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勝利/文
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場所應當是國家相關部門或省級政府設立的交易場所
2008年10月28日通過的《企業國有資產法》向社會表明:我國產權市場誕生20年來,告別了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無法律依據的時代,也說明了企業國有產權轉讓在國務院國資委選擇(備案)、以及省級國資委認定的產權交易場所進行的活動終于得到國家法律認可。《企業國有資產法》也向社會發出了信息: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應當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場所公開進行。
筆者認為,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場所應當是國家相關部門或省級政府設立的交易場所。
自從《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第3號令)頒布施行以來,筆者對3號令中有關產權交易機構 “依法設立”的規定感到不解,感到沒有解決當前產權市場和產權交易機構的實際問題,反而形成理解上的偏差。
由于3號令對產權交易機構依法設立的規定不確切,制度本身尚不完善,因而給一些地方政府留下了“空子”:即通過違規建立產權交易機構并獲取不當利益。由于國務院沒有明確哪個部門歸口管理產權交易市場,也因為國務院國資委和財政部職能限制,所以3號令沒有明確各省市產權交易市場的主管部門,也沒有明確國有產權進入哪一級政府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中進行才是合法的。
所以,有的地方政府在貫徹3號令時采取各取所需的策略,認為凡是有行政權利的政府、無論哪一級政府都有權批準設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這樣一來,各級政府層層設立交易機構似乎找到了依法設立的依據。
有些地方政府把產權交易市場等同于公共權利招投標中心或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盡管這些政府并沒有從法律層面搞清楚公共資源的概念)或行政服務中心,規定國有產權進入這些“中心”交易,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由于規定的模糊,社會上有的機構和相關人員認為“依法設立”就是依照國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注冊登記后就可以設立,甚至各種性質的企業以及各類社會組織也可以設立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并且美其名曰“市場競爭”,甚至同一城市設立多個國有產權轉讓機構,令社會各界對產權市場的規范性心存疑慮,也制約了產權市場的正常發展。
鑒于全國大多數產權交易市場的交易機構進場交易的產權性質多種多樣,不僅僅局限于企業國有產權,國務院國資委可以會同其他國家相關部門,根據《企業國有資產法》第54條等規定提出修改3號令的意見,把3號令上升為國務院頒發施行的《企業國有資產轉讓條例》,成為全國產權市場統一運行的基礎制度。
顯然,也應當明確產權交易場所的監管部門及其應當依法履行的監管職責。比如,可以參照《證券法》對證券交易所的設立和解散的規定(“證券交易所的設立和解散,由國務院決定。”),通過《條例》規定企業國有產權交易場所應當經過省級以上政府批準設立和解散。
當然,誰設立產權交易場所誰就應當依法對產權交易場所承擔監管職責。省級政府就可以指定相關部門作為產權交易場所的監管部門。而被監管的產權交易場所的法律地位就出來了。表現在:一是產權交易場所要有法律或行政法規規定它的設立和解散;二是產權交易場所的自律管理活動要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督。
當前,可以將京津滬渝4家央企國有資產轉讓的規則擴大到有條件的省(區)級產權交易市場,具體規定企業國有資產應當在這些機構進行,其余的產權交易機構通過整合成為省級產權交易機構的分支機構。如果這樣依法設立產權交易機構,全國依法轉讓企業國有資產的機構不會超過35家。
鑒于產權市場交易品的復雜性和屬地性,我們應當破除任何一個產權交易場所統一全國產權交易場所的想法,整合后的全國產權市場可以按照《條例》統一規則和統一程序,考慮4家央企國有產權交易場所和全國省級產權交易場所聯合成立全國產權市場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是圓形的,其周邊就是直轄市和省級以上政府設立的產權交易場所,其核心就是國家對產權交易場所的監管機構。這樣構建全國產權交易場所可能是一種現實的制度選擇和制度安排。
作者系江西省產權交易所總裁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