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商學院 > 正文
 

中國的私有化之路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2日 10:37 上海國資

  無論是激進變革還是漸進改革,僅僅憑借改變公司所有制形式的做法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保證改革的成功

  沃頓商學院的教授指出,中國的全面經濟改革在短短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內就為中國贏得了在全球經濟圈中舉足輕重的地位;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在中國的經濟改革中,公司從國有化向私有化轉變的這一過程更加平穩。與此同時,一個充滿活力的富于企業家精神的私有
經濟部門正伴隨著國有企業在中國大地異軍突起。

  私有化浪潮

  在中國等國的經濟歷經幾十年的政府控制之后,各國政府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期紛紛掀起私有化浪潮。這些政府常常受到來自美國的政治壓力,他們開始意識到以政府利益為驅動的產業經濟在全球經濟圈中已日漸衰落。經濟的增長受到限制,人民的生活水平無法得到改善。

  這一次私有化浪潮發端于智利和英國,并隨著前蘇聯、東歐、拉丁美洲和印度的改革項目在全球范圍內擴展開來。

  在中國,目前國有企業的數量已經削減至僅占各行業公司總數的15%——從1996年的114,000家到2003年的34,000家——其中約50%的削減數量歸因于公司的私有化。然而,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下屬的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2005年發布的《中國的所有制轉型報告》顯示,現存的國有企業都是規模最大的公司,其資產總額達到中國工業資產總額的一半以上。

  中國所采用的另一種模式是管理者持股。IFC的調查報告發現,在抽樣調查的企業中,公司內部人士在1996年持有被私有化公司5%的股份,而在2002年內部持股比例已經上升至32%。

  據沃頓的管理學教授馬歇爾·邁爾(Marshall Meyer)估計,由于中國政府決心在關鍵行業中保持控股地位,私有經濟部門將從占GDP30%最多上升到介于40%和60%之間。他認為,中國政府將一直掌控規模位居前100位的企業。

  俄羅斯的前車之鑒

  中國的私有化進程有別于俄羅斯以及東歐許多國家的私有化進程。這些國家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采取快速“休克療法”式的私有化進程,通過大規模股票出售計劃向公眾分配國有資產。

  沃頓金融學教授布倫特·居爾特金(Bulent Gultekin)曾研究過土耳其和波蘭政府私有化的改革過程。他認為中國曾目睹前蘇聯的前車之鑒,從而采取比其他國家更慢的節奏來推行私有化進程;而前蘇聯在共產主義制度和國有經濟崩潰之后其經濟便陷入泥潭之中。

  居爾特金說道:“蘇聯曾經是一個強大的帝國。現在俄羅斯則是擁有核武器的二流或三流的強國⋯⋯休克療法在俄羅斯社會并不奏效,這對于中國領導人是一個很好的借鑒。”

  居爾特金認為,長久以來,諸多威脅一直困擾著中國,因此中國更愿意以漸進的方式實現國有資產私有化的轉變過程。

  中國官方的數據表明,國有企業下崗工人人數已達3000萬,其中800萬人尚未找到新的工作。“中國政府試圖通過政治途徑妥善解決這一問題。在我看來這種做法是十分明智的,因為中國的人口數量要比前蘇聯的人口數量多得多,”居爾特金說道?“而管理好這一變革本身也是一個挑戰。前蘇聯就未能成功。”

  沃頓管理學教授馬洛·吉蘭(Mauro Guillen)指出,研究私有化問題的學者通常就快速變革與漸進式改革孰優孰劣這一問題爭論不休。“中國政府采用的是第二種方式;在我看來,毫無疑問中國的確應當推行漸進式的改革。”他還指出,將問題企業快速出售的做法會導致該國公民實際獲得的價值有所降低,因為這些公民事實上是這些企業的所有者。

  吉蘭建議道,對于資金狀況良好的公司,可以將其股票分階段出售;但是對于經營不善的公司,可以先著手重組或者稍待時日,直到能有一個更高的售價。

  無論是激進變革還是漸進改革,僅僅憑借改變公司所有制形式的做法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保證改革的成功,尤其是在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沃頓管理學教授杰拉德·麥克德默(Gerald McDermott)說道,“中國政府不得不考慮的是監管結構的問題。”

  雙軌制的發展

  根據居爾特金的觀點,中國私有經濟部門的雙軌制發展對中國而言是一個很成功的模式。“它就像是自發產生的。中國成功地建立起一個市場經濟體系,它看上去很象市場經濟,同時包含一些國有經濟部門,而這些國有經濟部門最終可能會退出。”

  邁爾認為,中國早已存在著私有經濟和公有經濟實體并存的現象,這也是亞洲其他水稻種植國家的相同傳統;因為如果要種植水稻,農民需要依靠對水資源進行集中控制以及梯田體系。邁爾說,“中國有著深厚的官僚資本主義傳統,”“它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淵源。”

  但沃頓商學院的法學教授菲利普·尼科爾斯( Philip Nichols)預測道,在向前發展的道路上,中國將很難維持現有的雙軌制經濟體制。“如果要采取中國模式,那么必然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他說道。“中國所擁有的財富實際上并不真實,因為中國正大量消耗著這些財富。同時維持兩種經濟形式——私有經濟和國有經濟——也許對中國而言有點不堪重負。”

  麥克德默指出,中國需要制定機制以促進非銀行金融業業的發展。“中國政府必須在保持穩定的銀行以及能為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的銀行之間做出平衡,否則中國政府應當扶植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發展。”

  目前私有經濟在規模相對較小且資本要求不高的行業里茁壯成長,例如

汽車配件生產和服裝行業。以TCL公司為例,這家最初生產風扇和家用電器的公司成立于1981年,目前的收入已達66億美元。邁爾也認為,“形形色色的私有企業正不斷涌現。他們所面臨的難題是很難獲得銀行貸款或者進入
資本市場
。”

  邁爾指出,事實上這種情況難以得到改善,原因在于中國股市在經歷了初期的牛市之后便長期走熊。自2002年以來中國股市已經下跌15%——這使得中國成為全球25大股票市場中表現最差的一家,也是在這一期間唯一市值貶值的股票市場。出于對弱勢的中國本地資本市場的顧慮,中國排行居前的企業在得到中國政府的批準后紛紛赴海外上市,其中以香港居多。邁爾認為,私有經濟主體的擴張仍將受到限制,因為私有財產并不受中國憲法的保護。

  邁爾還預測道,較小規模的中國私有企業的發展速度將繼續超越國有大型企業,并且最終將躍過大型企業成為國際經濟舞臺的角逐者。他補充說,在大多數經濟體制中,只有成熟的大公司才擁有國際化所必需的資源。但是在中國,由于缺少有實力的金融機構的支持,小公司反而會更加迅捷地走向海外市場。邁爾說道,“我認為這些公司將會在非常初期的階段就開始實施國際化戰略。”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