國外著名商學院的教師幾乎百分之百擁有博士學位。而國內,即使北大、清華、人大這些著名學府也很難接近這一比例。同時,很多老師沒有系統地學過管理,實踐經驗也難與國外的老師相比。 現在很多國家和地區的MBA教育都采用美國模式,學制為兩年制,其中包括去一家大公司實習,除了排名前25位的商學院享有全球聲譽外,其它的學校最多也只在某個區域內小有名氣。但是要想被這些學校錄取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有資料顯示,美國學校在10個相當不錯的候選人之中只錄取2-3人。 雖然目前中國的MBA教育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在新的情況下,評價MBA含金量的標準,不只是看你有沒有MBA證書,更關鍵的是要看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MBA。 師傅有“洋名”無“洋實” 在中國,很多教授一輩子沒有從過商,終日在象牙塔里,目前國內教MBA的老師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一些教授的學術性的確很強,說起各種經濟學理論、原理來如數家珍,但實戰中一家企業到底存在什么問題卻說不清楚。 MBA教授講的案例要么來自網絡,要么來自學術刊物,卻很少來自企業,比如講運營管理的老師,根本沒有企業方面的經驗,所講的運營管理全是理論上的。他們固然有豐碩的理論成就,可以培養出很多優秀的理論人才,但卻并不適合培養經營經驗,更何況能有多少教師可以同時長于理論研究和實踐總結呢?又有多少MBA可以在學習期間自己走出校園呢? 在國外,如果你曾是商界老板或政界要人,在你辭職或退休之后你可以到大學做教授,將你在實踐中最深刻的體會、最成功的經驗、最慘痛的教訓教給那些未來國家的建設者,這是許多國外國家所推崇的,擁有MBA學歷與能力的則更會大受歡迎。 遺憾的是,中國的企業家培訓與教育體制十分滯后,MBA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現實,錄取人數雖一路飆升,質量卻不見好轉,“非學歷教育”一直未受到社會的廣泛承認和重視。在不近人意的教育條件下,一味擴大MBA的招生規模只能是急功近利之計,不能從根本上緩和國內企業家稀缺的矛盾。一個已經學習兩年的MBA來自企業的學生失望的說“兩年來的學院實際教育情況和他原先的期望相距甚遠,即使是案例教學,也只是聽上去很有道理,但并不適合企業的實際運作,尤其是大多數案例是照搬國外”。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由于出色的兼并戰略,被邀請到美國著名的哈佛商學院講學,并被編排成“海爾吃休克魚”的優秀教學案例,而國內以前不僅沒有人做海爾案例,反而要從國外翻譯過來,這不能不叫人深思。 有些學校不知道是在為培養企業家辦教育,還是在為增加學費收入辦商業。他們對MBA學院的管理也非常松懈,甚至教師任意缺課、沒有課堂筆記的情況時有發生,大部分課時課堂設計的目標不明確,沒有針對性,更談不上象美國MBA教學那樣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網絡時代的到來給MBA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21世紀是互聯網的世紀,所有的產業必將和網絡尤其是電子商務接軌,對互聯網知識的匱乏就不具備成為企業家的基本條件。我們不禁擔心,這種落后的教育形式下培養出的MBA,能夠在未來挑起中國企業的大梁嗎? 假的、爛的MBA就象假冒偽劣的產品將使其本身最終被市場淘汰,假冒偽劣的MBA式的企業家們則會毀掉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直至整個企業家的制度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