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劉德旺
“經濟蕭條是對企業創新能力的綜合檢驗。每一次經濟危機,都孕育著新一輪的增長。”譚旭光的這番話,正在他所領導的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真實地上演。
在金融危機沖擊下,濰柴動力逆勢而上,生產訂單紛至沓來,2009年1至3月,各類發動機訂單月均遞增50%,3月份產量突破4萬臺,產出接近3.8萬臺,創造歷史最好水平。這一切都離不開濰柴動力“內外兼修”的獨特研發創新。
完善研發體系
濰柴動力科研經費始終保持在年銷售收入的5%左右,10年以來累計投入技術研發和改造資金20億元,硬軟件上的比例基本上達到了1:1。
在技術研發機制的創新上,濰柴動力打破傳統的技術開發模式,引入市場機制,在企業內部建立起了適應市場要求的激勵機制。公司實行了研發項目招標負責制,出臺《關于激勵人才的十項規定》,每年撥款300多萬元用于科技創新成果獎勵,每年撥款150萬元設立人才培訓專項基金,每年斥資1000多萬元輸送科技人員走出國門參觀考察,學習深造。這些舉措激發調動了廣大技術人員技術創新的活力。通過培養和引進,濰柴動力當前擁有一支200人的研發梯隊,其中碩士以上學歷者超過150人。
此外,濰柴動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產品研發體系,對概念設計、詳細設計、機械開發、整機開發及整車匹配等各階段都建立了標準。
開放式創新
濰柴動力積極引進“外腦”,在歐洲和美國分別建立了研發中心,率先研發出中國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發動機。其中,投資1億多元與奧地利AVL公司建立的歐洲研發中心代表著世界之最,濰柴動力常年有20多人在這家研發中心工作。如今,濰柴動力每年開發新產品達300多項,獲得專利100多項,新產品產值已經占到工業總產值的一半。
在縱向上達成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的配合,橫向上聯合其他企業的優勢資源,打破單個企業封閉式的創新,這就是濰柴動力合縱連橫的開放式創新思路。2006年“濰柴動力產品研發共同體”宣告成立,來自行業內的32家有實力的零部件供應商加盟,形成以濰柴動力為主體,各零部件供應商優勢互補共同推進科技創新的局面。濰柴動力還利用產業鏈優勢,研發出世界第一款對發動機、齒輪箱和車橋進行系統匹配和研發的“動力總成”,研發周期縮短為原來的1/5。
2008年6月28日,濰柴動力與福田汽車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產品鏈合作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共同開發市場、共建市場服務網絡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2009年7月,濰柴動力推出升級版藍擎國發動機,這款發動機將與福田汽車進行匹配試驗,雙方的戰略聯盟合作進一步深化,并將共同注冊并擁有核心動力品牌“濰柴歐動力”。
附文:
東軟:讓創新全方位
技術上強調自主創新,開放創新;管理上強調以客戶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創新,成功推行以客戶為中心的矩陣式組織架構。同時,強調與合作伙伴締結共贏聯盟的協同創新。
東軟成功地開發了中間件產品,并開發出由10大系列、55個產品組成的新興醫療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東軟還倡導商業模式創新,分別建立日、韓、英語全球呼叫中心,使客戶通過電話、郵件,或者網絡實現接入,享受一站式服務。